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5效應:整體能力大于個體能力之和。
恩格斯講過一個法國騎兵與馬木留克騎兵作戰的例子:騎術不精但紀律很強的法國兵,與善與格斗但紀律渙散的馬木留克兵作戰,若分散而戰,3個“法”兵戰不過2個“馬兵”;若百人相對,則勢均力敵;而千名法兵必能擊敗一千五百名馬兵。說明法兵在大規模協同作戰時,發揮了協調作戰的整體功能,說明系統的要素和結構狀況,對系統的整體功能,起著決定性作用。
從哲學高度看,“米格—25效應”是質量互變規律的生動體現。事物的質變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量的積累;一是結構的變化。兩者都能使事物發生質的飛躍。碳(C)原子的空間排列不同,其物理性質也就截然不同:金剛石堅硬無比,石墨則柔軟細膩。田忌與齊威王賽馬,是結構變化引發質變的一個經典。田忌三戰三敗后,請軍事家孫臏點撥,以同樣三匹馬復賽,結果二勝一負,反操勝券,獨因排序的調整,即結構的變化。
人類思想和觀點上的交流與碰撞,是結構變化促成質變的高級形態,是“米格—25效應”價值的高層體現。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提煉的“集思廣益”思想。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對此給予了極高評價,他認為,“集思廣益”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不但可以創造奇跡,開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還能激發人類的最大的潛能。常見的情況是,人們在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產生獨自一人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聯想。
尊重差異是腦力合作、集思廣益的本質。只有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腦中所想的不同世界,才能相互吸收有益的東西,彌補各自的不足,做到資源整合,發揮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