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物始終處在不斷的演變轉型迭代之中,但總有些人,也許是別有用心,也許是思維滯后,只會用傳統落后的眼光去看待和批評發展中的新生事物,但實際上,商業進化的自然規律無人能阻擋。
回應近日沸沸揚揚的“騰百萬散伙”,飛凡于4日發出了官方聲明,稱:“實際上由于綜合因素影響,三方并未實現投資性合作,上海新飛凡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飛凡)完全由萬達出資,騰訊和百度并未實際投入任何資金。”
這一說法澄清了騰百萬的合作并非近日散伙,而是從簽了戰略意向協議后就未能具體落實,在筆者理解基本就是三家2014年只是眼神交流,連手都沒牽又何提“分手”之說呢?而透過這一事件背后,飛凡“唯變不變”的商業哲學似乎可見一斑。
騰百萬仍有合作,但目的、性質、語境均已改變
飛凡聲明中有一個信息值得注意,萬達與百度、騰訊雖未就飛凡達成投資性合作,但在具體業務層面仍有大量密切合作。
在商業合作領域這就非常好理解了,就算小型公司合作起來,也要不斷的溝通磨合才能找到最適合彼此的“體位”,更何況是騰訊、百度、萬達三家如此量級的巨頭,更會在業務定位、資源調配、權限分工、利益分配等各方面遭遇障礙,如果在戰略投資層面的合作難成正果,退而求其次,選擇業務層面的互惠互利可能更適合。而且考慮到飛凡目前的實體+互聯網發展方向,與騰百的合作還是不要上升到戰略投資層為妙。
按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看待事物要動態的、與時俱進的、基于背景環境趨勢的變化之下進行分析,合作這個事也要這樣去理解。彼時彼刻,騰百萬似乎還能基于當時的智慧生活O2O電商找到點共同的愿景目標,馬云阿里為首的電商似乎還是個難以企及項背的對手。
而此時此刻,騰百萬共做電商的基礎早已不在,天貓京東等傳統線上電商似乎也不再是王健林的飛凡所要對標的參照,當前語境的合作自然也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合作了。
飛凡的定位及模式亦當刮目相看
縱觀萬達從開始做電商,到飛凡開放平臺的打造,再到如今切入實體+互聯網領域,幾次調整的變化跨度都很大。也正如飛凡所說:“飛凡正在開辟的是一條未有前人探索過的路徑,其難度與一般模式不可同日而語……有過曲折也走過彎路”,幾個回合下來,飛凡自然經歷過一些艱難和挫折,但飛凡的打法和招數確實逐漸明朗了,王健林所下的這盤大棋,頭緒也越來越清晰。
事實上,按王健林的說法,萬達電商或飛凡從一開始就不是奔著賣東西去的,在對O2O、智慧場景、體驗消費等方向的探索過程中,以購物中心、生活廣場、百貨商超、便利店為主要場景的線下實體商業對互聯網的嗷嗷待哺如饑似渴喚醒了飛凡的真正使命,正如飛凡在聲明中所描述的:飛凡正在積極推行“實體+互聯網”發展模式,依托互聯網技術、思維和手段,連通實體零售、商業地產、文化旅游、交通、醫療等多個業態領域,這種以智慧場景應用為主要模式,以用戶全生態的智慧生活體驗為核心,打造實體經濟互聯網化經營生態圈,為實體產業的經營者和消費者搭建的全方位開放平臺。
所以在當前這個時間點,如果還停留在幾年前對于電商格局、對于消費趨勢、對于當時的合作環境的認識基礎上,來評判不能說脫胎換骨但已然推陳出新的飛凡,未免有失新聞媒體的專業性和敏感度,有些貽笑大方了。
飛凡接下來要改變的,或許將是新舊電商之格局
與飛凡模式看似大傷元氣傷痕累累的折騰來折騰去正相反,多年以來,傳統線上電商的模式幾乎一成不變,商業邏輯上并無創新,用爛了的造節促銷也難以玩出新的花樣,用戶體驗上很多固有的頑疾依然得不到解決,所以說,當飛凡早已不是原來的飛凡之時,電商的確還是原來那個電商。
而在今年的618,這個由京東首發創造的電商節,飛凡帶領一干商業聯盟伙伴兄弟也摻了一腳,代表實體+互聯網陣營加入京東國美天貓蘇寧的大戰團,抗爭傳統電商只手遮天的局面,這場對抗舊電商的初征戰績并不重要,但這份勇氣和決心值得叫好。
同樣,在飛凡8月4日的聲明中也披露了階段性的成果數據,我倒認為數字并不重要,就飛凡目前染指的這個大攤子,短期內想做出多么華麗的數據都是虛妄,而長遠來看做出天文級的業績也不會讓我吃驚。關鍵的是理念和模式,以及把理念貫徹到底,把模式鉆研到精的決心夠不夠強。
在此次事件相關報道中,頗讓筆者覺得可笑的是,有些媒體翻出早年間王健林和馬云的對話用于嘲笑所謂騰百萬的散伙和萬達電商的失敗,某些報道還非常不專業的拿飛凡新電商模式去和非常傳統的團購O2O模式進行對比,也暴露了這類媒體對于大消費趨勢的認知不清和對新思維的不了解,另一個層面的可能性是,這類媒體與阿里之類的傳統電商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甚至股權投資方面的關系,在新生事物看似弱小但實則致命的模式威脅之下,受命于金主來對新模式發起輿論打擊,同時極力為舊模式辯護,這也未嘗可知。
正如那個經典的哲學觀點:“一個新事物的誕生,必然會受到舊事物的阻撓。”筆者相信:
新電商和舊電商之間的戰役才剛剛開始
變局或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