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簡稱SCOR模型)是由國際供應鏈協會 (Supply-Chain Council) 開發支持,適合于不同工業領域的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1996年春,兩個位于美國波士頓的咨詢公司——Pittiglio RabinTodd & McGrath (PRTM) 和 AMR Research (AMR) 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實施有效的供應鏈,實現從基于職能管理到基于流程管理的轉變,牽頭成立了供應鏈協會 (SCC) ,并于當年底發布了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SCOR)。
SCOR是第一個標準的供應鏈流程參考模型,是供應鏈的診斷工具,它涵蓋了所有行業。SCOR使企業間能夠準確地交流供應鏈問題,客觀地評測其性能,確定性能改進的目標,并影響今后供應鏈管理軟件的開發。流程參考模型通常包括一整套流程定義、測量指標和比較基準,以幫助企業開發流程改進的策略。SCOR不是第一個流程參考模型,但卻是第一個標準的供應鏈參考模型。SCOR模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供應鏈管理流程的一般定義、對應于流程性能的指標基準,供應鏈“最佳實施” (best practices) 的描述以及選擇供應鏈軟件產品的信息。
SCOR(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把業務流程重組、標桿比較和流程評測等著名的概念集成到一個跨功能的框架之中。SCOR是一個為供應鏈伙伴之間有效溝通而設計的流程參考模型,是一個幫助管理者聚焦管理問題的標準語言。作為行業標準,SCOR幫助管理者關注企業內部供應鏈。 SCOR用于描述、量度、評價供應鏈配置:規范的SCOR流程定義實際上允許任何供應鏈配置;量度;規范的SCOR尺度能使供應鏈績效本衡量和標桿比較;供應鏈配置可以被評估以支持連續的改進和戰略計劃編制。
SCOR包括:
所有與客戶之間的相互往來,從定單輸入到貨款支付
所有產品(物料實體和服務)的傳送,從你的供應商的供應商到你的客戶的客戶,包括設備、原材料、配件、大批產品、軟件等。
所有與市場之間的相互影響,從對累計總需求的理解到每項定單的完成。
SCOR不試圖描述以下每一個商業流程或活動:
銷售和市場(需求的產生)
技術研究開發
產品開發
一些關于貨物運送后技術支持的元素
SCOR呈現但并不清楚定義:
培訓
質量
信息技術管理
行政(非供應鏈管理)
SCOR模型按流程定義可分為三個層次,每一層都可用于分析企業供應鏈的運作。在第三層以下還可以有第四、五、六等更詳細的屬于各企業所特有的流程描述層次,這些層次中的流程定義不包括在SCOR模型中。 SCOR模型的第一層描述了五個基本流程:計劃(Plan)、采購(Source)、生產(Make)、發運(Deliver)和退貨 (Return)。它定義了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的范圍和內容,并確定了企業競爭性能目標的基礎。企業通過對第一層SCOR模型的分析,可根據下列供應鏈運作性能指標作出基本的戰略決策:
SCOR模型建立在5個不同的管理流程之上
需求/供應計劃
評估企業整體生產能力、總體需求計劃以及針對產品分銷渠道進行庫存計劃、分銷計劃、生產計劃、物料及生產能力的計劃。
制造或采購決策的制定、供應鏈結構設計、長期生產能力與資源規劃、企業計劃、產品生命周期的決定、生產正常運營的過度期管理、產品衰退期的管理與產品線的管理等。
尋找供應商/物料收取
獲得、接收、檢驗、拒收與發送物料
供應商評估、采購運輸管理、采購品質管理、采購合約管理、進貨運費條件管理、采購零部件的規格管理
原材料倉庫管理
原材料運送和安裝管理
運輸管理、付款條件管理以及安裝進度管理
采購支持業務
采購業務規則管理、原材料存貨管理
生產運作
申請及領取物料、產品制造和測試、包裝出貨等。
工程變更、生產狀況掌握、產品質量管理、現場生產進度制定、短期生產能力計劃與現場設備管理
在制品運輸
生產支持業務
制造業務規格管理、在制品庫存管理
訂單管理
訂單輸入、報價、客戶資料維護、訂單分配、產品價格資料維護、應收帳款管理、受信、收款與開立發票等
產品庫存管理
存儲、揀貨、按包裝明細將產品裝入箱、制作客戶特殊要求的包裝與標簽、整理確認定單、運送貨物
產品運輸安裝管理
運輸方式安排、出貨運費調教管理、貨品安裝進度安排、進行安裝與產品試運行
配送支持業務
配送渠道的決策制定、配送存貨管理、配送品質的掌握和產品的進出口業務
原料退回
退還原料給供應商:包括與商業伙伴的溝通、同時準備好文件資料以及物料實體的返還及運送。
產品退回
接受并處理從客戶出返回的產品:包括商業伙伴的溝通、同時準備好文件資料以及物料實體的返還及接受和處理。
反映供應鏈性能特征,高層績效測量可能涵蓋了多個不同層次的SCOR流程。衡量供應鏈的表現與理解其運作都是一樣必要的。
衡量工作必須結合企業的目標。
衡量工作要有可重復性。
衡量工作必須能對更有效地管理供應鏈提出見解。
衡量一定要適于所評測的流程活動。
在第二層配置層中,由26種核心流程類型組成。企業可選用該層中定義的標準流程單元構建他們的供應鏈。每一種產品或產品型號都可以有它自己的供應鏈。
每一個SCOR流程都分三種流程元素進行詳細描述:
計劃元素
調整預期的資源以滿足預期需求量。計劃流程要達到總需求平衡以及覆蓋整個的規劃周期。定期編制計劃流程能有利于供應鏈的反應時間。計劃流程同時綜合模型中的部分及企業。
執行元素
由于計劃或實際的需求引起產品形式變化,需要執行的流程包括:進度和先后順序的排定、原材料及服務的轉變及產品搬運。
支持元素
計劃和執行過程所依賴的信息和內外聯系的準備、維護和管理。
SCOR模型中所有流程元素都有流程元素的綜合定義;循環周期、成本、服務/質量和資金的性能屬性;與這些性能屬性相關的評測尺度,以及軟件特性要求。值得注意的是,SCOR不是軟件指南,而是業務流程指南,但它也可作為供應鏈管理軟件開發商的參考。在許多情況下,改變管理流程即可使企業獲得最佳業績而不需要開發軟件。
SCOR模型是一個嶄新的基于流程管理的工具,國外許多公司已經開始重視、研究和應用SCOR。大多數公司都是從SCOR模型的第二層開始構建他們的供應鏈,此時常常會暴露出現有流程的低效或無效,因此需要花時間對現有的供應鏈進行重組。典型的做法是減少供應商、工廠和配送中心的數量,有時公司也可以取消供應鏈中的一些環節。一旦供應鏈重組工作完成,就可以開始進行性能指標的評測和爭取最佳業績的工作。
企業在運營中自始至終必須努力提高其供應鏈管理的效率。在提高其自身運作效率的同時,企業可以開始同供應商和客戶一道發展被稱為“擴展企業”(Extended enterprise)的一種供應鏈成員間的戰略伙伴關系。
SCOR是第一個標準的供應鏈流程參考模型,是供應鏈的診斷工具,涵蓋所有行業。SCOR使企業間能夠準確地交流供應鏈問題,客觀地評測其性能,確定性能改進的目標,并影響今后供應鏈管理軟件的開發。國外許多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已經開始依照其在國外應用SCOR的經驗在中國應用SCOR。在中國,SCOR也開始越來越受到本土大型企業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