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企業一定要有大胸懷,這種大胸懷表現在兩方面:一個是“道”,做企業樹旗很關鍵,一定要胸懷眾生,以天下為己任,才能一呼百應。一個企業的好與不好,首先要看它有沒有清晰定義的愿景和使命:我們這個企業為什么存在?我們所作的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誰的利益?我們又給這個世界帶來什么影響?否則,企業即便規模再大,也可能是在做生意,而非辦企業,或者干脆就小富即安。“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只會讓企業發展之路越走越窄。
另一個是“術”,企業以什么樣的價值觀去實現愿景?這是指引組織行為的基石。不管是怎么樣的“術”,一定不能丟了“良心”,做什么事,都要捫心自問是不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一個企業家如果能帶領他的企業活得光明正大,想正事,走正道,自然就進入了一種真正可持續的境界,去實現企業歷久彌堅的愿景也就有了成功的保障。
2010年最著名的商業事件之一是蒙牛深陷“誹謗門”。這個曾經跑出了“火箭速度”,一度被奉為成長神話的企業,被越來越多的丑聞纏身。為什么一家名滿天下的大型企業,依然會在看似小兒科的事情上栽跟頭?
蒙牛其實不缺愿景——“百年蒙牛,強乳興農,做一個致力于人類健康的牛奶制造服務商。”也有清晰的使命“為國家創建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卓越企業;為民族創建一個具有百年發展力的世界品牌;為提升消費者的健康品質服務;為員工搭建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但這些并不能說明蒙牛從此就是“好企業”了,就能一呼百應了。經濟學家趙曉在他的微博中發表評論說:“沒有想到蒙牛會做出這樣的事來!——我說的不是他的公關高管行不義,而是事發后,公司能拍著胸脯大言不慚地對公眾說絕無此事,且發紅頭文件將整個事件的瓜葛斷然否定得干干凈凈!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頭牛啊?”
是啊,這到底是怎樣的一頭牛啊?熟知蒙牛董事長牛根生的人都知道,其座右銘是:“小勝憑智,大勝靠德;認真做事,誠信做人”;蒙牛企業文化的精神也赫然寫著:“講誠信:企業對政府講誠信;企業對客戶和消費者講誠信;上級對下級講誠信;下級對上級講誠信;企業對合作伙伴講誠信;人對人之間講誠信”。但是,自蒙牛從三聚氰胺事件到特侖蘇OMP虛假宣傳;從全球總裁招聘秀到牛根生因為《蒙牛內幕》一書狀告副總裁;從牛根生裸捐到為500所小學捐獻一年的牛奶;從與投資方對賭到聲淚俱下的打民族情緒牌;直到如今的“誹謗門”——如果說一次事件的發生那叫偶然,那么這系列事件的發生就成一種必然了。面對這些,當今天再看蒙牛口口聲聲所強調的“誠信”,我們是無語呢?還是感覺好笑?
若干年前,當蒙牛風頭正勁之時,我們或許誰都不會懷疑它有能力逐步實現愿景,但現在,面對公眾的質疑,蒙牛還能那么充滿自信地往前走嗎?其實,蒙牛會有今天,說到底,還是丟掉了根本的價值觀所致,只有“道”,但沒有讓大家愿意一起為之追隨的“術”,歸根結底還是沒有形成企業的大胸懷。這也必然影響蒙牛的健康發展。
企業一時的成功,可能憑借的是天賦和運氣,但要持續成功,并成功得讓大家發自內心的尊敬,則惟有培養大胸懷。“大愛成就大業,愿景創造奇跡”,真正替天行道,胸懷大愛大義的企業,才能凝聚起社會之力,才能眾人拾柴火焰高,才有可能實現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