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財務只關注了程序上的工作,而且過于簡單粗暴;
2.對預算的實質了解太少;
3.財務更沒有把實質和程序聯系起來;
1.基于報表分解的認知-最常見
按照損益表的編制程序,倒退預算明細表的順序,進而把預算編制的順序定位在這個角度,技術上面的順序,而不是別人干活的順序,過于粗糙,其他部門的人不知道怎么干。
2.基于組織過程的認知
按照預算的組織過程,結合上面的報表分解
成立預算小組(不是財務部門的事情,把其他的重要高管拉進來,有助于后面難關的突破)-開動員會-說明編制程序-下發表格-各領域編制預算-預算匯總-高層審批-執行。
3.基于大循環的認知-很少有人能夠認知到
1. 在做預算的時候多數企業只是做了一套財務表格,這套表格就是未來預算的損益表、收入明細表、損益明細表、費用明細表。
2. 在預算同時出來配套的KPI,把績效指標與報表聯系起來,例如:生產管理上合格率,合格率的變動與成本的關系相連。
3. 如何達成指標的行動,行動一般都需要花錢,但是老板一般認為不需要花錢,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很多企業前面的工作都做的很好,但是到年底的總結的時候會發現結果并不是很好。
財務人員不能是只悶在辦公室里面研究表格,研究數字,而是要走出財務部門根據公司的大方向,大目標全公司范圍內開戰略會,一起討論公司的預算應該怎么做,各個部門的任務都是什么,各個部門需要達到的目標是什么,然后通過不斷的開會和討論在最后匯總表格。
一個公司預算編制過程是預算成敗的關鍵,而這個預算編制過程的重要之處,在于事前的完整思考和精心安排。所以預算工作的布置我們放在非常前面的位置來講,預算工作是否有經驗,從組織這個工作就能開清楚。如果一個財務負責人,不清楚每個環節應該做什么,責任是什么,那么其他部門的人就更不會知道,也不知道怎么來配合財務部門工作。所以財務負責人,預算倡導者就需要清楚每個環節,每個部門的重點和工作是什么。
不同階段的關鍵思考點和操作要領,需要協調目標,讓目標一致,并且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知道預算要做到什么樣,報表指標要細到什么程度,知道別人協助做預算的時候,可能不會做什么,別人不會的時候,財務就需要會,并且需要予以指導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