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楊元,余楊元講師,余楊元聯系方式,余楊元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國學未來學金融證券學導師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余楊元:易學與中國文化及文化中國 
    2016-01-20 54995
    易學與中國文化及文化中國 (張廷榮[臺]) 
     
    一 前言──兩個重點
     
    這易學與中國文化及文化中國的文題,含有兩個重要部分,一是易學與中國文化部分,這要從繼承優美傳統看,看易學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發展,直到易學為五經之源,百家之宗的實況。另一面則是易學與文化中國,這要從開新文化宏規的未來遠景看,這是要本易賁卦彖傳指出的以人文化成天下即新人文精神。這兩部分又本是一貫的,即繼往而開來、返本而開新。
    易學文化,確有下列兩大要點。
      總萬教于一本--易教太極生生。
      約千訓于一義--新人文精神。
    一說到人文,必是陰陽合德,必是精神形象互資,必是乾坤健順密運乃得。此在乾坤解述特深徹,尤其坤卦彖(卦)辭及象傳說乾坤陰陽必須密合,必須互運,至為切要,這在本文正是要把握的重點。
    本文題是一大論,近有先輩以大論者,天地之精魂也,必學養、精力、時間三者俱足乃能成為。余寫此文,深為愧懼,不能詳為敘述,多只提切要節目,作自我及供仁人志士之省思奮發。
    又值此大時代,面臨引大氣運,研學易經傳,最重要的,是真正肯決,真肯決才有力量。是努力實踐,真實踐才有成功。考據疑慮,可作補助參考而已。除非有發現新證據,作研學新依憑,否則程子易傳,朱子本義,參之各家,肯決實踐可也。今綜約前賢述為下列四句。
      宗主大易,握此天樞,
      以開新運,以展鴻圖。
     
     
    二 易學與中國文化──繼承優美傳統
    ──易為五經之源、百家之宗
     
    (一)自發性──易學一直發展其特質,約分為下列十點。
    1.作易經、贊易傳四對關于“人”的特質。
    據朱子周易本義,以伏羲所作的卦畫,也名叫經,伏羲是上古的圣人。到了文王,被囚在羑里七年,就在牢獄中,即在大憂患中,即作大開創,作周易彖(卦)辭,周公又作了每卦六爻的爻辭,開興周八百年的哲學思想基業。到了孔子,又贊周易十翼之傳。這四位作者,除文王周公外,伏羲、孔子相距甚遠,但易義皆四圣一貫,這是作者“人“的特質。
    2.易經、易傳、易注、易釋論、關于“書“的特質。
    伏羲作的卦畫是經,文王作的彖辭是經,周公作的爻辭是經,這是易的三經。孔子贊易十翼之傳,就配合易的三經,配合體系構成整部的周易──易學。我將方便解述,使讀者容易了解,稱為四代同堂──即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代。至于易注、易釋論的著作是太多了,也有新發明的。如邵子易數。這是關于易“書”的特質。
    3.易各類“圖”的特質。
    易自宋、元、明、清以來,發展各種易之圖,尤以古太極圖、太極八卦圖或先天伏羲八卦圖,后天文王八卦圖,流傳民間最深最廣,往往易書尚未被人所接受,而易之太極八卦圖,以至簡、至深、至妙、至神之道術,進入人的家戶,進入人的心靈,對人生起大鎮定力作用,這是易“圖“特質。
    4.易有太極道體的特質。
    太極顯易之大本大源,太極是生生,太極是道,太極是體。孔子在易傳中提“太極“一名辭,至為特殊,給易經易學,給中國文化,給中國人生,投下一無比的鎮定力基礎。先哲說“太極”為孔子神來之筆,實有其深意在。所以太極道體是易學的特質。
    5.乾坤相對論的特質。
    太極乾坤(陰陽)的辯證,確與黑格稱之精神辯證邏輯正、反、合,及佛家金剛經是、非、是等,有其契通相應之處,天地乾坤水火陰陽,確見相反而實有相資相成之處。乾坤看似二元的,但乾健坤順,乾坤陰陽合而為太極,萬物負陰而抱陽,“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婦構精,萬物化生。”(易系辭下傳第五章)。此見乾坤相對統一的特質。
    6.易重多元大攝特質。
    易重多元大攝,系辭傳有“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泰卦九二甚有“包荒”之量,這包荒就是大攝,就是多方面的。這從一方面看,似是復雜的,但從另一方面看,這復雜反成了豐美。此多元大攝,所以易經在中國文化中,起偉大的作用,這也正是易經的特質。
    7.易重自強日新的特質。
    周易首乾卦,而乾以天為主象,乾卦大象,孔子特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即自強法天行之健,即自強法天,自強與天地合其德,自強以合天德,這種自強,乃是至健之自強,乃是“自勝者強”之自強,乃是“能自強則不為人之所弱”之自強。即真自強者,法天行健之自強者,他人不得而弱之,他人弱也弱不了。所以乾卦首列以不息之自強,其他六十三卦皆環繞此,并成就此。
    此自強實包含下列四方面:
      人生之自強。
      民族國家之自強。
      文化之自強。
      全人類皆自強。
    8.易重大本大源的特質。
    易卦的六畫爻,據易系辭下傳第九章說:“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這說明初爻是本,上爻是末,因立本必深,如乾初九之“確乎其不可拔。”所以說其初難知,而開始初辭擬之。再如生生之太極,更是大本大源,這是易的特質。
    9.易重大中至正的特質。
    易卦六畫爻,分上下兩個三畫卦,下卦的中是第二,  上卦的中是第五爻。又每卦初三五是奇數,是陽位。凡是陽位,若是所處為陽爻,這就是正。二四上是偶數,是陰位。凡是陰位,若是所處為陰爻,這就是下。五為陽位之中,若處陰爻,這就是中而不正。二為陰位之中,若處陽爻,這也是中而不正。若初三陽又處陽爻,四上陰位又處陰爻,這就是正而不中。若初三陽位處陰爻,四上陰位處陽爻,這就是既不正又不中了。我們看易說大中至正,這是多么的科學嚴謹,沒有一些含混,而是依據象數理的全程邏輯體系,作系統律則以確定大中至正的,這更是易學的特質。
    10.自具邏輯體系的特質。
    易的邏輯體系隨處可見,如太極陰陽,如六爻三極三才,如先天八卦,如后天八卦,如天地之數,如洛書用九之數,如六十四卦上經三十卦由天地生萬物之邏輯體系,下經三十四卦,由人事成終始之邏輯體系等是。
    就以六畫卦邏輯體系說,這體系中含有很精深的哲理,初上是本末。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
    象這樣象數嚴謹,而其功能性情價值之義理,又稱斤論兩的調配得恰如其分的。這確是易學的特質。
    易學的邏輯體系,自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里可略綜述以下十者:
    (1)  太極──大本大體。
    (2)  兩儀乾坤陰陽──精神及現象,相反相成。
    (3)  三才,天地人,人在天地間。
    (4)  四象──由兩儀生出。
    (5)   五行──此本出書經,后易學廣用,五為生數之合。
    (6)  六爻──奠定大成卦完整六階程。
    (7)   七日來復,易不可窮,貞下啟元,艮成終成始,第六十四卦未濟皆是。
    (8)  八卦,八卦是基本,八卦而小成。
    (9)  洛書用九。
    (10)河圖用十,即天地之數,十又為成數之合。
    此邏輯體系,又為幾之先見,幾是人生、國家、民族、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更是統一的。如人生不統一,就會失眠,身心失調。所以太極統一圖,中國人家戶中,都喜歡珍存。因為一見到太極圖,就給人生一大鎮定力,一大安和力,一大貞固力。所以說天佑太極家。
    又如乾坤陰陽的神形合和以充美生命。史記太史公自序說:“神形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即神形調和不適,就沒有精神。一分精神,一分事業。十分精神,十分事業。若一到精神不及,用什么來治天下呢?
    又如人生身體的形質鍛煉不好、體弱多病、心跳腿軟,古人評一些學者“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又如有學者遠行時,不能上馬,不能騎馬,古時人若不能騎馬,行動就不便了,就成一無用之人了。
    又如六爻三才的邏輯,六爻初二屬地位,五上屬天位,三四屬人位,人要立地立得穩固,上達天要通天之神明靈秀德慧。否則,我們就說這人沒有作好,就用這易學的三才邏輯來評論他,說他是不三不四的人。這不三不四的易學習慣語,在民間傳揚是多么深遠。以上只是引例略作說明。
     
    (二)功能性──約分下列七類。
    1.經傳易。
    學易先要讀研易經易傳的書,而且始終要不離易書,這才是學有本源,學有切實依據。否則易經傳沒有研,拿易學的某一點某一部分,就是以偏概全,自以為是真懂易道易學了。現在社會上發生的許多怪現象,正是如此。所以易系辭下傳第八章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這是經傳易的基本要點。
    2.哲學易
    易自文王作周易,孔子贊十翼之傳,易即成為中國最重要而根本的哲學。清初大學者王船山在所著周易內傳系辭上傳第五章說:“此章推性命之原于易之道,以明即性見易,而體易乃能盡性于占,而學易之理備矣。根極精微,發天人之蘊,六經語孟,示人知性知天,未有如此之深切著明者,誠性學之統宗,圣功之領,于易而顯。乃說者謂易為卜筮之專技,不關于學,將置夫子此章之言于何地乎。”這亟見易為哲學的書,由易傳而更為明白了。
    3.事功易。
    易卦辭有建侯行師,易爻辭有箕子之貞,此是從卦爻辭經中見易重事。文王作易,本即為周建國而作。到孔子作易傳,更將易重事功,作了更徹底的發揮。易乾彖傳的“萬國咸寧”,易坤文言“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到了易系辭傳,乃直接說明易是“開物成務”的“可大則賢人之業”,“富有之謂大業”。近有愈多政治人才、企業人才學易,更是以學易來作事功建立的指導了。
    4.大鎮定易。
    乾以龍之神變而習大鎮定,坤以牝馬至柔之德而習大鎮定。易為乘變制變之學。莊子以彼紛不紛,乃凝于神。孟子有不動心,養浩然之氣。易有鼎卦以正位凝命。乾之初九,孔子文言提出“確乎其不可拔”以立基。皆見易為人生真受用之學,尤在今日大震變之世,更宜習易之大鎮定力,以身安道隆,以自以強不息。
    5.科技數術易。
    科技術數,也就是物質的形象,古今各大工程建筑的產物。易重科技數術,凡是科技發明建設,必以極精確之數為基礎。數之本身運用,即是一種術,即多用在形象物質科技。我一九九三年到大陸山東出席會議,一位對豐卦屬于天文學的見地,是我非常敬佩的。其實,易學的科技數術,在易系辭下傳第二章,幾乎全是易學對科技數術的進步記實,而且全部是關系改進人民生活及增進人民幸福的最好發展記實。這科技數術易,正是易學新人文精神重要部分之一種。
    6.神武長生易。
    易學又特別凸顯出神武長生易。易離卦九三爻辭經要人生鼓缶而歌以登大耋之長生。易解卦上六爻辭經“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這說明人生必習矯健的身手。孔子更在系辭下傳第五章將此爻辭特別申述說,人生要藏器于身,藏這射隼于高墉的武功武藝本事。易坤文言暢于四支,發于事業,是美之至。孔子又在系辭上傳第十一章提出“神武”之教,易頤卦初九特提靈龜服氣以頤養天年之長生。此經三義、傳三義,合六義,說神武長生易至深至明至切矣。
    余幼多病,又為獨子,我父百般叮囑,要習健、養生。又命三事,即習中醫、習中國功夫、習書法,皆為調身保健。二十歲離家,又值大憂患之世,養行此處,彼處又病,幸本易神武之教,一日不敢忘運動。因我家近武當山,參考張三豐之武術,又一九九五年親訪河南少林寺,尋少林武之密典。又先后印行有《易學與中醫研究》、《神武太極仙道》、《神武神數》三書。體認我師李炳南雪廬公九十七高齡仍講學不息。望我炎黃子孫,唯好研易學,先求強而美壽而康而仙之真受用,是易為受用之圣學益明矣。所以易的神武之學,也列為我的一本十學之一。
    7.占卜未來學易。
    易之為占,蓋自三代以來相習不間,周易四道,占列其一。今之科學昌明,而占仍將為新時代人生所需要,惟古占法太繁,清江滇修(永)著《河洛精蘊》一書,說明簡要錢占法,占者占易卦,占而不離學易,至斷卦切要法,朱子已提出,可以習用。王船山以占學并進,而以易學為主,此實合新時代易學發展之方向,亦所以普契群機,以人人受用易學,家家珍寶易經。
     
    (三)性──易與他學互資互發各顯其美
    上面說易學在中國文化中的自發性,自有他的特質,自有他的功能。這里說易學,他也可以和其他的學術,互資互發,正如春之蘭、秋之菊一樣,以各顯其美。舉兩個最明顯的例子如下:
    一是意大利利馬竇,系耶蘇會傳教士(1552─1610),明萬歷八年到中國,特別喜歡易經,著有《乾坤體義》二卷,將易經介紹至西方,他與徐光啟是好友。(引自中華書局辭海上冊三九一頁)。
    另一例是明澫益智旭大師,他將佛家的禪和易經合研,著成了《周易禪解》一名著,且將易經傳全部,均以禪意解述完篇。我一九九零年到美國北加州講易經及佛法三個月,這本書也是我主要參考之一。(引自新文豐出版公司九四年一月一版二刷),這說明易學與其他學互資互發的實際發展。
     
    (四)通攝屬性──易為五經之源、百家之宗
    易經與他學相契相通是特別的密切,而易經的大攝屬性,更是特別的驚人,所以在歷史文化中相習相沿,易即成為五經之源、百家之宗。易與數學電腦相契相通,易尤其與科技、文學、藝術特別密合。如文學巨著《文心雕龍》是根據易經,中醫原理更是依據陰陽原理。中國書法藝術原理,與易卦象至為密契。再如民間傳之五術,均根據易經。所以易經在中國文化為五經之源,為百家之宗,實當之無愧。
     
    (五)伏羲作易八卦──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
    據易系辭下傳第二章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也是由伏羲發明。
    伏羲最大的功德,是作卦書,朱子以易之卦書是經,這足見伏羲對易學開創的功德太大了。
     
    (六)文王作易以興國
    易傳說: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這說明易之作,是在大憂患中完成的。明夷卦象傳也說:“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然大憂患所以成其大開創,所以易是具開創精神的。詩經說:“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即周之使命感,在文王就要開新了。所以文王在七年羑里的牢獄中,將易六十四卦,皆系以卦下之彖辭。
    文王彖辭經的價值,“彖者言乎象者也”。(系辭上傳二章)“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系辭下傳第九章)朱注:“彖統論一卦六爻之體。”觀彖辭思過半,這足見文王作易彖辭的價值,和文王作易的用心。
     
    (七)孔子贊易以興文
    孔子繼文王之大統,論語子罕篇云:“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這說明孔子承擔文王之文化大統的絕志絕行。
    這承擔文王的文化大統事實和鐵證,即孔子是怎么作這贊周易十翼之傳,  其他任何經典,孔子沒有下過這么大的功夫。足見孔子承擔文王之文化,說穿了就是承擔文王之易。孔子承文王易的具體作法,就是贊周易十翼之傳。
     
    (八)歷代易學者弘易以開新
    歷代易學者的宏易,或從考據上的比較研究,如歷代出土文件有關易學者甚多。有從史學發展上去研究,有直接各從所處的時代,將易學拿來實際應用者。有將易學的占卜,作多方新的引申,與適合一般人的需要者。也有持批評態度,支持易的本義,而批評雜出支離者。凡此足見易學用有多途,仁智互見,益見可以大攝,可以開新,浩瀚無際。
    基于以上所述,足見易學與中國文化,是繼承了優美傳統,易學是負起了為五經之源、為百家之宗的偉大歷史使命。
     
    三 易學與文化中國──開新文化宏規,
    以人文化成天下──新人文精神的建設
     
    (一)易人文精神的貞夫一──大本的太極生生。
    余論此學綱,以我八十之年,皆從生命的大憂患中自強日新講學教育,開創奮勵的實踐中而來,非純理論之游談戲論。相研之友,真切體認,必有真受用。
    又吾論著講學,唯遵孔孟及歷代生命之學的大學人。這即是下列兩大綱宗:
      學院與社會生活結合--孔孟確是如此。
      學術與事功德業結合--孔孟確是如此。
    元吳草廬康齋,有下列四句云:
      學者學此樂,
      樂者學此學。
      學不至于樂,
      不可謂之學。
    我為寫此太極生生,有下列四句:
      據大易絕頂,
      談笑而風生。
      沛然生命力,
      養太極元神。
    這易經人文精神的貞夫一──即是大本的太極生生,這正是生命大體大相大用的大本大源。
    這太極生生的貞夫一,是“至極的統一。”此至極是陰陽合德之至為自然,非是全以控制拘限之極。易傳“陰陽合德”,一太極也。“天地絪緼”一太極也。“萬物化生”,一生生也。“男女(指所有陰陽)構精”(指陰陽密合──至極)一太極也。構精,一生生也。
    這太極生生,是“最高的存在”。非支雜谷瑣事物的存在。朱子又說,物物各自具一太極,乃所以能生萬物,無太極,即不得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太極陰陽生生之德,至神矣哉。
    此太極生生,又有一極重要原理,須明白者,即太極固須生其生,太極就人生說,太極要生此人生之強,太極要生此人生之美,太極要生此人生之壽,太極要生此人生之康,太極要生此人生之壽康而仙。太極之陰陽合德,無時而或息,太極之所以善吾生者,太亦即所以善吾之死。剝之陽窮于上,則復生于下矣。
    此太極生生,就人生德業說,也是此太極元神,要一直養護到底,乃有德功業之守成,乃有日新之盛德,乃有富有之大業,垂統以永不止息。
    太極生生,說得更詳細切要些,即陰陽合德。再就重點說,即太史公之“定神”,即存養元神。
    這養太極元神,再說得具體切要處,即是:
    愿望。(即定志或使命感)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孔子十五志學,三十而立。立者此志。四十而不惑,不惑者,不疑其志。孟子乃所愿,則學孔子也。
    神武齋戒,為存養太極元神兩大支柱。一為神武功夫以健身,一為齋戒誠敬以養心。兩者日日互資互運,沛然的太極元神,不期出自出。
     
    (二)易人文精神的中心──三極的人極人能。
    1.易為君子謀。君子是人從可以學的,故易六十四卦有五十三卦大象列君子。列上者剝卦一,列后者姤、泰二,列大人者離卦一,列先王者,比、豫、觀、噬嗑、復、無妄、渙七卦,合十一卦。此亦須先有君子之本質,再以職位而稱名,其本質皆為君子則一,故始終不離君子本質。學易者,乃學為君子。
    2.大人的人能。易乾文言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3.圣人的人能。乾文言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4.龍的神變人能。乾時乘六龍以御天。
    5.孔子稱人中奇異人能之龍。孔子謂弟子曰:“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見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6.中正仁義立人極以建基人能。周子“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周子太圖說)
    7.人極人能以乾坤為門為蘊。此為新人文生命上達最切要之路。
     
    (三)人文精神的大開大合──各正性命保合太和。
    乾彖傳提“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性為生命活泉,命為生命體現。性以仁為體,命以健為行。性由命以顯,命依性以生。性命本須雙修兼盡,性不離命,命不離性。
    性命之所以大正,必須與宇宙太和氣象相應,也就是人身的自我小天地,與天地大自然大氣運相應,即上下與天地相連,但真的受用,則是一開一合,一動一靜,亦即乾之一潛一見,開合動靜潛見互資,以存養。合則慎獨,夜氣,習靜,大隱在市,退藏于密,齋戒神明,正位凝命。開則放眼天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山水之靈秀清氣,即生活得強矯而具充實沛然的能力。
     
    (四)易人文精神的人格四柱──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以上者太極生生、人極人能、各正性命,皆是易人文主體精神的充美,這是最基本的。
    易重以人文化成天下,所以一步又一步的開展。這里所說的人格四柱,就是自強而更善于關懷扶助他人,具備下列四種能力,此是易系辭上傳第十章所述:
      聰明——就是現實知能,通識和專才的訓練。
      睿知——為一種深沉知幾其神的智慧。
      神武——為一種至為矯健負重致遠的身手體魄。
      不殺——是不暴怒殘害惻隱忠厚愛人的仁德。
    有以上易之人之人格四柱,才真有能力為人,又有心甘情愿之德肯為人,愿為人。
    能力夠能為人,而無熾熱的愿望為人也不夠。肯為人而無真實的能力也不夠。今天是一能力的朝代,也是歡迎熱忱愿望肯服務良好的時代。
    曾文正說:辦大事以耐煩為第一義。今天辦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能力又熱忱的而耐煩敬業良友英才。
     
    (五)易人文精神施于國家、民族、社會的四德──易元亨利貞釋為仁義富強。
    乾元亨利貞,各家解四德,容有不同,為配合當今的時代,而仍不失真實原意,又簡單易明,今乃將元亨利貞,方便釋為仁義富強。乾重精神,故以仁義為重。坤重物質,故以富強為重。乾坤合德,則仁義富強兼盡。今天我們的國家、民族、社會,正是普遍而迫切的需要仁義富強。必如此,易的人文精神,乃更有具體而深切的落實。
     
    (六)人文精神對文化的弘展四道──易傳辭、變、象、占。
    “辭”是文藝言辭。此是文化教育及各種發展始終不可廢者。孔子四教,文辭列首。孔子四科,文學列其一。近代哈佛人三條件,亦以文學寫作列第一。
    “變”即乘時變革日新。易有革卦言變,有大人虎變之文炳,君子豹變之文蔚。易系辭下傳第八章說易之“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則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說明乘時之變,才見日新盛德的的新人文。
    “象”即是形質形象。凡是人事物團體社會,他必顯現一種形象,由形象可以察知其強弱盛衰盈虛消長的大趨勢。有諸內必形諸外,有諸外亦可驗其內。形象也是一種存在。易系辭上傳第八章說:“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基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在易系辭下傳第三章更直接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又在系辭上傳第十二章說:“圣人立象以盡意。”西方有現象學,西近代有存在哲學,佛家有現量,有法相學,足見象為各家所重視,易以人文化成天下,當然更注意象了。
    “占“,以卜筮者尚其占。占事所以知來,知來人之所慕。占卜為三代所重,周易因之,有占則“百姓與能”。(易系辭下傳第十二章)。今之時代科學昌明,固以易學為主,而易占仍不可廢,以補學之所不及,以滿足求占者之需要,此易化成天下之道,所以普被群機者在此。
     
    (七)易人文精神乘時變六階程──乾六爻潛、見、謹、躍、飛、悔。
    不管時變如何急遽狂虐,守此六階程以活運。而自我始終強毅,卓以自立。善學易者必善習此六階程,即可處變、應變不窮了。
    “潛“──乾初九,潛德綜約為下列十義之養:
    1.息養瞬存之潛養。
    2.大隱在市之潛養。
    3.山林之日長之潛養。
    4.日作夜息之潛養。
    5.有慎獨退藏于密之潛養。
    6.有道果在潛終身潛焉之潛養(船山語)。
    7.有發憤密修之潛養,如神秀大師密修十五年,作兩京法王,養壽高一百又一歲。
    8.有成德學業之潛養,如太公著六韜以潛養。隱渭水之陽,八十遇文王,作大開創。
    9.有龍德之潛養──確乎其不可拔。
    10.      平常心之潛養。一切震變,皆歸到不動心之平常心。
    “見”──乾九二,百般的實際磨煉,從苦勞  空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處一一通過,從學思以聚,問辨,寬居,仁行以習熟,無君位而具擔大任之君德。
    此又須潛見互資密運,更增深厚德業。
    “謹”──乾九三,君子日乾乾,夕惕若厲。日乾夕惕,終生不敢稍息,凡有大成功者,未有不如此者。
    文言更引伸兩至德至道。
      可與知先之友——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可與存道義之友——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
    “躍”──乾九四。為什么龍“或躍在淵”呢?乃及時啊。“及時”至為重要,時不到,也不適,時過了,更不適。“及時”尤重在把握當下時機,一瞬即過,所以躍之乘時,躍之果勇,躍之破格,正為及時把握時間。
    現在舉太公八十遇文王這一史證。“昔者呂尚(太公)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謂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即使文王疏呂望而弗與深言,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也。”(引戰國策范睢說秦王)。這說明的及時把握,多么重要。
    躍的時機,有時要造時機,所謂英雄造,不要自不精進,徒消極的在等時機,這也是非自強的人文精神之道。從前蘇秦初出,說秦王書十上,秦五不納,因當時秦之學養能力,不夠深遠,不足以感動秦王,乃非常窮困疲倦的回到家門,嫂來為炊,妻不下機,因看到一個沒出息的男人回家來,有什么益。蘇秦一看不是滋味,于是頭懸梁,錐刺骨,血流至膝,發憤苦讀,真有心得了,再出去說,完全不同,終至封六國相印。這個及時,始終包括“及時”自強“及時”開創,這始終及時自強開創,一點也不嫌太晚太遲。
    “飛”──乾九五。九五是外卦的中爻,是乾卦既中又正最尊貴的位置,也就是九五之尊。鄉先輩熊十力先生,論此爻給每一學易者無比的生命力。即九五不是某一類人專有,凡一念肯決有大志大愿大德行者,均不要客氣,均可以如飛龍之在天,以開創日新。
    “悔”──乾上九亢龍。此非必遇乾必亢,乃所以儆惕人生,防亢龍之高而無民,孤傲而終至于悔。即人生貴有始有終,初終,乾之本末,正所以儆人生成始而更貴成終,因終又有始。
     
    (八)易人文精神對道心器物的互資──心靈與物質的配合密用。
    易系辭上傳第十二章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朱注,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
    又易系辭下傳第八章說“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又第十一章說“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
    清初王船山物精于易,他論光武中興,也是以道勝。船山云:“光武所以屈群策群力而獨伸焉者,舍道其何以哉。天下方割裂而聚斗,而光武以道勝焉。……一以從容鎮靜、結已服之人心,而不迫于爭戰。然而桀驁強梁之徒,皆自困而瓦解。是則使高帝當之,未必其能耆定如此也。而光武之規模宏遠矣。”(船山讀通       鑒論卷六)。這個道,也就船山說的“返本自治,順人心以不犯陰陽之忌。”(同上)這個器,就是為道具體落實致用的工具物品及有關物質的建設。有道無器,不能落實事功。有器無道不能充美活運日新。道器可謂下學上達一體兩面,密不可分。此人文精神所以心靈物質互資互發,以成大用者在此。
     
    (九)易人文精神對人生的使命──安身立命。
    易傳有四句特別重要的話,為的是作深根寧極的人生,以安身立命:
      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平仁故能愛。(系辭上傳第三章)
      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說卦傳第一章)
    以上四句,前兩句不憂能愛,重在人要從自我的心靈愿望上,有一徹根徹底的建設,那就是要樂天知命,那就是要安土敦仁。
    四句的后兩句,一句重在義,一句重在命,這個義命,說穿了仍歸到乾的自強不息,坤的發于事業之美,這教人生建立四種幸福:
      無恐懼的幸福。
      無匱乏的幸福。
      有強美的幸福。
      有開創的幸福。
    以上四種幸福,若真以乾坤為門為蘊必然可以建立,也必然可使人生安身立命,有切實的大道可循了。所以易的人文精神,千說萬說,始終不離乾坤之門之蘊者在此。
     
    (十)易人文對國際的使命──萬國咸寧
    萬國咸寧一義,也自乾卦彖傳,正中國文化中所追求的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也正是今之聯合國理想。亦即全人類各民族,都應有他們生存的權利,都應有他們創發的正義和自同。
    朱子以萬國各得其所而咸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又以乾元可以包四德而統天。此孔子所以將萬國咸寧屬意在卦,與文王之卦辭意,可并行而不悖,朱子說坤卦同此。
    萬國咸寧,為人文精神崇高理想的實踐,亦始終不離乾坤。
    以上用十義,說明易學與文化中國,應該開新文化宏規,以人文化成天下,即新人文文化精神的建設偉業。
     
     
    四 唯講學為紐以鴻烈
     
    (一)唯講學以乾居內居中養天地正氣。
    孔子至圣,唯憂學之不講。又以學不厭是知,教不倦是仁。孔子一生即以講學為天職,而發憤忘食,而樂以忘憂,而不知老之將至,皆是為的講學。“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也是為“有教無類”的講學。“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與”也是孔子終信“果行育德”、“蒙以養正是圣功。”而講學在任何環境下而堅定不移,不顧世人之譏評。所以在易經特有的樂觀卦兌卦大象傳中,孔子直接提出人生樂觀的中心點是“君子以朋友講習”。又在論語首章中提出“有朋自遠方來(來相講習)不亦樂乎。”這說明講學對文化建設,是多么重要。
    所以易學的文化中國,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推展,尤其以新人文精神為中心的建設,唯以講學為樞紐而鴻烈。
    此須本易四大卦以乾居內居中養天地正氣,使所有講學的仁人志士,皆具有內充的真德行、真體魄、真能力。正如無妄卦說的“以茂對時,育萬物。”此四大卦現提綱要說明如下:
    大過,不懼無悶──養大開創愿望力。
    大有,剛健文明──養大睿知決斷力。
    大壯,雷天莊嚴──養大果勇創發力。
    大畜,大養深厚──養習久大堅貞力。
    唯有本四大卦的大學養,使易學與中華文化創發出一種沛然莫之能御的內在生命力。這是至為重要的。
     
    (二)唯講學本易傳十翼集文化大成。
    即孔子十翼之傳,作基本模式,尤須參考太極乾坤而體系的系列的發展。進入二十一的新世紀,本易經太極天樞所創建文化中國,尤其以人文化成天下的新人文精神,為文化建設的貞明貞觀而貞夫一,以契通以交融以涵攝,以友善全人類所有文化的千溪萬流、百川四海,這是多么順理成章的事啊!現就孔子太極乾坤十翼之傳體系說明如下:
    1.太極──生生之體之仁之元神。
    2.乾坤──兩儀神形健順和合之至德至道。
    3.系辭傳──文化之理想愿望。
    4.彖傳──各卦文化之宇宙精神。
    5.大象傳──各卦之人生精神。
    6.文言傳──申論乾坤為門為蘊之至道。
    7.說卦傳──解述基本八卦。
    8.小象傳──解六爻之爻辭。
    9.序卦傳──解六十四卦之大序規范。
    10.雜卦傳──各卦圓而神之活用。
    本以上孔子易傳體大思精之宏深,再參以新世紀文化發展之新趨勢,文化之集大成,還有再超越的嗎!這些,自是唯以講學為樞紐而鴻烈。
     
    (三)唯講學以道相應弘毅任事。
    但大任的弘毅任事的精神,在易經易傳中隨處可見。因為作易者文王本人,就是“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這文王就是以道自任的。
    孔子則直承文王之文化,“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擔大任。孟子有天降大任的切要指示,說得最親切的,莫如孟子說伊尹的故事。
    孟子說:“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我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也。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孟子萬章上)
    孔孟的講學,都具有這種弘毅任事的精神,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叟!不遠千里而來。“這是何等的偉大。易經與中華文化的講學,而不只是拘在亭子間而已,不只是口頭講學而已。講學必須弘毅任事,這才是沛然的講學生命力。
     
    (四)唯講學以萃聚陶鑄一世人才。
    易有萃卦,正是作偉大的人才萃聚。
    論語一書,正是:1.有教無類。2.教不倦之仁。3.必也狂狷。4.盍各言爾志。5.相從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之懷念深情厚義。6.師生父子之人倫。7.文行忠信四教之綱領。8.學而時習之律則。9.學思兼盡之自強。10.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之萃聚。是論語乃真人才化成萃聚圓而神之圣典。
    孟子一書,韓文公、宋程子論之詳,其養浩然之氣,得英才,亦萃聚陶鑄人才之圣典。孔子贊易十翼之傳,程子說孟子乃善于學易者。
    萃聚陶鑄一世人才,約為下列十二義:
    1.人才是良友──孔子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2.信友如鮑子信管仲──史記管晏列傳。
    3.得人如劉備三顧茅廬。
    4.人才如孟子處理弟子問難。
    5.才大才小在比較──如孔明與周瑜。
    6.急于見賢如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
    7.得奇才如玄奘大師得神童窺基。
    8.助人如范促淹助三類人。助胡安定講學,解決當時青年學人生活困苦,助孤兒寡母回鄉。
    9.得人才須有德量,如高祖得三杰。
    10.      得人才善讀曾文正公“原才”文。
    11.      得人才如孔子得七十二賢弟子三千。
    12.      得人才如太公八十遇文王。初見面“一說而立為太師,車載與俱歸”
    此中有至深切義,唯豪杰能識豪杰,唯豪杰能用豪杰。太公八十遇文王,青年固是人才,高年如太公,也是人才。太公以六韜自修養,八十之年,身體特別矯健。助武王征伐,騎著馬,在山區奔跑,驕健異乎常人。又如孔子見高年老子,贊為人中之龍。但青年才俊,在青年時期及時培養,尤為萬急。因高年之偉大成就,更由青年及時養。因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故孔子一再念“吾黨之小子。”即念青年同學,此是至道。
    以上唯學以萃聚陶鑄一世人才之莊嚴使命,因唯有真人才,乃有真的成功。
     
    (五)唯講學以活運易人文精神于大時代。
    用講學活運易之人文精神于今之人文精神于今之大時代,又怎么活運法呢?
    我們以為活運最具體切要方法,還是要將人文精神,落實到一些最需要的人,這最需要的人是那些人呢?現約為十一類人如下:
    1.青年須學易──因乾的一大美,坤的三全美,咸卦感情、歸妹婚姻,強而美,發事業,青年最需學易。
    2.高年養長生者、帶病延年者須學易──離卦登大耋而歌,頤卦養靈龜以運氣,解卦上高墉射隼。又暢于四支,神武,藏器于身,此為易三處經三處傳重養長生。所以養長生者必學易。
    3.文化教育學人須學易──船山論大易思想,為六經語孟未有如此深切著明。見船山系辭上傳第五章論述。又蒙以養正是圣功,人文化成至重要,周子、張載、船山亟論之,所以文化教育學人必學易。
    4.企業經營管理者須學易──乾的六階程乘時變,坤主利,家人卦富家,大傳富有是大業,需卦重生活,臨卦重顧客,尤其易邏輯體系之太極乾坤生生發發,所以企業經營管理者必學易。
    5.政治宗教須學易──深入乾、坤、復、臨、觀、萃及四大卦,則易奧義及切要的配合新時代實踐方法,均在其中。所以政治宗教家必學易。
    6.文學藝術家須學易──圣人立象以盡意,系辭焉以盡其言。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唯文學藝術可以鼓之舞之以盡神。唯言行圣人所以動于地。《文心雕龍》本于易,書法藝術本于卦書,所以文學藝術家必學易。
    7.武術氣功學者須學易──以神武強體魄,以靈龜強內氣,以大德登大壽,以藏器于身練神武功。所以武術、氣功學者必學易。
    8.中醫地理占卜師須學易──中醫中和陰陽原理,地理方位羅經皆本于易,占卜則為三代以來周易基本。又古傳經血筋肉按摩活運,亦多本于易。所以中醫、地理、占卜師必學易。
    9.人生從根本上安身立命須學易──時代劇變世事紛雜,旁門左道,以盲引盲,受害者太多。今天處理自我人生,必據易之大本大源,乃可免致錯失。所以人生從根本上安身立命必學易。
    10.      行政辦事人員須學易──易有太極乾坤、自他人人身心自強統一平衡。易有六十四卦,如六十四個程式設計,為各類辦事人員最好法則。又如大寶之位,至賾世事不可厭,乃辦事態度,所以行政辦事人員必學易。
    11.      精神之圣養須學易──乾之龍德神變,坤之牝馬行地,“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這正是精神由圣養而大用。
    各正性命,保合太和,至柔動剛,到靜德方。深體四大卦之德行律則,洗心退藏于密。大隱在市,幽人貞吉。齋戒神明其德,乾乾惕若,唯利艱貞。這正是精神由圣養而樂道,而存神過化,而盡性知命樂天。
    以上十一類人須學易,是將宗主大易之新人文精神,活運于此大時代切實行履和作法。
     
     
    五  艮成終成始、易貞下啟元、以弘開久大
     
    (一)乘“易經熱”之大勢。
    現在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均對易經的研究,有熾熱的愿望,兩岸的交流研究心得也很多。再就是東亞各國也興起研易風氣,我親見新加坡、馬來西來的實際研究情形。再就是國際周易學會,每年均召開。又在一九九六年,更在歐洲的比利時,召開一次易經太極會,兩岸均有學者出席。這足見“易經熱”一直在繼續發展中。
     
    (二)尊當代仁人志士之眾望。
    這一“易經熱”的發展,最難得的,它有濃度,也有廣度。它在學院中研究,也在社會上發展。它有學理的探討,也有應用的實踐。易既為五經之源,百家之宗,當然研究的廣度,是可以想見的。
    據我所知,當代各類卓越人士,研易或想研易者甚多。只是入易的方式及深淺程度有不同而已。這是當代仁人志士的眾望,這是值得尊敬和更加助成的。
     
    (三)據易太極天樞努力弘開文化中國的盛德大業。
    唯有據易之太極天樞,來努力弘開文化中國的盛德大業。因為唯有易經文化中,明白的切實的提出了艮的成終成始,更有貞下啟元的永續開創日新思想。這易的太極天樞,乾坤健順,是人類文化中,最圓而神的,最崇高的。尤其太極乾坤,是生命最好的絕頂,和最上達絕頂最好的生命支柱──神與形密合最好的生命支柱。
     
     
    六 結論──精神之圣力學養
     
    (一)精神來自愿望信念。
    宗主大易,握此太極乾坤天樞,弘開易賁卦的新人文精神,以人文化成天下。此真愿望信念,為精神之所從來。
    “唯天下至誠,為以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于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中庸)此真愿望信念,為精神之所從來。
    (二)精神來自精神四柱。
    易系辭上傳第十一章說:“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不殺不仁,此為精神所從來之四柱,而又以神武為始終切實用功夫的基石。
    (三)精神來自浩然之氣。
    孟子浩然之氣,擴前圣所未發。然此浩然之氣的精神畜養,仍以乾之神志、坤之形氣、志氣密合以存養來。所以精神之充養,重浩然之氣。
    (四)精神來自圣力合一。
    孟子萬章下孟子論孔子集大成說:“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這說明精神不是空口的講說,精神是至為偉大的能力──精神是圣養的能力,到了就是真有力就射到了,沒有到就是精神之力,有所不及不足,差一分就是差一分,絲毫勉強不得。所以孟子論孔子之集大成,正是圣與力的至德修養──也正是人才是由精神之圣養,從而生發出精神之圣力。
    (五)精神來自齋戒、惕懼、堅苦、天佑。
    易系辭上傳第十一章說:“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易觀卦彖辭“觀、盥而不薦,有孚  若。”船山解云:“言必忠信,行必篤敬,動必莊涖,確然端已。……  若其大正,……乃以愛身而愛道,蓋亦若此,德威在己,而不在物。存仁存禮,而不憂橫逆之至。率其素履,非以避禍而徼福,而遠恥遠辱之道存焉矣。”(船山易內傳解觀卦)。案:此亦契齋戒神明其德之意。
    惕懼在系辭下傳第十一章說得至為深切。傳云:“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結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船山申述特深遠,船山以“文王三分有二以服事殷,心不忍殷之速亡,欲匡正以圖存而不能,故作易以明失存亡之理。……蓋文王之心,亦比干之心也。……道甚大者,撥亂反治,以回天之理存焉,而忠厚無己之情,寓于微辭以自靖。”精神來自懼以終始的堅苦卓絕,來自于撥亂反治回天之理,船山所見,尤為深遠。
    周之盛德來自懼以終始,來自堅苦卓絕。
    勾踐之復國來自臥薪嘗膽之懼以終始,堅苦卓絕。
    所以惕懼堅苦,是精神之所從來。
    精神來自天佑之信念。大有卦上九爻辭云:“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孔子在系辭上傳第十二章云:“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這精神來自天佑,正有乾之九五以合天德,正有豫之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正有系辭下傳第二章“通神明之德”,以“齋戒神明其德”,以至誠感應通天德及所信之神明,以得護佑,樂天知命而不憂,使精神沛然內充,以努力于人文之化成。
    總之,易學與中國文化,是繼承往圣之精神。易學與文化中國,是弘開今之大時代文化新精神。而此始終本賁卦人文化成天下,以開出新人文精神,貞夫一貞明而貞觀。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人妻精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观看免费中文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十八禁一区二区久久|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综合|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 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看电影来5566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动漫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拳头交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任你躁国产自任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app| 午夜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蜜桃 |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人妖| 韩国美女vip福利一区| 91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天美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欧洲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蜜桃无码AV一区二区|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日韩高清一区|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