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者賤,求之貴”,你越是限制他越想得到。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想得到;越是不好接觸的東西,越想接觸;越是不讓知道的東西,越想知道。這種認識事物的內部驅動力是好奇心、誘惑力或神秘感。領導如果能認識并把握這一心理現象就能在工作中改變被動狀況打開新的局面。
在一個偏僻的村莊,有著種植油菜的傳統,種的全是當地的老品種油菜,秸稈細弱,株矮枝疏,因此產量低,品質差。鄉里的領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曾大力提倡并積極推廣改種“雜交油菜”,可由于他們記者去一偏僻村莊采訪,見地里種的全是當地的老品種油菜,但當地的老百姓就是不響應,遲遲推廣不開。后來有一位記者到這里采訪,聽了鄉長的苦衷后,就給他講述了法國“引進土豆”的故事,鄉長聽后深受啟發,并在隨后的推廣飼養波爾山羊的過程中,如法炮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他們決定把臨近山區的四個村建成養羊基地,飼養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波爾山羊。但這次他們沒有興師動眾的在面上普遍推開,而是一反常態的限制飼養,決定在4個村中每村只選一戶飼養波爾山羊,決不多選!為了渲染“限制”的嚴格性,由鄉長任推選組組長,推選前,鄉里提出很多苛刻條件,整整忙活了一個月,鄉里為這4戶每戶引種羊100只,多一只也不行。鄉里還組織這4個村的聯防隊員每晚輪流值班看羊。等羊下了羊崽后,鄉里說要出口,不讓養羊戶私自出售。左鄰右舍的農民眼饞,托親拜友,晚上摸黑溜進養羊戶家里,好說歹說也要偷買回幾只波爾山羊飼養。如今這幾個村戶戶養羊,人均收入已超過萬元。
同樣是在農村推廣新的生產項目,這個鄉的領導先前由于把握不住人們的心理,所以雖然大力提倡“改種雜交油菜”卻推廣不開,后聽了記者講述的“土豆”故事,思想受到啟發,比照“引進土豆”的做法,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就是“禁果效應”實際運用。
除了這些利用“禁果效應”取得積極效果外,也不排除工作和生活中還有不少因“禁果效應”適得其反的例子。
比如,我國歷代統治者,經常把他們認為是“誨淫誨盜”的書列入“禁書”之列,如《金瓶梅》就以“禁書”而聞名。西方文化史上,薩德、王爾德、勞倫斯等人的著作也都“享受”過被禁的“待遇”。但是被禁并沒有使這些書銷聲匿跡,反而使它們名聲大噪,使更多的人挖空心思地想讀到它們,越限制影響越大。現代社會的傳播手段和渠道多樣化了,但“禁果效應”還依然存在。例如,我國的很多專家日益認識到,關于性的知識不應該對青少年諱莫如深,這樣反而使他們對性充滿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不能正確地理解。在新聞傳播中,很多新聞管理者和媒體還習慣于對公開發生的事情“捂蓋子”、“報喜不報憂”,而他們忽視了這樣的結果:當迫使公眾無法自由選擇信息時,人們對無法得到的信息將增進獲取的動力。 現實中的情況就是這樣,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隱瞞住不讓別人知道,越會引來他人更大的興趣和關注,人們對你隱瞞的東西充滿好奇和窺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計通過別的渠道試圖獲得這些信息。而一旦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進入了傳播領域,會因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許多人爭相獲取,并產生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從而與你隱瞞該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馳。這一現象就是傳播中的“禁果效應”。馬克思很早就對這一現象做過論證,他指出:“一切秘密都具有誘惑力。對社會輿論自身來說是一種秘密的地方,形式上沖破秘密境界而出現在報刊上的每一篇作品對于社會輿論的誘惑力就不言而喻了。”
可見利用“禁果效應”時,一方面,我們可以把人們不喜歡而有價值的人或事物變為“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另一方面,我們不要輕易地把某些不喜歡或不贊成的人或事物當成“禁果”,以致人為的增加其吸引力,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