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創新的思議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日新之謂盛德”的民族,在當前“昨日是而今日非”的世界大變革、大轉型、大發展的時代,“尊新必威,守舊必亡”已成為規則。這就是說,崇尚創新必然興旺,守舊必會亡國或面臨破產。這是當今世界大勢所趨,不可阻擋。
塑造文化新面相的關鍵在于文化創新
中華民族是一個一體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一體的核心是中華文化,她是中華民族的心和魂、體與根,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團結奮進的精神支柱,智能創新的源頭活水,繁榮昌盛的智慧源泉。一個無心的民族,就會走向神枯體亡,心健才能力壯;一個無魂的民族,就會成為行尸走肉,魂靈才有睿智;一個無體的民族,就會任人擺布,體強才能獨立;一個無根的民族,就會枝凋葉黃,根深才能葉茂。
中華文化亙古至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不斷壯大。她的精神理念、核心價值、倫理道德、人文信仰,彰顯了其無窮的力量,輝煌的魅力,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家園。這是因為中華文化以其悠久、博大、精深的內涵和影響力,而具有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從而喚起民族的自覺認同感、歸屬感、安頓感。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網絡普及化、地球村落化之時,中華民族以大國形象崛起之際,應該怎樣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怎樣展示與大國相匹配的文化面相,已經成為一個急需思議的話題。顯而易見,中華民族不能再以舊的文化形象、舊的文化面相呈現于世界,塑造文化新形象、新面相的關鍵就在于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簡言之是指發前人所未發、見前人所未見、說前人所未說,發明新的科學技術、科學學說,開創新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學術觀點、學科體系、科研方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文化。
文化創新的基點和前提是解放思想,換言之開放思想。我們必須“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唯有如此,文化創新才有可能,才有美好的前景,才能激活文化的生命活力,才能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獨放異彩。
文化創新的思想基礎和心態。文化創新不是抱殘守缺的“祖宗之法不可變”,不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亦不是“變器不變道”,而是“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上下無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就是說道不是不可變的,它是不斷變遷、不是恒常不變的;它是變動不停留的,不是靜止不動的;它不是保守“典要”,而是適應時代變化的需要。“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通,文化創新才能與時俱進;變通,文化創新才能持久不息。中國古代一些人誤解“孔孟之道”不可變,其實孔子主張“溫故知新”,溫習傳統文化是為了求知新的意蘊,蘊涵溫故創新的意思。
文化創新的風險和機遇。凡是創新都存在一定的風險,科學創新有不斷失敗的風險,雖說存在失敗是成功之母的機遇,但很多科學實驗最終以失敗告終。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存在更大的風險,由于評價機制沒有確定的標準,各評價機制價值觀之間的差異,便可導致截然不同的價值評價,容易被扣上各種上綱上線的嚇人罪名。在荊棘叢生的文化創新道路上,心懷“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心情,亦不免禍從天降,努力付之東流。風險與機遇總是并存的,沖決風險就是機遇。在當今文化改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下,文化創新成為主話語,只要有包容的思想、機制、管理和設施,文化創新就會插上鳶飛戾天的翅膀,在天地廣袤的空間中織出五彩繽紛的畫卷。
文化創新的觀念和道德。文化創新要求觀念創新和道德創新,觀念創新是文化創新的先導,道德創新是文化創新的保障。文化創新必須轉變舊觀念、舊思維,它不再是中國“王道”的政治觀念,“天理”的倫理賦值,“良知”的道德范式。觀念創新是主體的自覺活動,是對于觀念變革的內在機制和社會實存的體認把握,而具有客觀性;觀念創新作為精神變革的主體精神活動,而具有主觀性。主客觀的融突,構成了觀念創新活動。觀念創新涉及各領域,從總體上說,主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創新。
世界觀是指人對世界和人與世界關系的思議的反思,它是在社會實踐和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反思。生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從事不同社會實踐和交往活動的人,其世界觀亦差分。世界觀往往支配著人與世界關系及其對世界的體認,統攝著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活動及其價值的傾向。
人生觀是對于人生目的、理想、道路、價值、意義的根本看法和信念,是對于人為什么活著、怎樣活著等自覺的反思,它與人的需求、欲望等道德實踐活動相聯系。在中國人生觀史上,大體有儒家的修齊治平型,道家的自然無為型,佛教的解脫涅槃型,《楊朱篇》的縱欲任性型,庶人的安居樂業型,世俗的升官發財型等等,對人的性格、情操、心理、觀念、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有著重要的影響力。當前一些人的人生觀出現了“返祖”現象,在文化創新中應該重視建立正確的新人生觀。
價值觀是對于人的生活實踐活動經驗和價值選擇活動的反思,而形成的價值觀念系統。建設真善美相和合的新價值觀,以與文化創新相適應。
文化創新的自由和愛智。創新不是一種潛在的或預定的可能性,而是人類性命所需要的價值性和意義性。創新活動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鳥飛的天空,需要一種交流對話的包容氛圍、寬容環境,這樣才能激活思想的創新靈感,碰出理論思維的創新火花,掀起文化藝術的創新熱情,才能度越前人,才敢于像亞里士多德那樣“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才敢于像牛頓那樣站在先圣先哲的巨人肩膀上起步,才敢于標新立異。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創新中產生文化大師、思想大師、哲學大師、藝術大師、科學大師。
文化創新的精神和氣概。創新需要煥發為人類盜天火的勇氣,需要有敢于下地獄的精神,需要有甘于上絞刑架的氣概。只有經此上下的煎熬,才能獲得成就。中外歷史上一些偉大的大家,不是也經受此種磨煉而成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