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確定退休人群時,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方面是外部約束,根據法律法規,將達到退休標準的員工列入退休名單。另一方面是內部驅動,根據企業刪減人員的需要,將不需要繼續留用又接近退休標準的員工列入提前退休名單。
退休標準主要是指年齡,各國的退休年齡不同,各行業的退休年齡也有區別。全球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退休年齡已成為各國敏感的話題。一般歐盟的退休年齡是65歲,美國經過20年的研究后在2004年將退休年齡從65歲調整到67歲。我國的退休年齡是指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規定的退休年齡,為了貫徹落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1999年3月9日發布了《關于制止和糾正違反國家規定辦理企業職工提前退休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1999〕8號)。該通知明確指出: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因病或非因工致殘,由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
全球呈現老齡化趨勢,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社會對延長退休年齡的呼吁越來越高。建國初期,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是37歲,現在已增長到72歲,從生理原因上講,延長退休年齡是不爭的事實。根據國際社會通例,占總人口7%以上的人口在65歲以上的社會被認為是老齡社會或老年型人口國家。而我國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0.88億,已達到了總人口的7%。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政策法規司司長于學軍及其同事預測,從2028年到2038年十年間65歲以上的老年人將從2億增加到3億,進入人口老齡化的高峰期。從未來人口結構上看,延長退休年齡可以減輕社會負擔。
事實上,中國已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投資司司長李克平說:“中國的老齡化在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提前到來了”。由于我國制度上的某些缺陷,存在養老金支付隱患。我國從1993年開始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養老金籌集方式,為參加養老保險的員工建立個人賬戶,員工工資中繳付的社會保障款和企業繳付的社會保障款一同進入這個個人賬戶。但是計劃經濟時期的老職工沒有相應的資金積累,很多老職工的個人賬戶資金很少,政府不得不挪用在職職工個人賬戶的資金來支付。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在2004年4月完成的《銀發中國——中國養老政策的人口和經濟分析》指出,國家正用當前工人的稅錢養活當前的退休人員,這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空賬運行”方式。事實上,這已成為我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但是延長退休年齡是個敏感問題,現在只是呼吁,還沒有定論。因此,企業應按照現行法規確定退休人員,預測將有哪些人在未來離開當前崗位。同時,企業也要有所準備,如果法定退休年齡一旦延長,企業又將如何安排這批人。
除法律法規約束外,當組織人員相對過剩時,也會決定讓一批人提前退休。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企業規模變小,另一種是企業經營范圍轉變。當企業規模變小時,原先的人員顯得過多,不但不能合理安排工作,還會因人多產生負效應,此時可考慮讓一批接近退休標準的人提前退休。如果是企業經營戰略轉變,自然會“多”一批人又“缺”一批人,首先考慮培訓原先的員工讓他們適應新崗位。但是有些人年齡偏大,讓他們掌握新的技能顯得困難,即使學會新技能,也難以適應新工作。此時,便考慮讓這批人提前退休。
在確定退休人群時,可能還會遇到一種情況,就是過了退休年齡但仍能或仍愿繼續工作的員工。一些超過退休年齡的員工很可能是一筆財富,他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在各自的領域已有所成就。他們為組織帶來的效益往往超過一般員工,甚至他們的貢獻至關重要。對于這些特殊的達退休年齡的人,可以給予特殊政策,通過其它方式讓他們繼續為企業做貢獻。當然,留用的前提是不能違反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