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管理是各級管理者的共同責任——這句話已是老生常談,但往往也是績效管理無法落地的“借口”。
管理者們不能、不愿對績效管理負責,原因之一是:缺乏對績效管理過程的深度參與。對此,HR們一定會大吐苦水:“績效管理是各級管理者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體現在部門分工上,推行績效管理的責任仍由人力資源部承擔;各部門的老大們根本不重視人力資源部的工作,總說“我們都快忙死了,人力資源部還來添亂”!績效管理當然需要各級管理者的共同參與,但是,怎么做呢?
答案很簡單:開會!
推進績效管理,需要多方溝通、持續溝通,會議是最高效的的溝通載體。通過開會,經理們可以達成共識、制定決策、優化行動方案。但由于諸多干擾因素,如目標不明、缺乏必要信息、議事規則不健全、與會者情緒失控等,會議很容易陷入“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未果”的惡性循環。所以經理們不愿開會,尤其是與績效管理相關的會議,內容大多“重要但不緊急”,就更難引起重視。
像“結構化面試”一樣,會議也有“結構化”的操作流程與原則。本文將介紹績效管理推進過程中的三個重要會議,根據結構化的流程,可以提高經理們對績效管理工作的參與度、從“被動執行”轉為“主動貢獻”,使績效管理真正成為各級管理者的共同責任。
一、取勢:績效管理委員會
1、績效管理委員會的職責
就像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績效管理委員會是績效管理制度的“立法機構”,既是一個組織,也是一個議事機制。績效管理委員會需要回答以下問題:
——企業的戰略是什么?
這里的戰略,主要指競爭戰略,即:進入哪個市場?面向哪些客戶?提供哪些產品或服務?發展哪些差異化優勢?
很多快速發展的企業,仍處于“機會導向”或“競爭導向”的狀態中,企業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一個實現目標的過程。對于這樣的企業來說,所謂戰略,就是將“散點式”的目標整合成清晰的目標體系,即:在每一個發展階段,要達成哪些市場目標、銷售目標、利潤目標。績效管理就是各級管理者就目標及如何實現目標達成共識、推進目標完成的管理過程。清晰的目標體系,是推行績效管理的前提。
——企業當前的經營重點是什么?
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資源、組織能力、經營環境的變化,會有不同的經營重點,體現在經營計劃中,即:當前工作的突破點、改進點。例如:一家企業所處的市場成長空間較大,自身產品質量與生產能力都處于領先地位,那么企業當前經營重點就可能是“跑馬圈地”,搶占市場份額、擴大客戶基礎;但如果企業所處市場趨于飽和、價格戰頻發,企業的經營重點則可能會轉向產品創新、產業鏈整合、提高現有客戶忠誠度等方面。
管理為經營服務,經營重點決定了績效管理的導向。例如,對銷售工作的考核:銷售額、利潤率、回款周期,三項指標往往不可兼得,如何取舍?取決于企業的市場目標、利潤目標、財務狀況。再例如:對采購工作的考核:質量、成本、供貨及時率,側重哪項指標?取決于企業的產品定位(高端還是低價)、生產計劃(批量生產還是定制?生產預測是否準確?)
由于長期形成的部門本位意識,經理們在思考工作時,習慣于“向內看”,選擇考核指標的原則往往是“忙得最多、容易量化、容易管理”等與企業經營目標無關的因素。績效管理委員會的職責,就是將各級經理的關注點引導到對實現經營目標影響最大的工作上。
——企業計劃投入多少資源?
通俗地講,競爭戰略即“企業去哪兒賺錢、怎么賺錢”;經營重點即“為了按計劃賺到錢,要做好哪些事情”;資源計劃則是:根據競爭戰略與經營重點,預測企業能賺多少錢;并決策:為此要花多少錢。資源計劃的制定,即企業的全面預算管理。
以制造型企業為例,全面預算的編制步驟:
第一步,編制基本業務預算,包括:銷售預算、生產預算、直接材料采購預算、直接人工預算、制造費用預算、產品成本預算、期末存貨預算、銷售及管理費用預算等;
第二步,編制投資預算,主要指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企業技術改造等活動以及股票投資、債券投資等長期投資項目,包括:投資及收益預算、其它業務收支預算、營業外收支預算等;
第三步,編制財務預算,包括:現金流量預算、預計損益表和預計資產負債表。財務預算以基本業務預算和投資預算為基礎,是企業各項業務經營成果的綜合反映,也稱總預算或綜合預算。
財務指標是其它各項績效指標的起點和終點,結合財務預算執行情況和其它績效指標的變化,績效管理委員會可以全面監控經營活動、調整經營計劃。對于各級經理而言,沒有預算責任,就談不上對績效負責,在既定時間內,用既定預算,完成既定任務,對時間、成本、工作質量的平衡能力體現了管理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