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療足浴已是非常流行服務產業,相較之下,泡浴在公共服務業中仍處于較為低端的位置,主要是由于公共浴室等泡浴的主要途徑,與當前人們對于衛生的重視程度產生了一定的認知性矛盾。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質量的日趨要求,養生保健這類產品開始逐漸家庭化,且有跡象表明,這種趨勢較為迅猛,泡浴在家庭生活中正逐漸普及開來。
隨著物質生活的豐富,生活條件逐漸改善,泡浴、藥浴正面對的是一個廣闊的藍海市場,但是受到產業環境的影響,藥浴產業的發展也以摒棄功利的心態,尋找健康長久的商業模式。
或許,一款名為九滕的藥浴產品,從治療失眠的角度切入市場,會給藥浴市場帶來一場變革。
養生要回歸常態
藥浴,藥物泡澡,也是養生產業的范疇,但令人較為尷尬的是,養生這個主題由于當前的過分泛濫,已經逐步產生出了一種讓人難以言說的不信任感。
現代人對身體健康越來越關注,養生保健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在養生概念提出的初期,養生概念逐步深入人心,許多“養生”產品經過包裝、營銷,配合許多“養生大師”和他們的“養生理論”很容易得到大家的信任。
養生產業漸漸變得有些玄妙,花樣變得多了起來。不必提當年“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的綠豆療法,也不必提人體通電的道醫療法,單是修腳師傅也搖身變為養生師,就足以讓人對養生變得狐疑起來。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常會出現一些“養生大師”或“養生靈藥”。
在地溝油、三聚氰胺、塑化劑造就的環境里,安全感變為稀缺資源,或病急亂求醫,或杞人憂天。”而且,國家對對“食療”、“養生”這類與醫療擦邊的行為,尚無明確管理規定。這給養生產業提供了“敢于忽悠”的土壤,于是人們似乎又回到了巫醫不分家的時代,醫不了的命就交給鬼神來生殺予奪。于是,投市場之所好,養生大旗下開始魚龍混雜。
于是,“吃排毒餐可藥到病除”,“包治任何未經其他任何治療的癌癥病人”,種種論調怪行中,神醫與大師遍地行走,養生與醫療混為一體,理性與常識煙消云散。
這些忽悠有個共同的要害:反常識。足浴捏腳讓人身心放松,但是一劑藥方和入水中,便能防治百病,這是反常識;體內能量的攝入少于消耗,這是減肥的本質,但是短期內快速的體重暴跌,就是反常態、反常識。吃芒硝、養生寶能包治百病,更是反常識。
反常識到處輸出,最基本的常識卻常被人遺忘。但天地有道,萬物有常。經過時間的檢驗之后,人們終究會明白,信口忽悠是大師們的不二法門,包治百病是他們的金字招牌。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態,科學養生是人之本能。
產品要回歸實效
當前,醫療行業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而養生更沒有一個共同的標準來評判其效用與否。過勞死、富貴病、亞健康……安全感缺失的情況下,人群變得慌亂。人們對于養生有所需求的同時,由于不信任感的增強,既愛又恨的心理使得“養生”二字在整個市場中顯得十分刺眼。這種矛盾的“市場需求心理”也是整個養生行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上述類比,屬于養生范疇的藥浴產業,回歸常識常態正是大勢所趨,是市場需求更是自我產業良知的回歸。
中藥養生有其道理所在,但不能牽強附會夸大其功效。有款保健飲料的品牌訴求是:既能醒酒又能提高免疫力,也能消除肺腎兩虛、精氣不足。不可否認,單一產品中含有多樣化的成分,而每種成分又有不同的功效,但一款大雜燴的未必能夠對人體多種機能都帶來明顯的促進。這種宣傳概念性大于實質性。靈芝補氣安神,天麻祛風止痛,首烏消除心悸失眠……各有各的功能主治,把功效放大或是張冠李戴,便是非常態。
藥浴產品當中不否認有企業對于其產品言過其實,產品能夠御膚美乳、養肝護腎、纖體瘦身、三高調理……或是集種種功效于一體,或是近百種的產品品類。恨不得告訴消費者藥浴產品能夠滿足所有的養護需求——這無異于包治百病的江湖大力丸。
產品要回歸本身的、常態的功效,而品牌功效的訴求則要聚焦,致力于一個或幾個功效,實在無必要著力于天花亂墜、面面俱到的描述,比如皮膚護理、消除失眠。
價格要回歸價值
回歸到“有一說一”的品牌嘗試是最基本要求,強化產品功效是基本做法,但更要回歸到價值與價格相契合,這是更深層次的提高。
“養生大師”們開的方子往往是綠豆、蘿卜這些東西,吃再多也不至于出人命。醫院沒有營養科,人群科學的養生知識相對有限。這些都讓所謂的“養生專家”有了可乘之機。而在藥浴業內,也有不少此類“養生專家”。
缺乏標準與透明度,對中藥或養生企業而言看似是優點,但是對行業在消費者中的信任取得而言,卻是弱點所在。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對產品的配方與功效難有準確的認知,于是短視的企業就有了種種創新之舉: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無中生有……比如,有的乳液減肥產品為了突出其效果,將產品中加入辣椒水,抹到皮膚之上便會有火辣辣的灼熱感,廠家則美其名曰:這是脂肪在燃燒。而藥浴產品當中也有這種情況,灌木磨成細粉,配以香料色素,變成一劑泡浴良方。
還有市面上的牛奶浴、紅酒浴,都是些化學原料加工的粉末,添加了點香精,聞起來有牛奶味兒。商家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夸大宣傳,無非是為了多賺錢,而有的消費者本來是想保健一下,但卻被商家忽悠了,他們泡的只是牛奶、咖啡、紅酒的顏色,這澡不僅不會保健,可能還會有害健康,為了賺錢商家會不斷的想出各種各樣的歪主意,讓消費者在染缸里找健康。
對于這類產品,雖然不能夠定義為假冒產品,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偽劣產品!即使這種產品的原料無毒,但從某種角度來說確實是存在有害的風險的!而這些殘次或是無用的產品,卻有著不菲的價格——這是價值與價格的背離,這是市場經濟的常識。市場的基本邏輯是:如果一個人想得到幸福,他必須首先使別人幸福。藥浴企業要獲得利潤,就必須提供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或服務,為消費者創造價值。
苛求之下,藥浴產業該如何推廣?并不是要拋棄推廣、拋棄宣傳,而是利用真材實料贏得消費者的信任,通過本質上面的產業優化來開拓市場,這種市場的開拓方式才是有效的,才是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