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著春秋戰國時期燕昭王實踐“千金買骨”而納才的故事,頓生許多感慨。故事中講述一國王想出一千兩黃金購買一匹千里馬,結果一年過去,沒有買到一匹千里馬,這時國王的一個侍從自告奮勇,說可以五百兩黃金為國王買來一匹千里馬,過了些時日,侍從出現在國王面前,帶來了一堆馬骨,國王看后很生氣,侍從解釋說:“陛下,我國能用五百兩黃金買回千里馬的骨頭,難道還有人不相信陛下會用一千兩黃金購買一匹千里馬的誠意嗎?”果然,一年不到,有三、四千匹千里馬來到了此國。燕國當時人才十分匱泛,有一個叫郭槐的大臣為燕昭王出主意道:“陛下,我是一個庸才,非常平庸,沒有什么才干,請從尊重我做起吧,我就象一堆死千里馬骨頭。如果您能對我這個庸才很尊敬,那么天下比我有才能的賢人就會知道您確實是求賢若渴而紛至沓來,投奔您的門下,為大王為所。”燕昭王非常高興,也是如此做,平時無論從工作還是生活處處無不體現對郭槐的尊重和關心,果不其然,各路賢才良將均投奔至燕國為昭王所用,人才聚集,燕國也因此國富民強,實現了富國之夢。
由此故事筆者不由得與時下各報刊/電子招聘網站/電視等媒體深帶硝煙味的人才引進戰埸演繹的案例聯系在一起。以上故事非常明顯,如何才能迅速找到千里馬呢?找到千里馬后,如果不是伯樂,也很難為千里馬提供生存條件。首先應是伯樂,伯樂是具有虛懷若谷胸懷且能客觀地分析評價所有客觀事物的人,伯樂的身份是相對所有馬,不會因對象不是千里馬,伯樂的身份會隨之而改變。大到國家,小到企業,人才均是興邦振企的第一資源,因此目前很多企業打出“百萬高薪誠聘”、“尋找白(白領)骨(骨干)精(精英)”、“我是伯樂,千里馬在哪里?”等大旗進行獵才的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奇招五花八門,打開報紙和電視不難發現人才欄目的增加速度令人振奮之余又有些驚訝,目的只有一個“我要尋才,人才啊,你在哪里?我如何做你才能來為我所用啊?”仔細品味,真是現在做老板成了“乞求者”了。話說回來,社會人才情況難道真是如此匱乏嗎?各位企業大佬真陷進了“燕昭王門事件”了嗎?中國是泱泱人才大國,認真想來,應不至于。從表面上看,確實應為求才者的態度而感動,感動之余不免有些感想。
一、口號震天,不切實際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有自己的使命是應該的,但也要考慮公司的規模及企業的行業特點,前幾天,周坤老師來惠州作《戰略規劃》演講時談到:企業的規劃要依規模而不宜按時間來做,如果是一間臨街的包子鋪的老板,包括老婆/孩子在內總共有三名員工,你提出要高薪聘請一位CEO,試想有誰會來應聘你的CEO職位呢?暫且不管你的高薪有多高?門前冷冷清清鞍馬稀會是不爭事實。因此,企業在請人時要立足現實,不要人云我亦云,要量體為己做衣,勿著西服打領帶卻腳蹬一雙拖鞋,引起不少負面作用。就好比到一家五星級酒店赤膊跳舞不合埸所一樣的道理。
二、紙上談兵,華而不實
企業人力資源政策先要符合實際,一般來說,企業的發展將會經歷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企業發展的階段不同,企業的政策亦需隨之改變, “時變,法亦變”,就是講這個道理,人力資源政策隨企業發展階段不同亦應作出相應變化。人才的素質要求層次亦會不同,因此企業的人才標準要先定下來,人力資源管理中提出的崗位分析、職位說明書的形成愈發重要,人才標準是一面鏡子,不管理企業內部人才還是企業需從外部引進人才,均必須引用一個標準,各企業先從身邊做起,先從企業內部做起,勿政策一套,行另一套。要向古代燕昭王一樣尊重身邊人才。只有做到了尊重人才的政策與尊重人才的行為相匹配了,才會不愁鳳凰不落你這顆梧桐樹了。安徽省委?記王金山曾說過的“在安徽工作的投資者,我們栽好梧桐樹;在外地工作的安徽人,我們當好娘家人。”就是這個理。
三、禮賢人人,實實在在
有一友人天真地問:全世界近五十億人口,有多少千里馬?筆者啞然,千里馬是因伯樂不同而不同,采用的測試方法不同,得出來的結論是不同的。有不少的企業先到企業的外圍去找,到處推銷自己的企業文化,新加坡去過,英國也訪過,法國也是不停地光臨,可是成年累月沒能發現自己所需的千里馬,于是每逢朋友飲詩作歌時,惆悵若失,對天長歌,驀然回頭,發現燈光處找到了一個個身影,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明朗。心中不由頓生萬分感慨,發完EMAIL,打完電話,激昂的斗志在渾身喧囂著如萬馬奔騰。
四、營造環境,協助生存
企業引進人才后,還有些什么后續工作呢?有些企業引進人才后,就睜大眼睛,千目共視人才的行;張開雙耳,萬耳同聽人才的言。企業的最高領導人也認為應當如此,我給你錢,你做出工作成績回報我,否則,兩個字“走人“,人走后再請,這也需就是造成“世上似乎再沒有真正的人才了”的假象的重要原因吧。事實證明:人才如莊稼一樣,眾所周知,莊稼的生長離不開肥沃的土壤,離不開農民精心的培育,離不開天氣的溫度、空氣的濕度等條件。同樣,人才的生存也需生存環境,Probation期內至少為他找一個BUDDY是必要的,最好為同級別的同事陪著他度過危險期(Probation期),在這期間,BUDDY向新進人才介紹自己如何在企業生存的經驗,企業的文化如何,這對人才的生存的幫助非常重要。企業的管理者從相關政策方面亦應認真考慮配合構建人才生存的和諧環境,只有如此,才不會出現或減少管理者對引進人才“三天一大嘆,一天一小嘆,坐在辦公室想辦法如何將人才拿下,掃地出門”的情況。
五、風和日麗,艷陽高照
企業的人才天空陽光燦爛、碧空萬里是人才優質的先決條件,環境的形成受人力資源政策的影響,擁有好的人力資源政策重要,但若能擁有制定有競爭優勢政策的人更重要,人力資源管理環境的構建,離不開HR與CEO的共同努力,若將HR與CEO比作企業人才天空中的兩朵云,只有兩者相互信任,相互和諧并親密牽手時,企業的人才天空碧空萬里將不是夢,風調雨順的日子將會永遠保持下去。
在具體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中,每一個管理工作者各有不同的體會,但每一個企業均要根據本身特點和文化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說:“企業只有一項真正資源: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以做好工作”。其實,感想終歸是感想,現實中企業還是需要充分做好“千金買骨”的準備,栽好了引鳳的梧桐樹,何愁凰不來?如深圳市成功運作的大學城和海外人員創業園兩個項目均是很好的例子,現在大學城擠滿了國內著名高校;創業園內“海龜”無拘無束在暢游!這均與深圳市政府主要領導“未雨綢繆”的管理思想分不開的,市政府亦制定了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政策,無論從資金上還辦事流程上均給出了實際行動,在國際上引起了深遠影響。因此,練就“求賢若渴,識賢如鏡”的好名聲后,不愁賢士不匯集麾下,不慮“謀臣如云猛將如雨”局面不出現,有了人才,企業想不成功不難。
筆者真誠希望不論國家還是企業均能上演“千金買骨”的故事,若真如此,何慮企業不興旺,國家不昌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