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楊元,余楊元講師,余楊元聯系方式,余楊元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國學未來學金融證券學導師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余楊元:周易思想綜合分析
    2016-01-20 55322

    周易思想綜合分析

    葉福翔
     

       提要:本文以思想分析為主要方法,結合史料考證,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周易》思想、作者及成書年代作了綜合考察,提出《易經》是西周卜筮官員們匯集的卜筮記錄,經殷商草創、西周漸成、孔子編定;《易傳》是對《易經》的義理發揮:《象》是純粹儒家之作,《彖》是儒道融合奠基作,《系辭》和《說卦》是儒、道和陰陽思想綜合作。《易傳》各篇作者為:曾子作《大象》,子思作《小象》,子弘作《彖》,田何作《系辭》,丁寬作《說卦》,楊何作《文言》,田王孫作《序卦》和《雜卦》。

      《周易》思想的性質判定問題,是易學研究的根本問題之一,在60年代初的易學討論中,馮友蘭先生的“《易傳》的哲學思想”①和“《易經》的哲學思想”②兩文對該問題作過總體探討, 80年代初張岱年先生“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③和余敦康先生“從《易經》到《易傳》”④等文又作了總體研究,在朱謙之、金景芳、張立文、朱伯昆等的易學專著中也可看到對該問題的獨到見解。同時,《周易》成書年代及相應作者問題,也是易學史上爭辯已久但仍無公認定論的重大問題,相傳“伏羲制卦、文王系辭、孔子作傳”,而后衍成“易林三千”,但自宋代歐陽修《易童子問》揭證“系辭”、“文言”諸篇非孔子所作以來,歷代考證不斷,近現代康有為、梁啟超、顧頡剛、余永梁、郭沫若、聞一多、李鏡池、高亨等從史料、訓詁等角度深刻研究過該問題,70年代香港蒙傳銘的“周易成書年代考”⑤和80年代臺灣王開府的“周易經傳著作問題初探”⑥等也頗有創見。顯然:任何思想必定與特定的作者相聯系,特定作者又必然與一定的時代相對應,因此,《周易》思想,作者及其成書年代問題是相互關聯的同一系列問題,本文試圖以思想分析為基本方法, 結合史料考證, 即通過將《周易》思想與諸經、諸子思想相比較,兼取《尚書》,《左傳》、《國語》、《史記》、《漢書》中的史料和考古發現為證,在前人時賢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周易》思想及其作者和成書年代再作一次綜合論證。

    一. 《易經》思想及其作者

    1. 《易經》非周公所作、也非出自孔子

      通觀《易經》(卦象及卦爻辭),不能否認其為卜筮之象和占斷之辭,其占斷的范圍涉及當時社會生活各個側面,表現出一些樸素的思想,包括何種情形為“吉”,何種為“兇”,何時“有利”,何時“不利”,等等,其中貫串全經有一種對“君子”、“大人” 和“小人”無 向性的總體思想值得注意,如:

       “利見大人。”(《乾》等)

       “君子吉,小人否。”(《遁》)

       “小人用壯,君子用罔。”(《大壯》)

       “小人無咎,君子吝。”“君子無咎。”(《觀》)

       “小人吉,大人否亨。”(《否》)

       “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師》)

    < 這決不是站在帝王立場能說出的話,象周公站在君主立場強調“重小民”、“敬德保民”的思想就與此不同,試看《尚書》中記載的周公思想:

      “嗚呼!小子封,恫 乃身,敬哉!天畏 忱;民情大可見,小人難保。往盡乃心,無康好逸豫,乃其 民。”(《尚書.康誥》)

      “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鰥寡。……徽柔懿恭,懷保萬民,惠鮮鰥寡。……用咸和萬民。……則皇自敬德……”(《尚書.無逸》)顯然與《易經》總體思想有異,綜合《尚書》中記載的周公言行和周公本人從未提過《易》且繼承了殷人龜卜傳統“乃卜三龜,一習吉。”(《尚書.金滕》)可以認定周公本人未作《易經》。同樣,《易經》中“開國承家”類思想也不會出自底層平民。這樣,《易經》就只能是既非君主、又非平民的中層人士所作,孔子和后來通稱的士階層就是這類中層人士的代表。

      但《論語》中記載的孔子思想卻有抬舉君子、貶抑小人的 向: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論語.季氏》)

      樊遲請學稼,……請學為圃,……子曰:“小人哉,樊須也!……”(《論語.子路》)

    這些思想及其語言風格也都不同于《易經》,故《易經》也不會出自孔子。

    2. 商代無《易》

      卦爻辭是否會成于周公之前呢?由于《尚書.商書》中找不到《易》的記錄,箕子傳授武王“洪范九疇”(見《尚書.洪范》)時也只字未提《易》(如商代有《易》,則作為紂王親戚的箕子必知《易》。箕子能將包括五行說在內的“洪范大法”傳給武王,有《易》的話也無必要保留。),加上甲骨文中無“卦”、“筮”、“蓍”、“或”、“國”等字,故可以判定通行本《易經》不是出自商代。考 慮到周人文化應低于殷人文化的歷史推定⑦,“文王拘而演《周易》”就不足信了。

      然而殷商卜筮之風很盛,考古發現的甲骨卜辭和數字卦顯示著殷商文明與《易經》有或多或少聯系── 從現今已有發現看:商代的數字卦多為六位一組⑧,與《易經》卦象六爻同構,故易卦源于筮數之說是合理的⑨; 同時,因龜殼裂紋確似卦象, 故卦象出自龜卜之說⑩也是合理的(關于這一點, 如果經濟條件和養龜繁殖允許, 甚至可以用正交試驗設計法進行實驗驗證)。卜象和筮數應是產生卦象的兩大實踐源泉。

      卜辭與卦、爻辭之間存在一些類似, 如:

        卜辭                  卦、爻辭

       利;不利                利;無不利;無攸利

       吉;大吉;弘吉             吉;大吉;貞吉

       若;弗若                若;如;不如

       貞我旅吉。               旅貞吉。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 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

      由此推知:盡管商代無《易經》,但盛行于殷商的以龜卜成象、筮數成卦的卜筮實踐確實奠定了卦象的基礎,卜辭已經開始為卦爻辭作資料積累,是卦爻辭的初始形態。

      漢代鄭玄之后,歷代都有人引《周禮.春官宗伯.大卜》證明有夏易《連山》、商易《歸藏》,這實在是誤會,請看《周禮.春官宗伯》原文:“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王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掌三夢之法:一曰致夢,二曰 夢,三曰咸陟,其經運十,其別九十。”明明是說連山、歸藏、周易為三種方法,怎么就會因后來有《周易》之書名而推出有三種《易經》呢?既使有三種《易經》,也都是周代共存的三種《易》,決不是夏、商之《易》。── 更有孔安國《尚書序》稱“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中國文字至商代甲骨文、金文才較為成熟,夏代陶符似還不足以記《典》,何來《三墳》《五典》?純屬托古崇古之為。

      至此,說明周代以前也不存在《易經》。

    3. 周代卜筮史官作《易》

      從《周禮.春官宗伯》中可知:西周設有大卜、龜人、占人、筮人等卜筮官職,其官種之繁、人數之多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這些卜筮官員的工作任務應該就是將卜筮結果及應驗情況記錄下來,其最后成果自然應該就是《易經》,現存《易經》卦爻辭中有些占斷顯然不是一次卜筮記錄而成,例如:

    “坤: 元亨, 利牝馬之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 利; 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 安貞吉。”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

      “睽.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 .初六:系于金怩,貞吉;有攸往,見兇;  孚嘀躅。”

      “巽.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遁.九三:系遁有疾,厲;畜臣妾,吉。”

      如《易經》系一人所作,顯然無必要在同一斷語中重復多個“亨”、“吉”之類的詞,故看來《易經》非一人一時所作。顧頡剛先生曾從卦爻辭中的故事推斷《易經》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11,這僅是從歷史可能性考慮,如再結合知識積累的邏輯考慮,由卜筮記錄積累成《易經》規模需要相當長時間,故《易經》的形成年代極可能綿延于西周三百多年間,作者應是多位卜筮史官。

    4. 孔子編《易》

      另一方面,由于有案可稽的最早《易經》應用史實是公元前672 年:“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是謂‘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這說明在孔子(551-479 B.C.)之前的公元前672 年《易經》就已經成書或初具規模。這從歷史的角度否定了孔子作《易》,可與前述從思想角度的否定相補充。

      然而,《易經》的語言風格與《詩經》、《春秋》確有相似之處12,不比《尚書》古奧,如:

        《易經》          《詩經》

    或躍在淵(《乾》)   魚潛在淵,……或潛于淵(《小雅.鶴嗚》)

      王用出征(《離》)   王于出征(《小雅.六月》)

      受茲介福(《晉》)   報以介福(《小雅.信南山》;《小雅.甫田》)

      系于苞桑(《否》)   集于苞桑(《唐風.鴇羽》)

      君子于行(《明夷》)  君子于役(《王風.君子于役》)

        《易經》          《春秋》

      童蒙求我(《蒙》)   齊人救邢(《閔公.元年》)

      高宗伐鬼方(《既濟》) 晉侯伐衛(《文公.元年》)

      震用伐鬼方(《未濟》) 楚人伐吳(《定公.二年》)

      利牝馬之貞(《坤》)  考仲子之宮(《隱公.五年》)

      公用亨于天子(《大有》)公會鄭伯于垂(《桓公.元年》)

      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易經》與《詩經》和《春秋》的形成年代不會相差太遠,有可能是孔子統一編定。

      于是,從歷史與邏輯相結合考慮,符合史實的《易經》成書經過的邏輯推斷是:

      《易經》是西周時期將卜筮卦象與有應驗的卜辭結合起來的卜筮記錄,作者為西周多位卜筮官員。西周末年,社會動蕩,王權衰而諸侯興,于是一些卜筮官員攜《易》投奔諸侯。春秋時期,魯國文化發達,必有《易經》傳入,《易》在傳抄過程中難免添加減漏,這應是后來形成多種《易經》抄本的根源。孔子早年可能傾力于《詩》、《書》、《禮》、《樂》而未注意《易經》(這從《論語》中多次提及《詩》、《書》、《禮》《樂》的內容可以看出),到晚年才“晚而喜《易》”,驚呼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于是“讀《易》韋編三絕”(《史記.孔子世家》)而編定《易經》(包括卦序和卦爻辭),傳與門人,奠定今日通行本《易經》之基礎──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孔子作書編冊之艱辛可以想見,竹簡之錯漏脫落當屬常事,故編《易》時可能發現個別中斷或不連貫處,于是孔子自行補入──這應是有些爻辭與前后爻辭關系不大的原因,如乾卦“九一”、“九二”、“九四”、“九五”、“九六”各爻都講“龍”,唯有“九三:君子終日乾乾”講君子等。《易經》也只有通過孔子經手并以其所創之師授徒式教育體制代代相傳,才得以發揚光大。

    5. 關于《易經》思想和作者的結論

        至此,得出《易經》草創于殷商、漸成于西周、編定于孔子的分析結論,《易經》思想總體上是西周時期掌握知識的中層卜筮官員對世界事物的認識。這一結論可以較圓滿地解釋《易經》的思想、形式、作者以及卦爻辭中記錄的“高宗伐鬼方”、“晉侯以錫馬蕃蔗”等故事,不致于產生邏輯矛盾和歷史矛盾。

    二. 《易傳》思想及其作者

      通觀《易傳》(《十翼》),義理廣博,構思宏大,尤以《大象》、《彖》、《系辭》最具獨創性。《易傳》各篇思想各異,這為以中國哲學發展史為背景分析各篇思想、作者及作成順序提供了條件。

      比較《易經》與《易傳》,發現《經》、《傳》聯系的關鍵是《大象》。如果沒有《大象》將“卦象”發為“義理”、貫通“象”與“理”,則純從經文引理之《小象》、《彖》、《文言》和越經大論之《系辭》、《說卦》皆似浮萍,故筆者非常贊同劉大鈞先生《大象》作于《彖》之前的觀點13并認為《大象》是《易傳》中最早之作。

    1. 《大象》

      《大象》之思想是典型的儒家思想,有只講“君子”不講“小人”的特點,如:

      “君子以自強不息”(《乾》)

      “君子以厚德載物”(《坤》)

      “君子以容民畜眾”(《師》)

      “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履》)

      “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否》)

      “君子以振民育德”(《蠱》)

      “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臨》)

      “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習坎》)

      “君子以虛受人”(《咸》)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

      “君子以恐懼修身”(《震》)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

      與前述孔子思想相比,這些思想除“君子以恐懼修身”外都立論更高,有“青出于藍而青于藍”之感;孔子講“君子坦蕩蕩”(《論語.述而》)和“君子不憂不懼”(《論語.顏淵》), 這與“君子以恐懼修身”的思想也是相矛盾的,故《大象》不會是孔子所作。 仔細與《論語》中各種記載比較,發現與曾子的思想和語言風格極為相似,例如: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泰伯》)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

      “君子思不出其位。”(《憲問》)

      “君子以恐懼修身”與“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以振民育德”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等思想都極為相似,“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和“君子思不出其位。 ”僅一字之差, 這決非偶然,應是曾子作《大象》之內證,這些思想也與《大學》“修齊治平”的主體精神一致,故《大象》作者極可能是曾子。

    2. 《小象》

      《大象》既出,仿之作《小象》當在情理之中。觀析《小象》,發現“中”、“正”思想較濃,如:

      “酒食貞吉”,以中正也。(《需》)

      “訟,元吉”,以中正也。(《訟》)

      “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師》)

      “顯比”之“吉”,位正中也。(《比》)

      “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履》)

      “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泰》)

      “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同人》)

      “嗚謙貞吉”,中心得也。(《謙》)

      “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豫》)

    等等。這與《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思想相合,故若《中庸》為子思所作,則《小象》也可能是子思所作。

    嚴靈峰先生基于《小象》“與爻辭接近、似墨子《經說》之于《墨經》”而認為《小象》是《易傳》中除《彖》外最早之作14, 事實上《小象》之所以與爻辭接近,只是因為它在語句結構的前半段都是抄錄爻辭(是爻辭的不完全集)而已; 《小象》的獨創性主要體現于其語句的后半段,即上述“中”、“正”思想,此外,《小象》有聯系“數”與“義理”的功能,而“數”由“象”衍出,無“象”就無“數”,因“象”的源泉是卦象和《大象》,故《小象》不會成于《大象》之前。

      這樣,《易經》→《大象》→《小象》的形成過程正好與孔子→曾子→子思授學路向相符。

      《左傳.昭公二年》載:“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將《易象》釋為“上下經之象辭”當屬誤釋──昭公二年即公元前540年,那時曾子(505-432 B.C.)尚未出生,孔子(551-479 B.C.)也才10歲出頭,儒家老祖宗還是小孩, 怎么會有表現儒家思想精義的《象》辭呢?筆者認為此處《易象》是指配上卦象的一種《易經》抄本,否則也不會感嘆周禮盡在其中了。

    3. 《彖》

    與《象》純屬儒家思想相比,《彖》中已有道家思想和陰陽概念,如: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乾》)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坤》)

      “內陽而外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泰》)

      “內陰而外陽,……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否》)

      “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謙》)

      “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恒》)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

      這既是《彖》晚出于《象》的內證(《老子》晚出于孔子思想),也是《彖》、《象》文化背景不同的表現:《彖》必然已受以楚文化為背景的道家的影響,而《象》則是魯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恰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傳《易》于瞿,瞿傳楚人臂子弘,……”,將此與郭沫若主張子弘(子弓)作《易》的論述相參15, 正好說明子弘有作《彖》的可能,結合當時的文化背景和后來荀子將子弓與孔子相提并論考慮,《彖》的作者當為子弘(子弓)。高亨先生在《周易大傳今注.卷首(三)周易大傳通說》中也說:“彖傳多有韻語……其韻字多超越先秦時期北方詩歌如《易經》卦爻辭及《詩經》之潘籬,而與南方詩歌如《楚辭》中之屈宋賦及老莊書中之韻語之界畔相合。……則彖傳可能是 臂子弓所作。”所見相同。

      當然,子弘(子弓)既能作《彖》,則不能排除商瞿作《象》的可能性,然而對此已無據可考。

    4. 《系辭》

      《系辭》是《易傳》諸篇中篇幅最長、義理最廣博之作,其思想已融儒、道和陰陽觀念于一體,如: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陰陽觀念早在公元前780 年“西周三川皆震”時就被提出:“伯陽甫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國語.周語上》);《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四十二章》),首開哲學應用;《系辭》更進行了創造性擴充,但沒有象鄒衍那樣與五行說相結合,故《系辭》的陰陽思想不等于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的思想。同時值得指出的是:《系辭》中不含法家思想,與墨家思想的聯系也很微弱,僅有“尚賢”可通。

      《系辭》行文鏗鏘有力、用語凝煉如詩,與《老子》有異曲同工之似,故陳鼓應先生力主《系辭》屬道家之作是有一定道理的16,但《系辭》中儒、道、陰陽思想共存,又決非純粹道家所能作。

      據蒙傳銘的考據資料:先秦典籍中無引《系辭》的記錄,而漢初典籍《新語》中卻有一條,盡管孤證不足以定論,但仍以推斷《系辭》的創作年代當在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為宜。張岱年先生認為《莊子.天下》中所載惠施的“天與地卑”是《系辭》中“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反命題、《莊子.大宗師》中“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是《系辭》中“易有太極”的反命題,進而從正命題應早于反命題的觀點出發認為《系辭》應作于《莊子》之前,可惜邏輯上的正反命題是相對而言的,為什么就不能認為《系辭》中的命題是《莊子》中正命題的反命題呢?而且,上述觀點在孤立應用時也可能把《禮記. 樂記》中的“天尊地卑,君臣定矣”推斷為形成于《莊子》之前,造成謬誤;宋玉《小言賦》中語句也與《系辭》差異太大,不能說是引述《系辭》,所以,張先生關于“《系辭》作于老子之后、惠子、莊子之前”的論斷似嫌證據不足。

      從《系辭》兼容并包儒、道、陰陽思想來看,作者當系一大思想家。戰國末期的大思想家首推荀子,此人三為稷下學宮祭灑,總結先秦各家學術而自成一家,繼往開來,以致清代學者汪中感嘆:“二千年之學,荀學也。”然而,《系辭》的思想與荀子“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很難契合,《系辭》要“兼三才而兩之”,荀子卻要“明于天人之分”,加上《荀子》中吸收有《系辭》中所沒有的法家思想,故荀子不可能作《系辭》。鄒衍的風格屬“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其語閎大不經,必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于無垠。”(《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也與《系辭》不同。同理,《管子》、《呂氏春秋》等“兼儒墨、合名法”之作也都與《系辭》思想不符。──看來《荀子》、《管子》、《呂氏春秋》等傳世名作的作者都不可能作《系辭》。

      據《史記.儒林列傳》載:“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淄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于楊何之家。”又據《漢書.儒林列傳》載:“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軒臂子弓,子弓授周丑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為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漢興,田何以齊田徒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洛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大中大夫,……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由此看來,身歷戰國、秦、漢三代的田何當是一位關鍵人物,此人生于匯粹天下英才的稷下學宮所在地齊國,應深知當時學術思想,也必有真才實學,方能在漢興之后傳《易》于眾。正如張岱年先生所說:“漢代以后流行的《易大傳》當是田何或田何的先師們所編定的”17,后人以為《漢書》中所述“皆著易傳數篇”已佚,實際上中國授學傳統是弟子珍惜師作,當不致于散失,故田何所作“易傳數篇”極可能就是《系辭》,無論從年代上看還是史料引證看都如此。馮友蘭先生言不能斷定《十翼》是否田何等人所作,李鏡池60年代推斷《系辭》、《文言》是田何到田王孫的口傳易傳18,張岱年先生說今本《系辭》和《彖》,《象》等篇當是田何傳下來的,均未肯定是否田何所作。如果《系辭》作于田何之前,則在先秦諸子著作中應有所反映;由于先秦諸子均未引《系辭》而漢初《新語》卻有。故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考慮,可以推斷《系辭》應是田何所作。

      此外,筆者認為《系辭》中的“子曰”應看作是田何的多位先師之語,不一定全是孔子所說。

    5. 《說卦》

    《說卦》思想與《系辭》極為相近,也是儒、道、陰陽思想并舉: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曰仁曰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這些思想與《系辭》同源──《系辭》已提出了“二儀→四象→八卦”的衍生模式和“兼三才而兩之,故六”的三才六爻配合論,奠定象數爻位說基義,《說卦》進一步用“陰陽、柔剛、仁義”與“天地人”三“道”相配,加強了《系辭》中的象數理論。《說卦》形成時間與《系辭》相隔不會太遠,若前述田何作《系辭》成立,則丁寬作《說卦》的可能性最大。

      同上《漢書.儒林列傳》往下有:“丁寬字子襄,梁人也。初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仇、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現《說卦》內容正好符合“訓故舉大誼”,應該就是《小章句》。從田何因丁寬東歸而說“《易》已東矣”,也證明丁寬必有創見。

    當然,《序卦》也可說是“訓故舉大誼”而已,如此則丁寬可能作《序卦》,《說卦》反而應是田何之作,《系辭》則應歸于田何之師子乘,但這樣很難說明為何《系辭》未在戰國時期留下思想痕跡和影響。故仍以上述推斷為宜。

    6. 《文言》

      《文言》之思想,以屬儒家傳統的“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為核心,同時也涉及“天地變化”、“陰疑于陽必戰”等屬道和陰陽的思想。《左傳.襄公九年》中也有:“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與《文言》幾乎完全一樣。是《文言》抄襲《左傳》還是《左傳》引用《文言》?對此認識不同可導致不同假說:若《左傳》引《文言》,則《文言》早出。由于《文言》主要是儒家思想,孟子又從不提《易》,故可能與《小象》一樣同出于子思之手。合乎邏輯的推測是:子思作乾、坤兩卦《文言》后看見了子弘所作之《彖》,自認為不及,故止筆。

    若《文言》抄《左傳》,則《文言》晚出。由于董仲舒《春秋繁露.基義篇》引“易曰:履霜堅冰,蓋言遜也”與《文言》似,董氏之前經典中除《左傳》外也未見有《文言》者,加上《漢書.藝文志》又著錄有易傳“《楊氏二篇》”,故《文言》作者極可能是公元前136年為《易》博士的楊何19,同時,考慮到《文言》中兼有儒、道、陰陽思想,故《文言》晚出可能性較大。

      注意到漢文帝初年(約175 B.C.)所抄《帛書周易》20之《易傳》部分中只有部分《系辭》和《說卦》,可以推測首次將《象》、《彖》、《系辭》、《說卦》、《文言》與《易經》集編在一起成為《周易》的人也極可能是《易》立于官學后的首任易博士楊何,故史遷才會說:“要言《易》者本于楊何之家”。

    7. 《序卦》

      《序卦》在劉安(179-122 B.C) 門人撰《淮南子》和《九家易》時已有──《淮南子.繆稱訓》中“《易》曰: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蒙傳銘認為是引《序卦》稍異之文;李鼎祚《周易集解》中也收集有《九家易》注《序卦》之文。但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獨未提及《序卦》和《雜卦》,故《序卦》成稿當在劉安─司馬遷時代。《序卦》通篇除“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和“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表現出獨特思想外,余皆卦序闡述,當出自象數派作者,最大可能是田王孫。

    8. 《雜卦》

      《雜卦》是唯一未見先秦諸經、諸子和漢初典籍征引的《易傳》篇章,但揚雄(53 B.C. -18 A.D.)作《太玄》時已有《太玄錯》與之相應,故《雜卦》必作于揚雄之前。從《雜卦》思想內容看,是“錯綜卦象”奠基之作,當屬象數派傳人所為。考慮到京房(77-37 B.C.)象數易學21水平已高于《雜卦》思想水平且《京氏易傳》已存、焦延壽也有《易林》傳世(盡管可疑),故《雜卦》應成于京、焦之前。由于《雜卦》中沒有孟喜提出的“卦氣說”,孟喜的四正卦、十二辟卦似也高于《雜卦》思想水平,故《雜卦》作者也可能是田王孫。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猜測《序卦》、《雜卦》是劉歆偽竄,這在時間上說不過去,連劉歆之父劉向(77 - 6 B.C.)也不可能。

    9. 關于《易傳》思想和作者的結論

      至此,得出《易傳》成書序為《象》、《彖》、《系辭》、《說卦》、《文言》、《序卦》、《雜卦》且曾子作《大象》、子思作《小象》、子弘作《彖》、田何作《系辭》、丁寬作《說卦》、楊何作《文言》、田王孫作《序卦》和 《雜卦》的傾向性分析結論。《易傳》總體看來兼有儒、道、陰陽思想,成書時間從戰國初起直至漢初。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易經》和《易傳》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易經》是西周卜筮記錄而成的占測事典,《易傳》則是以《經》為基礎的義理論著匯編。《易經》卦爻辭是周代各種社會活動的記錄,應有單一確定的原義;卦象則因人為取義不同而釋義千差萬別,是意義伸縮性最大的符號。《易傳》中,《大象》具有連接《易經》卦象和《易傳》義理的功能,與《小象》一道體現著儒家思想和魯文化;《彖》是儒、道首次融合的結晶,象征著楚文化與魯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滲透; 《系辭》和《說卦》都是儒、道和陰陽思想綜合創造的成果,特別是《系辭》體現了《易傳》哲學的思維水平和主要思想(《易傳》哲學的提法欠精確,由于《易傳》各篇思想和作者各異,筆者認為宜稱《系辭》哲學、《彖》哲學、《大象》精神等更妥切);《文言》、《序卦》和《雜卦》則是從不同側面對《易傳》和《易經》的補充。

     《周易》思想具有復合性,純粹說是卜筮之書或哲學專著都是不全面的,這部發端于殷周、總成于西漢、歷多代士人學子編定并不斷添注的奇書,思想之龐雜不足為怪,具有周秦時代知識全書性質。正因為《周易》兼容并包,所以它才既是儒家的“六經之首”,又是道家的“三玄之一”,進而有“易道廣大”之說。

     

    ①見馮友蘭:“《易傳》的哲學思想”,原載于《哲學研究》1960年7、8期; 見于黃 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以下簡稱《論文集(三)》), 70-86頁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②見馮友蘭:“《易經》的哲學思想”,原載于《文匯報》1961.3.7.; 見于《論文集 (三)》,87-92 頁

    ③見張岱年:“論易大傳的著作年代與哲學思想”,原載于《中國哲學(第一輯)》 ,北京三聯,1981;見于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以下簡稱《論文集(一)》,411-432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④見余敦康: “從《易經》到《易傳》”,原載于《中國哲學》(第七輯),北京三聯 ,1982; 見于 《論文集(三)》,107-133頁

    ⑤見蒙傳銘 :“周易成書年代考”,原載于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975年3 卷1期;《論文集(一)》,366-407頁

    ⑥見王開府:“周易經傳著作問題初探”,原載于臺灣《易經研究論集》,黎明文 化事業公司,1981; 見于《論文集(一)》,455-466頁

    ⑦見余永梁:“易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原載于《歷史語文研究所集刊》, 1928 年1卷1期; 見于 《論文集(一)》,157-178頁

    ⑧參見張亞初、劉雨:“從商周八卦數字符號談筮法的幾個問題”,原載于《考古》1981年2期; 見于《論文集(一)》,573-593頁

    ⑨參見張政浪:“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原載于《考古學報》1980年4期;見于《論文集(一)》,549-572頁

    ⑩參見屈萬里: “易卦源于龜卜考”,原載于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集刊(27)》,1957; 見于《論文集(一)》,43-63頁

    11 參見顧頡剛:“《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原載于《燕京學報》1929年6期, 修改后收入《古史辨》第三冊, 見于《十家論易》,92-129頁, 岳麓書社, 1993

    12 參見陸侃如:“論卦爻辭的年代”,原載于《清華周刊》1932年37卷9期; 見于《論文集(一)》,249-254頁

    13 參見劉大鈞:“易大傳著作年代再考”,原載于《東岳論叢》1981年6期; 見于《論文集(一)》,474-479頁

    14 參見嚴靈峰: “易經小象成立的時代及其內容”,原載于臺灣《哲學年刊》第四輯(1967.6.),見于《論文集(一)》,348-365頁

    15 參見郭沫若:“周易之制作時代”,原載于《青銅時代》,文治出版社,1945; 見于《論文集(一)》,272-293頁

    16 參見陳鼓應: “《易傳.系辭》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兼論《易傳》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統之作”,見于劉大鈞主編《大易集成》,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136-146頁

    17 同③

    18 參見李鏡池: 《周易探源》,中華書局,1978, 292-324頁, 325-369頁19 參見“易學年表”,見于呂紹綱主編《周易辭典》附錄一,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2

    20 參見于豪亮: “帛書周易”,原載于《文物》1984年3期; 見于《論文集(一)》,613-628頁

    21 參見朱伯昆:《易學哲學史(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20-145頁

    * 凡未出注的思想人物, 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相應詞條。

    copyright 1995 原載《周易研究》 No.1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人大战亚洲人精品一区|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av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日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口爆吞精一区二区| 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亚洲视频免费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本一道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文中字幕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播放| 无码日韩人妻av一区免费|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下载|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观看| 97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伦理电影在线福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