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
我們是投資公司。法務部作為公司的風險控制部門,領導非常重視,但在與業務部門的磨合上,總有不愉快的事情。比如,擔保業務部很辛苦,千方百計出去招攬客戶,費盡口舌把業務弄到公司,材料準備好后必須“過會”,如果我們法務部從嚴要求,一些業務就會“黃”掉,他們的績效就受影響,任務完不成,個人收入也成問題。然后他們就有埋怨,或明或暗地對我們有意見,我們法務部左右為難,如何是好?
問題2:
我們是汽車服務企業。采購部門的直接服務對象是銷售部門,近期銷售部門對采購人員不滿意,主要是解決問題的效果和工作態度;但采購人員也發牢騷,個別銷售員下訂單后不能發貨,形成庫存,導致采購人員考核分數下降;兩個部門的人員都不好意思提問題,或者當面不提但心中不滿,提了怕得罪人。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或措施?
問題3:
我們是機械制造企業。品質部發現產品質量有問題,跟某個部門溝通后,查出了原因,但過一段時間又發生類似狀況;如果跟領導反映,怕別人以為是打小報告,自己不知道怎么處理。
問題4:
客服部門和生產部門經常發生爭執,往往是因為交貨時間的問題。
薛老師意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
企業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既唇齒相依、榮辱與共,又爭權奪利、此消彼長;剪不斷、理還亂;內斗不是病,斗起來要人命。
猶如夫妻關系,說不清道不明;但還是可以遵循幾條原則的。
第一: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擺到桌面上講,尋找到雙方皆能接受的游戲規則。
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人,如果這條船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向最正確的方向前進,甚至有漏水、翻船的可能性,那就屬于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
比如A講的擔保業務的風險,如果不慎重,公司會損失巨大,這就不可以討價還價,法務部必須從嚴執法,冷酷無情;如果法務部因為拉不下面子,照顧感情,倒霉的是大家,而且法務部必須承擔“審查不嚴”“瀆職”“不作為”“徇私枉法”的嚴重責任。
一些業務“黃”掉,業務人員的績效受影響,收入成問題,有埋怨,這樣的心情很能理解。這時候,法務部不能高高在上,不能耍官僚,不能像隔岸觀火般地看把戲;法務部應該如坐針氈,有責任幫助業務人員提升能力,提高業務水平,提高防范風險的意識;
最好是在高層領導的主持下,法務部、業務部的人一起坐下來,把問題擺到桌面上,就風險防范的能力如何培訓、如何輔導,法務部的人員如何提前介入業務活動等,進行磋商。如果經過法務部和業務部共同努力,“過會”的成功比例大大提升,底線、原則沒有改變,但業務人員績效上升,公司利益得到保障,你好我好大家好。
至于B所講的采購部和銷售部的矛盾,也需要雙方坐下來,就原則性問題達成共識;哪些是采購部必須做到的,哪些是銷售部必須承諾的,寫到紙上,形成規范、流程;誰違反了規范、流程,誰就應該受到懲罰。
猶如傳統的夫妻相處,男主外女主內,掙錢是男人的責任,持家是女人的義務,這就是規范;如果男人不把錢拿回家,女人不做家務,就違反了規范;違反了規范,老一輩就會斥責。
第二:亦可亦不可的問題,自己辛苦點,把事情做了,再找機會非正式地溝通。
麻煩往往都是小事情引起的。一些小事情還提不上嘴,更擺不上桌面。
銷售請采購今天把某個事情做掉,到了下班時間,事情還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完成;如果采購自覺加班,事情辦完才回家,銷售很感謝,雙方就很圓滿。但如果銷售認為你是應該的,沒有任何表示,采購就很不爽,對銷售有意見,不好明說,但以后再也不會自覺加班了。
如果采購到下班時間就走人,他認為下班時間應該自己說了算,但銷售就很不爽,對采購有意見,但也不能明說。
久而久之,雙方心存隔閡,互相看著別扭,不愿跟對方講話。
品質部要求生產人員注意某個細節,生產人員認為是吹毛求疵;品質部認為生產人員責任心不強,生產人員認為品質部小題大做;然后雙方看著別扭,不愿跟對方講話。
離婚從冷戰開始。夫妻有意見了,怎么處理?首先看在孩子的份上,該掙錢的掙錢,該做家務的做家務,自己辛苦點,不能罷工;其次要主動溝通,找合適的機會,把自己的意見告訴對方,聽聽對方的想法。床頭吵架床尾和,既然吵架不可避免,溝通就更重要。
比較忌諱的是,心里不舒服、不樂意,但嘴上不表達、不溝通,甚至給對方實施報復、懲罰。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
所以,在工作中,當你對某個部門不滿時,我的建議首先是忍一忍,顧全大局,把正常的工作完成掉;然后找個非正式的場合,了解對方的動因,再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如果是誤會,說開了心里就敞亮;如果是對方不盡責,起到了提醒的作用;如果是自己認識有問題,那就增強換位思考、系統思考的能力。
如果雙方分歧很大,有可能會上升到原則性問題,那就請領導參與,擺到桌面上談,梳理流程,明確職責。
第三:平時多行善,積極參與團隊建設活動,煥發其他部門對自己的好感。
流程再明確,職責再清楚,也不可能把部門之間的所有交往界定清晰。有些事情的發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配合默契、補位得當,結局圓滿;如果失敗,很難說究竟是誰的責任。
職場人士從來不是孤軍奮戰,這就需要平時盡可能多地釋放“善意”。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平時一滴水,難時太平洋;如果你吝嗇自己的微笑、懶于跟別人交流、不愿給人家方便,當你需要支持的時候,也就沒有人挺身而出,你只能自怨自憐。
這其實是一張零存整取的支票,你平時存得多,收益自然大。
積極參與團隊建設活動,太重要了。尤其是離開辦公室的活動,脫離工作業務的活動,有身體緊密接觸的活動,如拓展訓練、郊游、爬山、聚餐等等,這是你贏得同事好感的最快捷的方式。撇開工作業務,同事和你有了輕松的交流,你給大家帶來了快樂,大家覺得你這個人很和善,有欣賞,就會有支持。
溝通,發現對方的優點,在家庭里的重要性如出一轍。夫妻有點意見,帶著孩子一起出去旅游,因為拋開了柴米油鹽,丟掉了瓶瓶罐罐,新鮮的環境碰撞出新的火花,家庭會更和諧。
所以,聰明人從來不會放棄能夠增加交流的機會。除非你想逃離眼下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