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人,有思想、有欲望,就會有迷茫,也就會有煩惱。
只不過面對迷茫,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方式。有的人采用的是“鴕鳥政策”、有的人采用的是“阿Q精神”、有的人奮力沖破迷霧。當根本的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就會一直存在。
在以往的咨詢案例中,有高中生的專業選擇、成人的職業發展、大學生的就業或讀博選擇,也有企業家的二次突破發展。每一次的咨詢,在給予他/她人建議時,我同時也在反思“職業發展的根本是什么?”、“作為職業規劃咨詢師,何為正確?”
一直以來,我堅持我的操作手法,即運用人才測評技術開展對人的全面、系統且相對精準的評價,提供宏觀、行業與職業的典型特點信息,開展人-職匹配度量化分析以及能力開發、職業發展建議。從始至終,只客觀地陳述事實和現狀,不替客戶做決策,盡量不去有意識地引導客戶做決策。
之所以不替客戶做決策,是因為我深深地知道一個真理,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數?!?/strong>你無法預測別人下一刻充滿變數的人生,既然你看不到未來就不要妄加評論。咨詢師的決策不一定是對的,錯誤的決策有可能影響了別人的一生。所以,面對每一個咨詢項目,我都是如履薄冰、謹小慎微,仔細地判別每一個信息,通過多種方法去驗證和分析,這也造成了我很累。當然,在有些人來看這種行為也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我想表達的是:人,要自己為自己負責,不能要別人幫你決策。外人對你的幫助是有限的。
易經認為:“恩生害、害生恩”。在咨詢的過程中,我為他/她人詳盡的展現了他/她的興趣、內外向、接收信息的方式、決策的方式與誤區、行動的方式與誤區、適合的職業類型與特點、適合的工作環境、適合的領導風格、避免的行為、待提升的方向、職業選擇的價值觀、心靈深處的渴望與恐懼等等。我是在幫助他/她們嗎?如果我的行為對他/她們來說是“恩”,那也可能是一種“害”。有的人,知道太多不一定是好事情。
“眾生業力,佛力不能轉”。佛都無法改眾生的業力,更何況我這個凡夫呢?出生時,每個人的根性都不一樣,仔細觀察您或您身邊的小孩子就可以看出來。在有些咨詢項目中,我以過來人的角色認為我是對的,是幫助別人的。但由于他/她的根性、偏執,我曾苦口婆心地溝通,期望他/她接受我的觀點或聽從我的意見。經歷過幾次之后,我發覺,原本平靜、安詳的心有了起伏。這時候,我知道是我出問題了,我不能期望別人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數。萬事萬物都存在象、數、理,舉例,電視劇的外形是一個象,按照相應的原理生產出來,到了一定的數,即時間就會壞。人也是一樣,當違反了“道和理”,勢必產生“象”,也就產生了“劫數”。正所謂:“劫數難逃”,你道出了“天機”,別人躲過了一劫,但劫數依然存在。
每一個來找我的人,都是希望能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職業發展與生活又相互交織。長久以來,我一直聚焦在人才測評、人才培養與發展。我一直是在“術”的層面去引導大家。我知道,僅僅關注“術”,一個人是不能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的。如果把職業發展的成果比作是掛在樹枝的蘋果,僅僅做除蟲、澆水、剪枝、除草的工作是遠遠不夠的。本質是這顆蘋果樹的樹根,如果樹根是壞的,一定不會結出好的蘋果。那么什么才是你的樹根?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當我談“道”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領悟和接收的。于是,我明白了要擇機、擇時、擇人說法,教育應該這么做。根性不夠的人,只要告訴他/他怎么做就行了,聽還是不聽,做還是不做,就不要多操心了。
人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你不夠和諧,與己不和、與人不和、與天地不和。和,萬物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