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點了非藥品的“穴”
中國醫藥零售連鎖起步較晚,現在的經營模式多借鑒了北美和日本一些國家的經驗,過去以經營藥品為主的企業在其經營活動中慢慢加入了非藥品的經營。于是,全國各地大家紛紛開始經營非藥品,為了給自己起個好聽的名字,健康大藥房也就出現了。從此,過去我們只有從商超買到的東西,現在很多可以從藥店找到,從米、面、油,到方便面、粉條、茶葉,再到化妝品、牙膏、牙刷、衛生紙等,還有人津津樂道稱之為多元化經營。于是乎,老百姓經常會認為走錯了地方。因為我們本身就把藥店做成了藥店不藥店,超市不超市的四不像。那么,到底是誰點了我們非藥品的“穴”,讓我們成為了四不像,接下來我們一起交流。
1. 企業家的迷茫。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競爭同質化的加劇,讓我們的經營者們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該如何來經營以彌補我們經營過程中由于競爭所擠壓的那部分利潤。于是就紛紛走出去取經,有的去國外去取經,有的找相關的培訓機構或專家來講一講,指導一下。其實這也無可厚非,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看見別人在經營范圍上和自己不一樣,回到家就馬上引進這樣的品種,既不考慮政策環境,也不考慮競爭環境,更不考慮市場環境和自身的資源狀況。最后的結果是,大家紛紛跟風,相互學習其形,都失去了最主要的意。如此一來,出現的四不像也就不足為奇了。
2. 廠家的利益驅動。由于長期出現工商博弈的局面,而在這個長期斗智斗勇的博弈過程中,掌握終端的經營者們往往會由于自己的終端資源而勝出。為了贏回由終端分去的利潤,再加上政府監管的真空,于是,部分藥廠就紛紛尋找捷徑,在這樣環境下,非藥品仿藥品、食品仿保健食品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迎合了企業家的迷茫,既體現了“產品的差異化,又實現了利潤共享最大化”。
3. 政府監管彈性大,執法政策依據存在真空。不同地區政府政策監管力度不一樣,比方說:很多地方醫保都有規定,藥店不允許經營食品和化妝品,如果經營就取消醫保定點資格。但實際上各地執行力度不一樣,這樣就存在不公平性。別人在賣,如果我不賣,就失去了這部分利潤,所以我也要賣。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門間的協調性不足,同時,也缺少執法依據,于是往往企業在登記注冊時,其范圍就包含了除藥品、醫療器械外的其它非藥品經營,如日化類。
職業經理人市場的不成熟性。且不論連鎖藥店聘請職業經理人的目的是什么,但就職業經理來說,為了短時間內凸顯自己的價值,往往會舍棄一部分長期利益來追求短期利益。因而,對于職業經理來說就不會踏踏實實給企業吃中藥練內功,而是常給企業吃點速效的西藥,也就有了非藥品的“發展空間”。在廠家選擇上、在產品選擇上也就有了很大的利益驅動性,對市場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