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快樂與主體的需求有關,而需求可以通過外界事物來改變,也可以通過內心的調節來改變。所謂內心的調節,也就是思維視角的轉變。
在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集里,曾經讀到過這樣一首順口溜:“大雪紛紛落,我鉆進了柴草垛;看你們窮人怎么過!”能夠鉆進柴草垛里取暖,就滿足了他的需求,由此帶給他快樂,因為他的思維視角設定在自己與那些沒有柴草垛的“窮人”之間的比較上。也許就在同一時刻,某些圍著火爐的人們,因為沒有安裝制暖空調而痛苦萬分,因為他們的“空調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的思維視角與柴草垛中的樂天派大不相同。
從光明的角度看世界除了上述“降低需求標準”那種方法之外,還可以從反面來設定自己的需求,就是說,把思維視角轉換180度,同樣能夠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比如,在許多場合下,雖然我們沒有“得到”什么,但是,我們也沒有“失去”什么,這不就是最大的快樂嗎?
一位學者說:許多年以前,當我還在用DOS操作系統和VIPS寫作軟件的時候,曾經有一位記者問我:“您用電腦寫作的時候,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我的回答是:“敲鍵盤敲了一上午,剛存好盤,忽然停電了。
這就是我的最大快樂。——您知道,我的電腦沒有后備電源。”
這種“沒損失就等于獲得”的想法,并非只有某一人才有,而是人們的一種較為普遍的心態。比如你昨天剛買了一件衣服,今天那件衣服就漲價了,你心中高興萬分;他本打算乘7點鐘的班車,因事改乘8點的,后來聽說7點鐘的車在半路拋錨了,他內心不禁暗自得意。
如果把這樣的視角推廣開來,用它去觀察世界的話,那就能找出千千萬萬種令我們快樂的事情。你今天上班,沒挨上司的批評,這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嗎?你今天逛商店,沒丟錢包,不也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嗎?要知道,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每時每刻都有人挨上司的批評,每時每刻都有人丟錢包。
沿著這條思路再深究下去,即使我們真的遇到了倒霉事,真的遭到了損失,也同樣能夠用“轉換視角”的方法,從倒霉事中找出值得快樂的東西。有一個囚犯,當法庭宣布判處他5年徒刑的時候,他竟高興地跳了起來,因為他一直以為要被判8年的。當針刺破你的手指的時候,你還能快樂得起來嗎?照樣能,只要你這樣想:“嗨,幸好沒刺到眼睛!”
心情好與不好就取決于“比較”二字,就看你與誰比,怎么比?有一則網上的笑話:說是一只雞和一頭牛在網上聊天。雞說:這人呀,確實太不公平。牛問:為什么?雞說:你看,人自己實行計劃生育,卻讓我們雞多下蛋,真是太不公平了。牛馬上在QQ上說:你那點委屈算什么,那人天天喝我的奶,誰叫過我媽呀?
所以,很多人認為自己很委屈很痛苦,其實還有很多人比你更委屈、更不幸。人生就像一群猴子爬樹,向上看,看到的都是屁股,向下看,看到的都是笑臉。因此要想快樂就必須學會正確的比較。
有一天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中被盜,很多財物被偷走了。他的朋友聽說之后,馬上給他寫了一封信,安慰他說:總統先生,你不要太難過了,別因為這件事情影響你的心情和工作。羅斯福接到朋友的來信之后,馬上回信說:謝謝你的安慰,我現在很高興。理由有三條:第一,竊賊偷去的是我的部分財產而不是全部,所以我感到很高興;第二,竊賊偷的是我的財物,并沒有傷害到我的性命,所以我感到很高興;第三,最讓我高興的是,做賊的是他,不是我。家中被盜應該是一件壞事,但是羅斯福總統卻能夠從壞的方面看到積極的方面。
在樂觀者成功的心理機制中,最了不起的,是他們應對挫敗的方式。我們假設這樣一個情境:你在銀行不幸遇到了劫匪,更不幸的是,劫匪開了一槍,正好打在了你的胳膊上。我們設定以-3、-2、-1、0、+1、+2、+3 來分別對應從“非常不幸”到“非常幸運”的七個等級,然后讓樂觀者和悲觀者分別按此評定這件事幸運或是不幸的等級。悲觀者給此事的分數大都是-3 或-2,他們覺得這實在是太倒霉了。而一些樂觀者,你相信嗎,他們為此事打了+3 分,因為他們覺得,“子彈本來可能打死我的,但只是打傷了我的胳膊,這表示我還可以與之搏斗”;“子彈沒打到頭是件多幸運的事啊,沒準你還可以把這事寫成稿子,賺筆稿費呢!” 樂觀者的思維模式就是這樣與眾不同,遇到壞事,他們總會想到積極的一面,或者比這更壞的情況。所以,樂觀者總能保持積極的心態,始終期待美好的結局。鄧新順:1360581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