家族式企業往往是一種被忽略的所有制形式。然而,家族式企業無所不在:從社區周圍的夫妻店,到數百萬支撐眾多經濟體的中小型企業,再到寶馬、三星和沃爾瑪等家喻戶曉的巨頭,到處都能見到家族式企業的身影。在標普500指數所涉及的全部企業中,有1/3是家族式企業;在法國和德國的250家最大型企業中,有40%為家族式企業。所謂家族式企業,就是一個家族擁有企業的大多數股份,可以影響企業的各種重大決策,尤其是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的選擇。
在完成最初的創業并進入擴張階段后,家族式企業往往會在經營和治理方面遇到一些特殊的挑戰。比如,接替創始人的一代代繼任者可能并不善于經營,但仍然牢牢把持著企業經營者的位子。隨著家族式企業一代代延續,家族中股東的數量將成倍增加,而真正在企業中效力的卻少之又少,因此,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家族式企業始終會致力于保持自己的企業主地位。實際上,在家族式企業中,家族的企業主地位能夠延續三代的還不到30%。
要確保企業獲得成功以及家族的發展壯大,家族式企業必須克服兩個相互交織的難題:一是實現卓越的經營業績,二是努力使家族始終保持企業主的地位。為此,家族式企業必須在五個方面均表現優異,并使這五個方面協調一致:在家族內部保持和諧的關系并了解家族應如何參與企業的經營;建立一種既能夠為發展提供充足資本,又可使家族有效控制企業核心事務的所有權結構;對公司實施強有力的治理并建立動態的業務組合;對家族的財富進行專業管理;設立慈善基金,使家族價值觀得到世代傳承(見圖1)。
家族
有許多因素可導致家族式企業走向沒落,比如家族內部發生利益沖突、裙帶關系導致管理不善,以及因權力繼承問題而引起內訌等。鑒于此,有必要對家族成員作為股東、董事會成員和管理者的角色進行規范,這樣會有助于避免上述隱患。
延續很多代的大型家族式企業,都滲透著一種很強烈的使命感,以確保其對企業的所有權。幾十年來,這些企業逐漸制定出各種口頭和書面協議,以解決企業中的重大問題,比如公司董事會的組成與選出、需要全體或特定多數董事會成員達成一致才能確定的重大決策、首席執行官的任命、家族成員在企業中任職的條件,以及為企業和財務戰略劃定的一些界限等等。對于這些協議的不斷完善與解讀,再加上依據它們制定的治理決策,可能會衍生出多種不同類型的家族議事機構。例如,代表家族不同分支和世代的家族理事會可能會負責組織更大的家族會議,以便就各種重大問題進行協商。
經久不衰的家族式企業往往都采用精英管理制度,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法則,但是,具體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家族的規模、家族的價值觀、家族成員的教育水平,以及企業所處的行業。例如,澳大利亞投資公司 ROI Group 由 Owens 家族掌管,至今已歷四代,該公司鼓勵家族成員先到其他公司工作,待積累一定的相關經驗后,再回 ROI 謀求高級管理職位。對家族成員的任命均須經過董事會和顧問委員會批準,其中,董事會代表家族,顧問委員會則由一批獨立的企業顧問組成,負責向董事會提供戰略指導。
隨著家族的持續壯大和所有權的不斷細分,家族機構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它們有助于培養家族價值觀,使一代代新人對自己企業為社會所做的貢獻備感自豪,從而讓始終保持企業主地位這一目標變得意義深遠。有些家族機構只聘用少數幾名專業人員,有的則多達40人,它們可以將家族中志同道合的成員凝聚在一起,比如,開展社會福利工作,往往通過與家族關聯的慈善機構進行。家族機構可幫助組織日常聚會,使大家族有機會增強凝聚力,教育年輕成員如何成為見多識廣、富有成效的股東,以及就各種重要事務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投票表決。家族機構還可以向其成員提供投資、納稅甚至委托代 辦服務,使整個家族的成員保持較高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