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也是萬物為來年春天的復蘇、成長積累能量的時候。《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可見早在古代,先人們就認識到了冬季養生的重要性。現代氣象醫學研究也認為,寒冷的氣候使人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血液循環發生改變,易染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至關重要。
值此三九時節,我們邀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楊力教授,來教授大家冬季養生的方法。在文章中,楊力教授根據季節與人體生理的特點,告訴了大家如何在三九天里進補防病,以遠離疾病騷擾,盡情享受寒風卷地百草折的暢快淋漓,欣賞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壯麗景色。
楊力 祖籍江蘇,1946年出生于書香人家,著名中醫學家、作家、學者,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出版養生科普書《楊力養生23講》、《楊力四季養生談》、《楊力抗衰老36計》等;
醫學作品有《周易與中醫學》、《中醫運氣學》、《中醫疾病預測學》等;
文學作品有《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等系列;“千古系列”歷史小說《千古王朝》等。
冬至要“三藏”
第一,勿妄泄精。節欲保精,忌過分疲勞。
第二,勿妄耗神。心神調和,不要過分勞心,晚上少熬夜。
第三,勿妄泄氣。情緒節制,不要過分喜怒哀傷,包括不要過分體勞,如激烈運動、過分出汗等。
冬至有“三補”
冬補食品:冬蟲夏草、人參、附片,為三九天三大補品。
一補氣虛。氣虛者:冬蟲夏草5條,人參3~5克燉雞。
二補血虛。血虛者:當歸10克,燉生姜羊肉湯。
三補陽虛。陽虛者:多吃狗肉、羊肉。陽虛重者:制附片10克,豬肉,制附片先煮2小時,放入肉再煮1小時,喝湯吃肉。
總之,冬至應加大進補力度,所謂“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至有“五防”
寒冬季節、天寒地凍,氣溫低,人體氣血緩慢,所以有心腦動脈硬化的人,易出現心梗、腦梗,尤其在夜半更易發生。
一防心絞痛、心梗
因為寒冷會刺激心臟冠狀血管收縮,從而激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所以要注意穿暖防寒、多曬太陽。因為心絞痛、心梗容易發生在半夜,所以被褥要暖,睡前如感憋氣的,要服丹七片。心前區不適的要服速效救心丸等,較重者如出現面色蒼白、胸痛憋氣、冷汗淋漓、煩躁不安的,要立即送醫院。
二防腦梗
因冬至以后天氣嚴寒,氣血運行緩慢,故腦動脈管腔狹窄的人易形成血栓;帽子要暖和,避免頭部受寒,避免過勞;養生多吃蘿卜、山楂、丹七片,少吃高膽固醇的食物;避免血液濃縮,睡前一小時要喝一杯水,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喝杯水。平時可服生三七粉0.3~0.6克(沖入溫水或肉湯服),但有出血傾向(紫癜、胃出血、鼻出血等)的人不宜吃。
如出現頭痛、嗜睡、腿腳不便、半身不利索的要趕快看醫生。
注意,冬天鍛煉的人,要在太陽出來后鍛煉。
三防腎病
尤其要防腎炎,腎炎分為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兩種。急性腎炎是寒冷天易患的病,其主要癥狀是少尿、無尿、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腫、腰痛、高血壓,此病發展極快,要盡快看醫生,否則很容易發展為尿毒癥、腎功能衰竭。冬天要防受寒,感冒發熱,患扁桃體炎、咽峽炎、猩紅熱、皮膚膿皰等都要盡早治療。尤其是少年兒童要注意。另外,冬天慢性腎炎易發作,其主要癥狀是蛋白尿、尿量減少、水腫、高血壓、腰痛。冬天要堅持治療,防受寒,不要太疲勞,要減少鹽及蛋白質攝入,心態要調整好。
冬至,天氣嚴寒,寒氣通于腎,所以冬至前后,腎病易加重,生活上要注意幾點:腰部避免受寒,褲子要穿暖;避免感冒,有咽、扁桃體炎要積極治療;避免過度疲勞;鹽、肉要少吃,水要少喝,以保護腎功能;不吃有毒的食物。
四防肺炎
冬季感冒或支氣管炎易轉為肺炎,所以要避免受寒及過度疲勞,衣服要穿暖,背心不可少,還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多吃蘿卜、白菜,因為冬天常吃肉,易生痰,所以冬天要“多吃蘿卜白菜姜,不勞醫生開藥方”;少兒有感冒者尤其要注意治療,防受寒,以免轉成肺炎。
五防流行性腦膜炎
冬天是流行性腦膜炎的流行季節,流腦是呼吸道傳染病,其主要癥狀是高熱、頭痛、嘔吐、皮膚出現瘀點及頸項強直,要趕快送醫院。少兒及老年人在流腦流行期間要避免到公共場所,并應在醫師指導下服預防藥及進行預防接種。
小寒防“四低”
小寒往往處于1月上旬,正是強冷空氣及寒潮冷鋒活動頻繁的時候,這時除了要防心腦梗、腎衰、肺炎三大病之外,還要注意防“四低”:
一防低血壓
冬至前后到大寒期間有低血壓的人多氣虛,養生則睡前可含幾片人參,晚飯可吃人參3~5克、黃芪10克燉肉。
二防低血糖
患低血糖的人預防的方法是:晚上入睡前吃點甜粥、甜點或喝一杯加糖牛奶,晚飯要吃飽。
三防低體溫
體溫偏低的人,怕冷、手足涼、脈弱無力的多為陽虛,可服金匱腎氣丸,晚飯可吃羊肉、狗肉、雞肉等溫熱性食物,或制附片10~15克燉肉。注意附片用布包先煮2小時,加肉后再煮1小時,吃肉喝湯。被褥要暖,可加熱水袋或電褥。
四防氣脫
易氣虛氣脫的人,可服補中益氣丸,晚飯可吃人參3~5克,黃芪10克燉雞或燉羊肉或睡前含幾片人參,或人參3~5克,加冰糖泡水飲。
大寒要“六防”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尾,也是冬季即將結束之際,隱隱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但畢竟還不是春天,保暖保健不能掉以輕心,要防以下疾病:
一防凍傷
寒冬季節,天氣嚴寒易凍傷手腳,預防方法是穿暖防寒。鞋襪要松軟防風,以免影響氣血供應。
陽虛之體,怕冷、手足發涼、脈沉而弱,可服金匱腎氣丸,吃飯要多吃羊肉、狗肉等溫熱食品,還要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局部多按摩,也可擦凍瘡膏。
二防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的主要原因是對寒風過敏,另外是皮膚抵抗力偏弱的緣故,可以吃生姜燉帶皮的肉,或胡蘿卜燉連皮的肉及魚肝油膠丸,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撲爾敏等抗過敏藥。
三防寒哮
氣管黏膜對寒風過敏,與肺、腎都有密切關系,養生辦法是加穿棉背心或羽絨背心。腎陽虛的可以吃金匱腎氣丸溫陽散寒,腎氣虛的可用人參粉3克、蛤蚧粉2克攪入粥中服用。多吃核桃。
四防老慢支、肺心病加重
多做深呼吸,以增強肺功能,避免過勞,常吃化痰食品,如銀耳、杏仁、蘿卜、秋梨或陳皮燉豬心肺。
五防寒痹
寒痹俗稱冷風骨痛,這種骨痛逢寒加劇,得熱則痛減,寒則易氣血凝、氣血受阻,不通則痛之故。養生保健的原則是溫經散寒。除用熱水袋、電褥等保暖防寒之外,可服風濕骨痛丸,若效果不明顯還可用附片燉肉,方法是用熟附片10~15克,布包先煎2小時,再與肉同煮1小時,吃肉喝湯。病情較重的,應在醫生指導下服桂枝附子湯或川烏煎服。
六防傷寒
大寒節氣,天氣嚴寒,易傷寒發熱頭痛、咳嗽,所以要注意避寒,多吃溫熱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