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當今,聚焦國內眾多創業公司風起云涌,如雨后春筍立地而起,似有一片繁榮景象。然在不經意間,我們也發現很多就像一陣風,不超過三年便夭折,最多熬不出五年便出現危機,能活到十年的也算鶴立雞群,基本上可以算為活下來。
這種現象也算是常見,大多數都習以為常,算不上什么話題值得一論。然站在研究中小微企業生存與發展的職業角度上觀察、思考、剖析時,還是有很多教訓或經驗值得我們去思考,特別是準備創業或者在路上的創業者們去關注:如何避免前人重犯的錯誤,穿新鞋走老路,找到一些可以彌補走彎路的方式方法。
為何創業十有九敗?為何活不過三年便名存實亡?為何不出五年,便危機四伏?為何活到十年,企業又出現新的危機,開始走下坡路?為何當初一群人信誓旦旦,英雄豪邁,最終落荒而逃?為何當初眾志誠,最終如鳥獸散,甚至反目成仇? 多問些為什么,才能啟發大眾心智。用科學的方法,理性的思考,研究的精神,才能找到其中不同失敗表象背后的共同規律或者共性。
二、暫不論其是什么樣的創業群體、或者創業行業,據經歷體驗、接觸和觀察了解近百家創業公司的失敗,以及眾失敗者的溝通過程信息,總結如下:
(1)“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虛榮
古語云:女怕嫁錯郎,男怕選錯行。自有其中道理,在當今社會的誘惑太多,很多人看到一些身邊的創業者在外表面風光無限,香車寶馬。被人叫“老板長、老板短”,這種社會地位令人羨慕,于是按捺不住那種身份尊貴的誘惑,不甘為人下的心理作梗。這種“寧為雞頭,不作鳳尾”虛榮心,經不起社會地位尊貴的誘惑力,草草創業最后被面子給撐死,落得負債累累,正如古代里一個窮漢子每天在剛死人的墳堆里吃祭品,油光滿面回家騙妻子說在好朋友家風光無限。
(2)錯誤的市場,選擇錯誤的行業或產品
南方與北方,沿海與內陸,東部與西部,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消費理念,習慣與風俗不同.... ..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市場銷路截然不同。結果有創業公司在一個市場,熬了五年,明明這個地方沒有水,還在沒日沒夜在挖井。有的人還在苦苦等待,自我安慰叫作“堅持”、“執著”精神。不切實際照搬照抄,不調研市場的盲目跟風最終開不下去實屬正常。
(3)不良的動機、產生自釀的惡果
在經濟社會里,利益充斥整個社會氣氛,為賺錢可以不擇手段。想創業賺錢體現個人價值,在當今社會無可厚非,然一些人利用各種手段拉攏合伙,如采用眾酬模式、或者將身邊的人親戚好友閑錢拿出來許諾高回報率,成立皮包公司等等,當然創業動機不純的最終后果可想而知。
(4)合伙人最終成仇人
創業失敗十之七八,合伙人矛盾最終是導火索。創業前期,為了能把公司撐起來,為了融得資金或者資源上互補。合伙人選擇上沒有充分接觸、了解。成立后,由于創業的動機、價值理念、性格不同,對行業發展、公司定位發展方向沒有充分的溝通或者達成共識,相處一段時間后很多小細節問題慢慢體現,矛盾沒有得到及時化解,最終也是不歡而散。甚至在分手費上談不攏反目成仇,也有釀成悲劇。
(5)模糊的機制,埋下分手的禍根
中華文化有著優良的傳統“可以共患難”,但也有著不良的習俗“難以共享福”。創業初期大家是好兄弟,什么機制都沒有,親兄弟做不到明算賬。原因是:第一礙著情面,都不好提;其次,都是熟人,互相信任不會計較太多。但到后來賬務有盈余時,矛盾開始顯現。最終心思不在事業上,而在如何分錢上。根源是創業時沒有丑話說在前面,沒有把公開合理的機制訂好,造成大家互相猜疑,也為后續種下分手的種子。
(6)錯誤的領頭人,產生最后離析
“火車跑得快不快,還看車頭帶”,這是民間俗語,這也驗證創業型公司領導頭人自身的綜合素質決定,公司能夠走多久的問題。也就是對領導人的要求較高,不是誰都可以做“雞頭”,一個想創業領軍人須具備:
第一,硬實力
1、自身的社會資源實力(人脈資源、社會資源,實當的經濟基礎資源)
2、具有自己核心的技術或產品(有形和無形)
第二,軟實力
1、個人在圈子里的口碑,也就是為人處事能不能具備良好的口碑。
2、個人的胸懷與格局大小,決定著能否擁有團隊的信賴,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3、最核心的“信義”二字是根本。在當今知識經濟的信息化社會里,靠坑蒙拐騙或者忽悠的手段已是歷史,信義已成為公民在社會圈子里能否立足的關鍵。更何況是創業領導者,不具備“信義”難以聚眾起事,更何況做多久。
(7)合伙太多,變成團伙
創業初期,主要是資金與技術、或者資源問題,于是拉入很多合伙人,這也是前期必要的方式。但我們會看到好像大家都是小老板,名片上都掛個XXX總的,似乎合伙也就是小老板,都可以當決策人。然中國人有句俗語,一個人是條龍,十個人是條蟲。誰也不服誰,拉幫結派,明爭暗斗。再加上缺乏強有力的領軍型人物,這個公司基本上是群草寇占山為王而已,倒閉是遲早的事。
(8)缺乏共同的價值觀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也決定團隊能否走到一起,走多久的根本。“道”者,對創業公司來說:就是共同認可創業的動機與目的,認可定位與發展方向向,認可維系長久的合理機制。
三、當今社會創業,有別于改革開放初期老一代的創業者,因為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不同、科技發達層次、信息暢通速度、社會透明化程不同。當初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創業環境和創業機會。如今便地是黃金的機會已不存。經過幾十年發展,創業機會更多,但要求更高。國家號召“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政策,更激發了人性內在需求與社會發展的創新動力,但個人認為需更多是理性創業,在具有共同價值觀下,有適合的創業領軍者依靠科學合理的機制,才能帶著一個核心團隊走得更穩健與長遠!否則,最終也是一陣風而過,且也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