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文章
本文曾發表于SCOM月刊
————————————————
遵循質量五原則,就能打造“靜可守,動可攻”的高效質量體系!
一、底線原則
所謂底線原則,就是構建企業質量管理的底線,并且不逾越底線。
質量管理的底線一般有:
①滿足要求。即滿足與客戶約定的產品質量要求。
②防止事故。質量事故是指大批量的不良。防止質量事故遠比追求零缺陷有意義。一場質量事故會讓一家企業員工士氣遭受打擊乃至于元氣大傷。
③最少資源。為滿足質量要求以及過程管控的需要,企業決策層應至少配備質量管理的最少資源。這些資源包括人員、檢驗儀器、必要的培訓以及相應的授權等。
④禁止作假。這種作假包括檢驗數據弄虛作假,更換未經客戶認可的材料,等。弄虛作假的行為,往往是質量事故的一大根源。作假行為有企業行為和員工行為,企業行為是企業授意員工作假以在客戶面前顯示更漂亮的數據,員工行為則是員工自主的作假行為,比如員工為應付檢查,將未及時填寫的報表用想當然的數據填上。
一家企業若能守住底線原則,質量一般就不會出現糟糕不堪的情形。
二、穩定原則
質量不穩定意味著企業將付出不堪重負的質量成本。
追求質量穩定的一個關鍵就是簡明化的標準作業,這意味著:
① KISS原則,Keep It Simple & Stupid,即保持標準作業盡量簡明,做到小學三年級畢業的人都能清晰看懂。
② 代表最優操作。標準作業一定是由熟悉現場作業的工程師并找出最優作業方式而制作出來的。
③ 員工是不落筆的批準者。即,應該積極聽取員工對標準作業的反饋,并將有價值的反饋更新到標準作業中去。
三、早鳥原則
當出現質量問題,發現越早,損失越小,這就是早鳥原則。質量管理的早鳥原則主要有兩方面的工作,一是暴露問題,二是從源頭控制。
暴露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不徹底依然還是問題,推卸問題會造成更大的問題,發現不了問題本身就是問題。最容易發現問題的人員是一線作業員工,他們從事著檢驗、生產操作等事務,最容易發現現場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物料問題、人員狀況、設備問題、包裝問題等。
生產異常記錄表、員工意見箱、暢通的匯報制度以及品管圈(QCC)活動都是獲得現場問題以及鼓勵員工自主改善的好方法。
從源頭控制,主要指兩個方面,即在生產的前端以及一開始時即發現問題,如供應商物料的管控、樣品階段進入量產的控制以及生產線的首樣檢驗;另一個方面則指發現根源性的問題,常用的手法有“五個為什么”分析法、QC手法等,設計問題也屬于根源性問題。
四、系統原則
系統原則是指質量管理形成系統,不再是單點作戰,不再單單依賴品質控制手段,同樣需要強調品質保證手段。形成系統的好處在于,更多進行預防性工作及持續改善。
形成系統的方法有: ①進行質量規劃,建立切實可行的質量目標、質量組織、質量發展路線圖等;②對人員進行系統性的培訓;③與生產管理、客戶服務、采購管理、設計優化等工作事務有機統一;④建立質量大數據系統,這些數據有生產線不良數據、客戶抱怨數據、改善的追蹤數據、文件記錄數據、潛在失效更新數據以及質量月報;⑤建立企業質量文化,即學習文化和改善文化。
五、高效原則
所謂高效原則,在質量體系進行質量保證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系統效率的工作。高效原則的識別因素有:①企業內有一流的質量專家嗎?②企業內的班組長是否掌握了充分且扎實的質量分析和改善技能?③文件體系是否已經最小化?④企業內人員是否認同質量不單單是質量部的事務?大多數人員樂意參與到質量改善中來。⑤人員總能發現有價值的改善空間及具體事務。⑥供應商或客戶認同或愿意學習企業的質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