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當下的著眼點,面對全民創新、全民創業的大熱潮,究竟是什么在阻礙傳統企業“互聯網+”、阻礙創新?而什么又是企業創新的真正能量?
6月25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2015年企業競爭力夏季峰會”上,來自學界、企業界和資本界的嘉賓從多維角度,展開了對企業創新、傳統企業轉型的“互聯網+”的激情碰撞。
不“互聯網+”,就被“互聯網-”
對于大型傳統企業來說,轉型和創新意味著打破現有的市場秩序,這就使得企業不得不舍棄一些已有利益,恐懼也隨之產生。微創新學院創始人、互聯網創新教練、爆品會會長金錯刀認為“互聯網+”的本質在于,簡單稱為是價值鏈動刀,就是把過去傳統企業的浪費、低效砍掉。而那些把所謂互聯網化創新當成錦上添花、當成狗皮膏藥的企業全都走不長,反倒是能夠把“互聯網+”、創新變成一種危機狀態下的絕地反擊的企業能夠轉型成功,前兩年可能有各種挑戰,但是堅持下去,第三、第四年可能就會有勃勃生機煥發出來。
事實上,創新的事往往是小事,開始創新的公司也往往是小公司,但這種創新具有對自我認知的顛覆性破壞和重構產業秩序的作用。企業需要意識到的是,你不“互聯網+”,就要被“互聯網-”。
而創始人作為企業最重要的發動機,在金錯刀看來,首先要武裝創始人。更加關鍵的問題是,創始人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弱點,以及組織的慣性,打破這個慣性才能提創新,否則外部的壓力就能將他逐步淘汰。
從0到1的互聯網轉型
現在任何一種模式都屬于一個時代,每一次創新都是每一個新的臺階,創新的本質就是不斷的否定和不斷的進化,以及不斷的變革。
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金錯刀認為,互聯網公司生存其實就一個法則,即一年生、一年死,這也是創新進化如此重要的原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是很多企業家面對“互聯網+”的大潮、面對創新時卻拿榔頭都敲不醒。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有一句話流傳已久:轉型就不怕打破瓶瓶罐罐。萬達的發展史,可以說是王健林的轉型史,先是逃離住宅地產,后來做商業地產,再做旅游地產,現在又要去地產化、做電商。
可是這個曾經的轉型強人王健林的三個觀點,金錯刀卻坦言這會成為其在互聯網轉型和創新路上的桎梏。他認為互聯網的確是個工具,但這個工具已經產生了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越是大佬級的傳統企業,使用這個工具越痛苦。其次,是可怕的盲目自信,萬達一上來就要挑戰BTA,一上來就要市值千億美元的平臺。第三,萬達用KPI驅動的互聯網轉型,也是最可怕的。
“王健林內心堅信法家,所以公司有幾十萬字的管理制度,在互聯網轉型上,王健林也是用一堆KPI指標來驅動管理轉型。這是一個可怕的殺手,KPI是從1到10的管理利器,但很多互聯網轉型都是0到1的不斷試錯,這種殺傷力隨處可見。”總得說來,還是太自信了,缺乏歸零心態,金錯刀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