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管理的發展起源
杜映梅/ 文
職業生涯管理學說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傳入我國。雖然僅發展了40多年,但已有了豐富的成果。
Edgar H.Schein 是美國最著名的職業生涯管理研究專家,他在1978年出版的《職業的有效管理》中首次提出職業錨的概念,并從職業發展觀出發,勾勒出了個人與組織相互作用的基本圖式。Schein(1978)指出,職業錨能清晰地反映進入成年期的人的潛在需要、動機、價值觀和被發現的才干。C.Brouklyn Derr(1986)將職業生涯分為進取型、安全型、自由型、攀登型和平衡型五大類,并對這些類型的特點和管理進行了分析。托馬斯·G格特里奇、贊迪·B.萊博維茨和簡·E.肖爾(1994)以1000家大公司的職業生涯開發實踐為基礎。以12家具有代表性的組織作為研究核心,歸納和總結了一些有益的觀點:一、人的開發與戰略性商業需求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二、職業生涯開發越來越多地采用系統的方式;三、職業生涯開發的重點已從個人發展轉向公司;四、職業生涯開發的概念已得到擴展;五、需要把職業生涯開發放在全球的大環境中看待。Frank Bourmois(1991)指出職業生涯是干部管理中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承認干部價值自我實現的重要性。但他仍將干部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的目的看成僅是為企業管理服務,因而是從企業對管理人員需求的角度考慮,而非從員工職業發展需求的角度認識。Alain Bernard(1992)研究對年輕管理人員的職業生涯開發管理,涉及到了許多研究方法。但是,他沒有從人的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問題。J.F.Laborey(1993)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是20世紀60階級斗爭的產物,如同一張不用奮斗就可實現的職務晉升計劃表,經不起經濟動蕩的考驗。Jean-Marie Peretti(1994)分析了法國自60年代以以來的職業生涯開發與管理的變化趨勢。張添洲(1994)對職業生涯規劃和管理問題進行了研究,被認為是中國學者在這方面的開創之作。Jean-Marie Peretti(1990,1995)指出,企業中的職業生涯首先表現為一系列的工作職位,而職業生涯管理則是指在企業結構中一個員工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職位連續。John B. Miner和Donald P.Crane(1995)將職業生涯開發作為影響績效的因素之一,以企業利益為出發點來看職業生涯管理,對其發展持保守、消極的態度。Arthur Sherman(1996)將職業生涯開發作為一個戰略過程,認為可以最大限度的開發個人的潛能,并將其作為強化組織成功的一條途徑。
正是聚集了以上的研究成果,才換來歷史前行。在眾多學者的研究基礎上,才出現了今日系統的職業生涯管理。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杜映梅的文章、最新書籍等請關注以下內容
訂閱文章:微信搜索公眾號“May人力資源工作室”;
更多閱讀:關注作者的網易博客 https://blog.163.com/may_hrstudio/
討論交流:添加作者新浪微博“May人力資源管理”https://weibo.com/May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