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過后,這兩天于高考話題余溫未降,與之發酵的關于教育問題討論也還在延續,當然我們仍以高考事情引申關于教育話題。
通過近二十年來經歷及觀察,思考中國近年來的教育現象,總結一個觀點:我們的現行中國教育理念、實踐行為是“成才”教育,即把人從“材”,進行修飾加將“木”去掉,把人變成“才”,由原先的原材料,毛坯或半成品最后加工“成品”,這里的“才”,僅是掌握一些知識、技能,然后求職謀生,或創業經商、或治企做職業經理人、或從政治國,大致如此。
然而從社會實踐的角度觀察發現一個群體現象:無論是企業老板、高管、操作員工;從事教育事業的老師;還有接觸到眾多的身邊朋友、同事,當然也從自己小孩或者其它家庭孩子的身上發現的怪象就是:在我們的大多數人身上更多的并不缺乏聰明才智,但為何在經營企業、職業管理中、工作崗位上,在思維模式、思維觀念、日常行為習慣上一直存在眾多陋習:
第一,待人接物的基本禮儀、禮節不會;
第二,職業習慣中表現的工作隨意、隨便性;
第三,對待出現的問題后,首要態度是一推、二塞、三賴;
第四,做事情馬虎、差不多,不注重細節;
第五,不善于深入思考,人云亦云;
第六,不守時,缺誠信,如企業八點開會,大家都要拖個十來分鐘,包括老板自己。
第七,很多人私下場合夸夸其談,但讓其走到公眾平臺或場合中語無倫次。
第八,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物別在溝通談話中:缺乏主題,容易跑題,缺乏層次,沒有重點,沒有次序。
此類現象很多,不一列舉。然從這些現象或者問題的發生對象身上,它不是某個群體,而是80%左右的人幾乎都存在這個共性,這值得深究與思考。
此問題背后深入研究發現,我們基礎教育走入誤區。對于一個社會來說真正教育核心內涵應是“成人”教育,“成才”教育只是外延?!俺扇恕睘楸?,“成才”為末,我們這么多年是舍本求末,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育的本則是“成人”。而“成人”教育的心智模式、思維模式、職業習慣、生活習慣、職業精神、思辨精神、“獨立人格,自由思想”,應為教育之本。而當下甚至未來的一個時期仍然把市場經濟下商業化行為帶到教育的事業上來說,這是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整個社會、國家培育的理念或思路出現偏差,一味走偏向“成才”,而不是“成人”的軌道,則經濟轉軌如何走向真正的市場化?“人品”決定“產品”,如果培育的人品本身就是不良品,如何生產出合格的“產品”!
現在很多幼兒園已經提前開設小學課本知識,有的還有英語課。這種典型應試教育思維模式,也是一種急功近利心理。幼兒園、小學階段讓小孩掌握學習各種才藝:如鋼琴、現代成人舞蹈、唱歌、美術繪畫、跆拳道??芍^“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俗語道:“先做人、后做事”,簡單的六個字誰都懂。然而,我們學校、家庭、社會教育都忽視這個簡單而卻又很少踐行的事理。
先教做人:即從幼兒、基礎教育開始,開設優良“成人”教育:在待人接物、交友待客、禮儀禮節、孝悌、思辯、演講等方面給予正確引導,引導小孩對看到故事或自然現象進行思考,多問為什么?教會創新思維,不要認為蘋果一定會落到地上。殊不知,人生的成長是個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式長跑,它不是短跑,中長跑,這個過程不僅是需要如何跑的專業知識、技能技巧,更需要耐力、堅韌、勇敢、擔當的精神或者超常人的隱忍和剛強,需正直善良與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這些品格、意志和修養則是從自小就需要有意識的磨礪,即真正把“材”經過打磨修剪,變成真正的“才”。
總之,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心智模式、思維方式的教育引導和以及家長、老師的熏陶是關鍵因素。其背后的原理就是把人當作人,尊重人性,尊重物性,尊重成長規律,掌握運用“成人”教育規律的方式、方法。而切忌把人當作機器,把成年人的觀念、把應式的功利性帶到基礎教育中來,那只會揠描助長、適得其反,不能違背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作為曾經可以說受到不良教育的影響的,身有感觸、感悟。因而,借此為中國式教育理念、方式的變革點燃一些星光并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