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理研究院績效管理研究所所長郭旭華
老實說,績效工具本身沒錯,但為何很多人談績效色變,甚至認為做績效是找死呢?績效對企業的幫助和傷害取決于什么因素?首先,和大家分享對績效認識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績效有罪論。
績效作為一個管理工具,是沒有對錯和任何色彩的,就像一把菜刀,你可以用來切菜,也可以用來犯罪,關鍵在于用它的人以及用在何處。績效的效果不佳,我們需要反思績效運用的時機、對象、手段是否恰當。例如何時做績效合適?是初創階段?還是發展階段?是十幾人就做,還是幾十人、幾百人才做?沒有標準答案,一般來說,企業初創期不適合做績效,當業務發展到一定規模,原有的體制已無法匹配時,即可逐漸導入績效工具。筆者剛啟動一家做電機的人力資源項目,在啟動會上企業老總稱公司高速發展,原有的粗放管理已不適合現有規模,必須導入科學規范的管理工具,我后來補充任何管理機制都不能管用百年,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業務模式,需要配套不同的管理模式,現在好的方法,過一兩年也要及時更新。另外,操作的人很重要,同樣是雙節棍,李小龍舞得得心應手,而一般人會打傷自己,導致失敗的原因很多,在后續筆者會詳細分析。
誤區二:無所不能論。
有個成語叫敝帚自珍,或俗語“孩子是自己的好”,人們往往對自己研究的領域或課程格外推崇。講商業模式的喜歡引用管理大師德魯克的名言——現在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商業模式的競爭;講網絡營銷的宣傳現在誰不懂網絡營銷誰就被淘汰出局;講執行力的說目前中國企業最大的問題是執行力;講制度設計的說沒有好的制度怎么有執行力,如果制度有問題,執行力越強問題越大……
其實沒有對錯,企業的管理是一個系統,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瓶頸不一樣,需要理性分析并推行針對性的方案,績效的確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也不是無所不能,例如銷售突破、企業文化、流程等,績效可以作為牛鼻子,牽一發而動全身,但不能當作救命稻草,如果連最起碼的業務、現金流都出現問題,再好的績效工具也無濟于事。
誤區三:立竿見影論。
很多朋友對績效寄予厚望,心情比較急切,希望推行后全民擁護、大大提升管理能力和效益。但往往現實很殘酷,有不少企業在推行中弄的怨聲載道、落得勞命傷財,與當初預期相差甚遠,當然其中緣由眾多,待后續去分析解讀?,F在想說的是,任何管理模式的效果體現都需要時間,例如績效,短則半年以上,長則一兩年,才能逐漸凸現價值,績效本身就有一個不斷優化、適應的過程,誰能一步到位,將績效指標設計的那般精準?將目標值定的那般合理?將各類現狀數據收集的完整無誤?做績效需要堅持,不能在過程中出現問題就懷疑工具本身,甚至全盤否定,完美是需要時間的,就如同任何企業的商業模式不可能一開始就定的美妙絕倫,都是在實施中不斷反思和完善,績效也不例外,我們需要耐心。(文/中國管理研究院績效管理研究所所長郭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