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導語:隨著中國去年放松外資入股限制,加之人口老齡化加速,TPG資本等私募股權公司,以及馬來西亞IHH Healthcare Bhd 等醫療保健業者紛紛投資中國的醫院、制藥公司和醫用設備制造企業。
面對中國幾億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需求,投資者蜂擁進入中國蓬勃發展的醫療保健業,推動該行業并購交易規模超過炙手可熱的互聯網行業。
隨著中國去年放松外資入股限制,加之人口老齡化加速,TPG資本等私募股權公司,以及馬來西亞IHH Healthcare Bhd 等醫療保健業者紛紛投資中國的醫院、制藥公司和醫用設備制造企業。
2030年時中國65歲或以上人口預計達2.23億,如此前景對這些企業充滿了吸引力,盡管也有顯而易見的風險:醫院基礎設施落后、估值升高以及醫生匱乏。
這些企業已經開始調整與本地合作伙伴的關系,以招募到醫生;并推動加快獲得當地許可證,以開始實施原定項目。
中國已經預計,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未來五年民間部門、國有企業和消費者的醫療保健支出將增長兩倍,至8萬億(兆)元人民幣(1.3萬億美元)。
“我七成的時間都用在物色中國醫療行業交易,”位于香港的私募股權公司松域資本的聯合創始人汪國興稱,“這真的是中國一個熱門領域,可與移動互聯網比肩。”
湯森路透數據顯示,經過數年的穩定成長,中國醫療行業并購規模增長逾一倍,2014年達到創紀錄的185億美元。單是今年1月,并購規模就達69億美元,并購活動加速預示著今年又是風光無限的一年。
涉及中國電子商務、互聯網軟件、服務和基建的并購交易在2014年同樣創下紀錄,但179億美元的總額不及醫療業。
中國2009年開始放開醫療業,但直到2014年才允許外資獨資醫院,并進一步放松藥品價格管制,出臺規定加快醫療設備的審批進程。
這種樂觀情緒已經推動一些公司的估值穩步升高。中國最大私營醫院集團鳳凰醫療在2013年12月香港上市時,預估市盈率為25.1倍。現在股價市盈率約為35倍。
對于潛在投資者而言,其他風險包括醫生人力不足以及醫院執照審批流程冗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2012年中國每萬人口擁有醫生數為14.6人,澳大利亞為38.5人,美國24.2人,巴西17.6人。
“是否能招聘到醫生是很重要的一點,特別是當你研究醫院和醫療供應行業情況時,”咨詢公司Bain & Co合伙人Vikram Kapur表示。“因此,需要管理的風險就是,要確保民間醫療機構能招聘到足夠的醫生。”
中國和亞太區其他國家醫療行業并購交易:
有吸引力的投資
TPG、黑石(36.47, -0.23, -0.63%)集團和中國制藥商復星醫藥均已投資入股中國的醫院、醫療設備制造商以及醫療服務企業。
“我們對‘新’中國持非常正面的看法,特別是醫療行業,”高盛(187.65, 3.09, 1.67%)首席中國策略師Kinger Lau表示。“隨著生活水準提高和人口老齡化,醫療行業改革的概念從投資角度而言非常有吸引力。”
亞洲最大醫院運營商IHH Healthcare董事長Abu Bakar Suleiman對路透表示,該公司已在上海建立一家醫院,在農村地區擁有規模較小的診所,并在洽商進一步拓展中國業務。
“中國很大,所以不只是進軍北京和上海,”Suleiman說。“對民營行業來說,現在是剛剛起步的階段。我們感覺,現在進入中國市場將是不錯的選擇。”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