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第三方支付結合場景應用的范圍會越來越廣。
互聯網支付開始由線上延伸至線下,與線下的衣、食、住、行、玩等各種應用場景相結合,并衍生出二維碼掃描付款、NFC近場支付、聲波付款、生物特征識別付款(如指紋、人臉)等新型支付形態。互聯網金融平臺和產品的實現需要第三方支付的支撐,第三方支付推動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的完成。例如,微信紅包應用和普及,極大地豐富了騰訊金融生態圈的內涵。
第二,移動支付業務的占比會逐步擴展。
從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場結構來看,互聯網支付業務占比增速顯著放緩,而移動支付業務占比則呈現激烈擴張的趨勢。未來第三方支付的藍海仍然在于移動支付領域,其市場前景依然廣闊。如果說電子商務的崛起成就第三方支付的黃金十年,O2O商業模式或將成為移動支付飛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
第三,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多樣化。
除了有形收益如服務收益和沉淀資金利息外,還有大量無形收益,即獲取大量客戶資料和交易行為信用記錄,為數據服務和征信盈利提供了可能。
第四,轉型成為新型金融機構。
第三方支付通過支付結算業務,在信息流、支付流、供應鏈物流、資金流等領域積累了大量資源,為發展小額信貸、第三方理財奠定了基礎,并依此逐步向新型金融機構轉型,提供綜合金融服務。
互聯網巨頭:流量擁有者
不少人認為,既然是互聯網金融,只要是互聯網企業都能切入金融。我們對此持否定觀點。
互聯網企業能否順利地進入金融領域,應當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支付賬戶,即用戶在該網站擁有賬戶,用于開展潛在的資金流進流出;二是貼近金融業務的消費場景,即網站與金融或財經具備某種天然的聯系,能夠構建金融業務的消費場景;三是足夠大的平臺效應,具有海量用戶規模,能夠帶來聚沙成塔的效應。
依此衡量,互聯網巨頭BAT、京東、蘇寧,以及財經類垂直網站如東方財富、大智慧等企業具有向金融滲透的優勢。而其他眾多互聯網企業,可以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分享流量再變現的利益,但很難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有強大作為。
產品應用層:互聯網金融之葉
互聯網金融的應用層是與終端用戶接觸的各種金融產品(應用)。通過互聯網+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的產品范疇極大擴大,既有傳統金融產品的互聯網化,也衍生出許多新業務。本報告中,我們重點分析P2P、股權眾籌、傳統金融互聯網化、供應鏈金融等四個應用。
P2P:小生意也能打造大平臺
P2P產生于傳統金融體系不能滿足的投融資需求。一方面,中小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渠道匱乏,現有的渠道要么投資門檻較高,要么投資收益較低;另一方面,中國小微企業及低凈值個人的融資需求遠遠沒有得到滿足,傳統金融機構出于成本考慮沒有提供有效的服務。
自2007年拍拍貸誕生以來,我國P2P企業數量過去五年出現爆發式增長。據網貸之家統計,2014年末,我國網貸平臺1575家,累計成交2528億元,貸款余額1036億元。同時,2014年平均綜合利率17.9%,平均貸款期限6.12個月。
目前,國內P2P主要有三種模式:純線上模式、純線下模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的O2O模式。由于征信基礎設施尚不規范,金融環境與國外相比尚不成熟,因此純線上獲取資金和貸款模式的P2P平臺公司發展較慢。而O2O 模式通過線上引入大量資金,線下與各類合作伙伴合作引入各類優質貸款,并通過合作伙伴審核及自身風控模型把關雙管齊下,是目前主流的P2P 發展模式。
征信是P2P發展的重要基石。P2P平臺的壞賬率是抑制投資者積極性的重要障礙,甚至對P2P平臺亦構成威脅;更重要的是,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的建立,將大幅提高P2P借貸定價效率。
小生意也能打造大平臺。目前,P2P仍處于野蠻生長階段,行業監管和規范仍有待加強。但由于行業空間巨大,包括大型電商、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P2P業務。隨著Lending club上市,國內很可能會孕育一批P2P巨頭;陸金所近日完成4.85億美元融資,估值接近100億美元。
P2P借貸金額正從小額延伸至大額,借貸主體正從個人對個人延伸至個人對機構、機構對機構,初步實現了銀行貸款環節的“互聯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