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豐田家族企業的發源
豐田佐吉是個發明家,19世紀末期出生于日本名古屋郊外的一個偏避的農村。當時的日本,織布是主要產業,豐田佐吉的大部分發明與織布有關。
在對織布機進行一定改良后,豐田佐吉看到身邊親人手動織布依然很辛苦,他想找到使她們從這種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因此,他立志發明自動織布機。
豐田佐吉買了一臺蒸汽機,用以試驗發動他的織布機,他從辛苦的反復實驗中與錯誤中學會了如何使他的動力織布機運轉,這種從嘗試與錯誤中學習的方法后來逐步演變成-三現主義:現場、現物、現實。
1926年,豐田佐吉創立豐田自動織布機工廠,這正是豐田家族企業的開始。豐田佐吉孜孜不倦地改善、發明,終于產生精巧的自動織布機。在自動織布機的眾多發明中,有一項是當紡線斷掉時,織布機會自動停止運轉的特殊裝置,這項機制后來演變成豐田生產方式兩大支柱之一---自動化。
1929年,豐田佐吉派他的兒子豐田喜一郎到英國和一家知名的織布機制造商洽談專利權事宜,最終以10英鎊成交。正是這10萬英鎊,成為豐田喜一郎籌辦豐田汽車公司的啟動資金。
當時的豐田佐吉父子倆已敏銳地察覺到,自動織布機終將成為昨日黃花,而汽車業將成為明日之星。
豐田喜一郎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機械系,1930年,喜一郎啟動汽車項目。同年,其父親豐田佐吉離世,離世前,他對喜一郎說:“我制造織布機報效國家,你應當為國制造汽車!”
1937年,豐田汽車從附屬于織布機廠的汽車研究所升格為汽車株式會社。
二、豐田的改善之路
豐田汽車創辦之初面臨著相當的挑戰,主要在于生產效率僅相當于美國的1/8到1/9,如此低的生產效率很難有競爭力;另一方面,日本本身市場空間較為狹小。
豐田喜一郎立志趕上美國,這一想法因大野耐一的加入成為可能。
大野耐一,1912年出生于中國大連,1932年畢業于名古屋高等工業學校機械科,同年進入豐田織布機廠。1943年調入豐田汽車公司。
在進入豐田汽車公司之前,大野耐一已經在織布機廠接受了良好的關于自動化、現場現物等管理方式的熏陶。進入豐田汽車公司后,正是他逐步展現其才華的時機。
豐田佐吉因自動化思想樹立了豐田生產方式的一大支柱。其子豐田喜一郎對豐田生產方式也有其獨特的貢獻,喜一郎曾觀摩位于密歇根州的福特工廠,也走訪過美國的超市,超市里的貨架上物品被顧客買走后及時補貨的做法給了他非常大的啟發,這就是后來演變成豐田生產方式的另一大支柱的準時化作業方式,即只在顧客有需要的時候才生產產品,并通過看板手段傳遞生產需求。
如果說,豐田佐吉父子創立豐田生產方式的兩大支柱的初步構想,而將這構想變成現實形成體系并發揮巨大作用的正是大野耐一。
大野耐一被形容為是這個世界上最憎恨浪費的人,他認為,只要消除了生產過程中形形色色的浪費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他進一步總結了生產過程中的七大浪費:
1)過量生產浪費;
2)不良(維修)浪費;
3)過度加工浪費;
4)搬運浪費
5)庫存浪費
6)動作浪費
7)等待浪費
大野日常工作中,常常以兩種方式懲罰人,一是讓人站在現場劃定的圈圈內觀察現場,二是讓人領著個箱子撿拾地上的零件,這兩個方式都在警示工作人員時刻關注現場、發現問題以及杜絕一切可能的浪費。
正是十年如一日的不懈追求,豐田生產方式不斷完善,從一個車間推廣到另一個車間,直至全豐田實施,并在豐田的供應商中推廣運用,形成供應鏈的精益效應。
三、精益生產方式的傳播
1973年秋季石油危機爆發后,豐田生產方式開始引起外界的關注,原因在于大多數公司已呈現蕭條之勢,而豐田卻依然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1985年,麻生理工學院的一批專家學者啟動了一項“國際汽車計劃”項目,他們準備對全世界范圍內的汽車生產廠家做一次深度的調查與研究,為此這個項目共募集到了500萬美金的項目資金。
大約五年后,這只項目團隊完成了一份報告,并在這份報告的基礎上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做《改變世界的機器》(The Machine Changed The World),在這本書中,作者將豐田生產方式定義為精益生產方式(Lean Manufacturing),并以此與以往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區別開來。
這本書一出版,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反響,人們開始紛紛矚目并學習被稱之為豐田模式的精益生產方式。
在人們關注研究豐田模式的精益生產方式同時,豐田展現其越來越強勁的發展后勁,迅速超越老牌三大汽車公司,躍居世界汽車頭牌交椅。
近年來,日本的制造業面臨著一些挑戰,豐田汽車公司也曾發生過“剎車門”危機事件,這些都提供了讓人們更客觀、更動態地了解豐田精益方式的機會。
本文參考書籍:
1)??大野耐一·《豐田生產方式》
2)??萊克·《精益制造的14項原則》
3)??沃麥克等·《改變世界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