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區域經濟發展歷程,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管理模式,但同一區域企業有共同的區域性文化與管理模式,區域性文化成為該區域企業文化共同的靈魂與核心元素。 江西的區域文化是什么? 江西的區域文化應不應該以及如何成為江西企業共同的文化內核與靈魂? 弘揚“井岡山精神”,構建“解放軍管理模式”促進江西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提升論綱一、江西企業發展的外部機遇 1949年至1956年,新生的中國借鑒“解放軍管理經驗”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1956年至1966年,探索中的中國借鑒“解放軍管理模式”建立起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國各地依托自身的區位優勢、傳統文化和經營實踐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又區位相對統一的經營管理模式與企業文化。 “珠三角”依托開放前沿實行“兩頭在外,外向型,重加工生產”的經營管理模式,形成了珠三角經濟圈。 “長三角”依托上海龍頭和人力資源相對優勢,實行“對外拓寬市場,對內聯合投資,重信息、重高素質人才的內涵式發展”經營管理模式,形成了長三角經濟圈。 在世界經濟波嫠云詭的局勢下,一面加強對外開放,融入和駕馭世界經濟大潮,一面擴大內需,注意自身發展和內向型經濟已成為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共識。隨著經濟發展的梯度推移,中部地區成為實現這一共識的戰略要地,也必然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個增長極。 二、江西企業發展的內部動因 波瀾壯闊的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催生著世界性的大規模變革。 當今中國全黨全社會都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的主戰場。 江西新領導、新氣象、新江西、新市場。江西立志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正中部突圍、高歌猛進。展翅的江西萬里鵬程,崛起的氣漩中江西人民已然拉起飛升的引擎。 江西地處華東,聯動東西經濟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腹地。 蘇浙滬強勢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長江經濟帶,三輪驅動的東部經濟區勢力正揮師西進,江西已變成中國經濟矚目的一片熱土! 在南下、北進、東爭、西搶軍團中已喻示著江西經濟的騰飛,更孕育著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新一輪的發展變革中,江西企業是固步自封、固守待援,還是主動出擊,勵精圖治? 南昌居上海、南京、廣州、武漢、杭州、福州等重要城市聯動的6小時經濟圈內,是“承東啟西、聯南絡北”的經濟樞紐。集全省之力做大做強南昌,嚴冬已然過去,春天已經來臨。面對無限商機,我們準備好了嗎?醒得早不如起得早,起得早不如動得早! 機遇千載難逢,一代人錯失機遇,就需要幾代人、十幾代的努力來彌補。 江西企業作為江西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應當承擔起這一歷史重任。 三、江西企業發展的現實困惑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 江西企業普遍存在如下現實困惑: 戰略如空中樓閣,無法牽引企業發展,戰略天上飄,員工地下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計劃執行走樣,計劃趕不上變化;流程制度成為推卸責任的借口,企業運轉效率低下;部門之間只重利益,各自為戰,溝通成本高,協作難度大;員工難以與企業建立忠誠互信持久的工作關系;30%的人不愿做事/30%的人不會做事/30%的人在做錯事;員工能力差,增員不增效;領導人無邊的孤獨,時常用自己的左手溫暖自己的右手 企業家們的苦衷有: 招不到合適的人、招到的人留不住;留住的人沒能力、有能力的不聽話;能人不忠、忠良無能、空降兵變成投降兵;人才戰略在老板腦子里:有想法沒做法,有做法沒辦法;管理者角色錯位:基層是八寶粥、中層是夾心餅、高層是糖葫蘆;老板任命,員工不服,缺乏溝通,情緒管不了、無效授權,目標達不成;風平浪靜時各自為政,出現難題時相互扯皮;績效管理,口服心不服;管理者當不了教練,只能當裁判…… 還有很多企業家總結說: 公司初創時,“沒有槍沒有炮”,人員之間“不溝也能通”; 快速發展時,“鳥槍換炮“,人員之間”想溝溝不通“;發展壯大時,”今非昔比”,細化制度、嚴格監控,員工“不和你溝通”;突遇瓶頸時,企業家“禮賢下士”,期待員工同舟共濟,共渡難關,不成想員工“和別人溝通”;最終倒閉,“從叛親離”,企業家“實在想不通”! 員工們的反映是: 老板太驕傲:自信心過強,過去的經驗成了現在的包袱,稍好一點就飄飄然;有的退化:小農意識,小富既安,沒有了創業時的激情,有了守業疲勞癥;還有的老板不冷靜:重感情、不重理性,重私情、不重科學,重利潤、不重基業,重眼前、不重長遠;重關系:靠權力、不重能力,靠親人、不重能人;用舊船票登新客船:不想用新的做法,不敢面對新困難,不能允許自己再失敗,不能在境界上尋求突破。所以員工對企業不報太大希望,沒有忠誠度、執行力和團隊凝聚力。 江西企業現實困惑的癥結在于: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平臺 江西大多數企業都重視企業文化,但大多數企業“沒有文化”;文化在口上、在紙上、在墻上,就是不在行動上,文化只是擺設。 企業文化是最大的生產力,企業文化是戰略實現的平臺,企業文化是利潤與效益的破冰船、充電器、保險柜,企業文化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潤滑劑,制度管理是剛性的,文化管理是柔性的,但江西企業管理剛性有余,柔性不足。 江西企業文化建設的現實焦點/管理平臺的主架在于: 忠誠度/職業化/執行力/團隊凝聚力 沒有忠誠度,企業不是一個家;沒有職業化,想到做不到,做到但做不好;沒有執行力,企業的藍圖就變成泡影;沒有團隊凝聚力,日常風平浪靜,問題會突如其來。 四、江西企業發展的文化源泉 任何強大的組織、企業都有著強大的精神、文化與靈魂。 任何有形的東西都不足以構成持續發展的動因,只有無形的文化可以傳承并生生不息。 江西企業文化共性應該是什么?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從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中吸取智慧。前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志也曾說:“我們國家現在缺少什么樣的企業家呢?缺少博古通今的企業家,既懂國外的經營管理,又懂中國《孫子兵法》,又懂《共產黨宣言》的企業家?!?綜觀區域經濟發展歷程,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與管理模式,但同一區域企業有共同的區域性文化與管理模式,區域性文化成為該區域企業文化共同的靈魂與核心元素。 江西的區域文化是什么? 江西的區域文化應不應該以及如何成為江西企業共同的文化內核與靈魂? 井岡山:紅色革命的搖籃 瑞金:共和國的搖籃 南昌:軍旗升起的地方 江西:紅色搖籃、綠色家園 弘揚“井岡山精神”,塑造江西企業文化之魂, 構建“解放軍管理模式”,鑄就江西企業管理平臺。 這一命題是江西這片紅土地賦予江西企業的獨特魁寶,是江西獨特的革命歷史實踐、人文底蘊留給江西企業的精神財富與管理經驗,也歷史地天然地賦予了江西這片紅土地共同的文化精神、管理思想與管理模式。 “紅色文化”、“井岡山精神”應該現實地成為江西企業共同的文化與靈魂。 忠誠度/正規化/執行力/戰斗力/團隊凝聚力五位一體合力合成的“解放軍管理”精髓應該成為江西企業共同的管理主線。 與這一靈魂和主線相一致的一系列管理思想觀點制度措施構成的“管理模式”,應該成為江西企業共同的管理基因和基礎性管理平臺。 五、江西企業發展的管理平臺 與時俱進,我們的祖國,正進入科學發展階段;我們的黨,正進入科學執政階段;我們的社會,正進入科學管理階段;而我們的企業還處在各種各樣的管理理論、思想、模式中學習、探索、論證和借鑒的迷團之中。 西方的管理學說紛至沓來,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也被大量發掘,都在運用于現代企業的管理實踐之中。不過上百年來中國人民奮斗的歷程告訴了我們:照搬西方模式沒能救中國,照搬西方模式也沒能發展中國;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依靠是:中國特色的理論、思想與模式,其精髓是“實事求是”。 “管理不分中國式、日本式、美國式,都必須合理化,合適的就是最好的”。(已故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 到底最合適江西企業的管理理論、思想模式是什么? 以紅色文化、井岡山精神為江西企業共同的文化內核這是江西企業共同的信仰、靈魂和企業精神,與之相適應的是“解放軍管理模式”。 “解放軍管理模式”的靈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紅色文化與精神。 “解放軍管理模式”的主線和支柱是“忠誠度/正規化/執行力/戰斗力/團隊凝聚力”五位一體,合力合成。 “解放軍管理模式”的一系列相互支撐的基本觀點、思想、制度構成管理的支架。 如:“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對應企業文化建設;“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對應企業內部管理;“靈魂機動的戰略戰術”對應企業外部經營;“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對應企業的工作作風等。 “解放軍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對應不同企業個性化要求構成企業具體管理的血肉。 六、促進江西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提升的幾點建議 綜上所述,江西企業發展可資借鑒的模式綜合為“紅色文化”、“井岡山精神”與“解放軍管理模式” 一個靈魂: "紅色文化"與"井岡山精神" 一條主線:忠誠度/正規化/執行力/戰斗力/團隊凝聚力五位一體合力合成 一系列相互支撐的基本觀點: 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企業文化建設 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企業內部管理 靈魂機動的戰略戰術—企業外部經營 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企業工作作風 與企業具體管理經營實際相結合的具體制度/措施: 思想建設 組織建設 作風建設 制度建設 紀律建設 人才培訓 戰略戰術 目標建設 事業發展 ……………… 這是江西獨特的革命實踐與區域文化歷史地天然地賦予江西企業特有的區域性靈魂與管理模式,總結推廣實施是全體江西人共同的責任與使命。 當前急需做好的工作有: 1、加強理論研究與總結。 力求正確、準確、精確,并在總結繼承發揚中有所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這是在昌軍隊研究單位,黨史研究單位、政研單位的一大課題。 2、注重與企業實際結合。 同一區域的企業有相同的特質與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與個性。注重與企業實際的結合就是注重調查研究;注重在個性中提煉共性;注重從個體出發,解決問題,而不是解釋問題;尊重企業自主理解、選擇與落實,而不是政策性指令性強灌;政府部門、研究機構指導而不能指令。 3、扶植與培養幾個民間的專業性咨詢顧問機構。 政府性機構立足于理論研究與智力支持,在落實推廣與實踐中很容易走上指令性、政策性,不利于與企業實際結合。民間的專業性咨詢顧問機構只有服務的義務,沒有政策性的權力,更利于保證咨詢顧問的針對性、有效性,也利于保證企業的自主參與,從而保證企業的自主選擇權與最終決定權。 4、實施步驟不能一刀切、一鍋煮,應循序漸進。 咨詢顧問機構做好調查研究、試點、研討總結工作,如果企業切實歡迎并迫切需要再推廣實施,但始終要保證企業的自主選擇權與最終決定權。 5、責、權、利明確。 政府破題倡議和政策性指導性的支持,搭好舞臺并做好監督管理;政府相關研究機構做好理論研究與智力支持;民間專業性智力機構以咨詢顧問服務的角色落實實施,有服務的義務,不能有政策性權力;企業擁有自主選擇權與最終決定權。 6、落實相關保障。 國家“銀河培訓計劃”、“中小企業扶植資金”、“中小企業培訓資金”等應該適量保證這一“企業靈魂工程”、“企業管理平臺工程”,使國家政府給企業的培訓資金的使用有靈魂、有主線、有框架、有血肉、成體系、有實效、可持續。政府的組織工作也有計劃、有統籌、有步驟、易監控。 【作者簡介】 董博雅:北大縱橫咨詢合伙人 中冶瑞木集團咨詢師清華大學總裁班特聘組織管理專家北京大學總裁班特聘紅色管理專家浙江大學總裁班特聘藍血營銷專家中國企建工程專家委員會成員助理電:1891100023213970882229 客服QQ:56834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