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禮記》勾畫了一幅理想社會的完美圖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這與古今中外所有理想主義者設計的烏托邦一樣,如果找不到實現的正確路徑,等于是畫餅充饑。儒家雖然設計出理想國的輪廓,但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路徑。
現在我們當然明白了,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匆粋€社會是不是發達、完善、文明,要看一看其社會保障機制是不是健全。而老有所養,則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社會保障機制。
在中國,“孝文化”之所以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步,背后隱藏著一個殘酷的現實,即中國社會一直沒有建立起基本的養老保障機制,這同時也說明中國人在社會治理上的完全失敗。
無論哪朝哪代,農民永遠是被盤剝、被壓迫最酷烈的一個群體,所以歷代的農民起義屢見不鮮。而依靠農民打下江山的“大帝”、“偉人”們的新政權,依然要建筑在對農民的殘酷盤剝之上。農民們勞作一生,即使在和平環境里也僅能滿足溫飽,當他們老之將至時,朝廷絕不會給他們哪怕是一文錢的養老金。如果沒有子女的照顧,他們必然面臨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悲慘境地。
而歷代的統治者念茲在茲的只是維護政權,維護他們作威作福的權力,絲毫沒有社會治理的概念。本來應該由社會解決的老有所養問題,他們卻推給了老人的子女。他們提倡孝文化,實質上是把一個社會問題輕而易舉地轉化為家庭問題。
當然,子女有贍養、照顧老人的責任和義務。但是,絕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社會養老保障機制的建設,更不能成為國家推卸責任的借口。
中國兩千多年的事實卻是,政府把社會養老保障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養老完全成了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中國人曾經的重男輕女風氣,所謂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傳統觀念只是一個幌子,更重要更深刻的原因是出于老有所養的考慮。在農耕社會里,一個家庭若沒有男孩,沒有壯勞力,不僅家庭成員將來老無所養,連基本的謀生都成問題。所以,中國人重男輕女,只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帶有嚴重的功利目的。說穿了,對相當多的中國人來講,孩子只是他們的養老工具而已。
“孝文化”則從道德倫理和法律上,確立和強化了孩子作為父母養老工具的角色,從而淡化、消解了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梢哉f,“孝文化”唱得越響,離現代文明社會就越遠。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養老保險制度首先在城市、繼之在農村逐步建立起來,養老防老、多子多福之類的傳統觀念在淡化。起碼在城市里,重男輕女的人越來越少。這也說明,中國的這類傳統觀念與現代文明是相悖的,社會越文明,傳統觀念就越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