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
——“帝王哲學家”、《沉思錄》作者 馬可·奧勒留
關于互聯網思維的談論,我也真是醉了,從最初奉如神明,到后來的隨處可見。但不容忽視的是“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因為噪音已勝于灼見。“互聯網思維的核心是開放、平等、互動、合作”“互聯網思維就是用戶思維”“互聯網思維追求極致的用戶體驗”“互聯網思維強調數據驅動運營”“互聯網思維推崇服務即營銷”“互聯網思維允許產品敏捷開發、快速迭代”“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去中介、去中心”“互聯網思維下的企業流行扁平化、輕資產”……站在不同角度,從不同的層面去解讀,一千個人心中恐怕有一千種互聯網思維。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相對于以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銷售和大規模傳播為特征的工業化思維而言,互聯網思維將通過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的顛覆和重構,帶領人類進入一個以開放、平等、自由、分享為特征的信息化革命的新商業文明時代。
所見即所得,到現在如果你還認為互聯網是一種技術,一種工具,那么你把它用來提高效率也無可厚非,不過這很可能就是買櫝還珠。如果你能把互聯網首先當作一種意識,一種思維模式,然后你就會從用戶的思維、人性的視角去考量,這樣也許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互聯網不僅是工作、學習的工具,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人們的很多思維習慣都因為網絡而有所改變”。
如果承認互聯網是一種思維,你才會明白華為雖然不是我們常講的互聯網公司,但它的整個公司制度、理念、文化、組織等都是按互聯網思維去做的。華為“25年不偏離主航道”是不是小米說的“專注極致”呢?任正非2013年的干部大會上的講話說“不收窄作用面,壓強就不會大,就不可以有所突破”算不算“單品爆款”呢?不要只把“單品爆款”理解在做產品上。在華為,“如果只有一輛車時就讓客戶坐而讓任正非打車”,還有比這更“以客戶為中心”的嗎?任正非強調讓“貼近前線的鐵三角決策”算不算互聯網公司常講的“扁平化”組織結構?任正非講“敢于打破自己既得的壇壇罐罐,敢于去擁抱新事物”算不算互聯網公司說的“跨界創新”呢?明白互聯網首先是一種思維,才會明白華為其實是比很多互聯網公司更互聯網化的企業。在很多人忽然明白有一個詞叫“互聯網思維”時,華為其實已經實踐了多年的“互聯網思維”了。
胡適先生說,少談點主義,多做點實事!因此,互聯網思維2.0不能再停留在理論層面玩概念組合,必須接地氣,對企業進行全方位系統的互聯網轉型。對于傳統企業來說首先是能不能形成互聯網的思維模式,能不能讓企業具有互聯網基因比花錢引入互聯網技術更為重要。互聯網必須從“工具”上升到“思想”與“體系”,戰略規劃、營銷推廣、產品開發乃至組織架構、企業文化都需要“互聯網化”重構。運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不斷將商業模式、產品研發、服務等內容從傳統的線下走到了線上,再從線上不斷輻射擴展到線下,帶動整個產業的互聯網轉型。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海爾、創維帶動了家電行業的互聯網化轉型,京東、天貓帶動了零售行業的互聯網化轉型,小米帶動了手機行業的互聯網化轉型,樂視帶動了電視行業的互聯網化轉型。
阿里巴巴集團總參謀長曾鳴認為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基本上有四類事情可以做:第一,持續加強現有體系競爭力建設;第二,利用互聯網工具改進業務流程;第三,用互聯網精神來進行自我革命;第四,重新按互聯網模式建立新業務。
本文摘自《移動互聯網時代:品牌十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