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舌尖上的中國》誕生之前,中國看紀錄片的人并不多,但正是在一個向來強調“民以食為天”的國度里,“吃”被賦予了太多精神層面的內涵,因此它一下戳中了中國觀眾的high點,并一炮而紅。從《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開播的那一晚開始,觀眾的身份就再也不僅僅是觀眾,而是變成了消費者,在接近午夜的網絡上尋找各種片中提及的食材。
毫無疑問,這對于每個電商平臺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有了第一季的鋪墊,《舌尖2》在播出前就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中糧我買網也不例外,早在今年春節后就開始了迎接《舌尖2》的籌備工作。
我買網營銷總監尚炎告訴《天下網商》記者,從2月份起,團隊就開始搜集各種資料,看預告片,看媒體對陳曉卿的采訪,提前對可能出現的食材搭建供應鏈。
無疑,相比其他食品垂直類網站,背后強大的供應鏈是我買網的巨大優勢,作為世界500強企業中糧集團旗下的食品類B2C電子商務網站,央企基因賦予了它豐富的資源,但同時也對其經營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作為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在中糧旗下各個業務單元里唯一兼任董事長的業務模塊,我買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戰略地位在于充當了中糧集團全產業鏈計劃中一條重要的銷售渠道,且這條渠道不同于以往傳統的銷售渠道。
從一個食品行業投資者的角色來說,中糧雖然擁有眾多品牌,但是在傳統商超渠道進行銷售時,產品分散在不同區域的各個貨架,難以形成完整的品牌輸出。雖然中糧旗下的福臨門、長城、蒙牛等品牌在各自的領域中都稱得上是行業翹楚,但是普通消費者對這些品牌并沒有完整的認知。
而我買網通過垂直B2C的模式,可以對消費者形成非常直觀的品牌輸出,把單個品牌和中糧整體形象很好地結合起來,加強消費者對于中糧旗下品牌的認知,并進一步對中糧整個后端供應鏈形成信任。
我們不妨以此次《舌尖2》)為切入點,來考量我買網面對這樣一個熱點事件時,是怎樣發揮自身供應鏈的優勢,并在激烈的食品垂直類目市場競爭中生存的。
供應鏈助力熱點營銷
4月18日晚9點,《舌尖2》第一集“腳步”開播,我買網的“舌尖小組”,包括策劃、設計、采購、市場等人員齊聚會議室集體看片,并同步準備當集的購買頁面。現有的食材當晚就上線,而提前待命的采購專家們也立即出動,10余支采購隊奔赴各地,以最快的時間讓天然蜂巢蜜和貴州跳跳魚等產品上架。
觀眾沒有辜負我買網的連夜奮戰,第一集播出后,網站短時間內的流量暴增了400%,剛上線的天然蜂蜜、麻辣香腸等貨品也被一搶而空。而此時,由中糧集團背書的供應鏈優勢也得到了充分體現,采購部門連夜安排補貨,以保證消費者能及時買到相應的產品。截止到記者采訪時,我買網的巢蜜累計銷售了近3萬份,梭子蟹賣出了5. 6萬只。
目前,《舌尖2》還沒有播完,便已經有幾十萬新用戶瀏覽了我買網的舌尖專題頁面,并保持著每天20萬的點擊量。這些成績背后凸顯的是一家購物網站的供應鏈實力,一方面是我買網之前的供應鏈基礎,譬如在第二集“心傳”中首先出現的古法菜籽油,中糧旗下的福臨門正好就有現成的產品,市場價85元,而我買網憑借渠道優勢可以賣到65元,一下子賣出了近萬桶菜籽油;另一方面則得益于我買網自有的冷鏈物流運輸體系,“舌尖”系列中大量的食材是新鮮制品,需要冷鏈配送,譬如貴州跳跳魚,如果沒有冷鏈支持,就算能夠找到貨源也無法送達消費者。
不過也不是什么食材都能在我買網買到,比如第二集里的陜西掛面,產品的故事性非常強,消費者也是望穿秋水等著產品上架,但是由于掛面是加工食品,暫時還沒有通過QS許可,我買網只能忍痛不賣。
“舌尖”系列很好地把紀錄片這種藝術形式推向了大眾,而與電子商務的結合又讓紀錄片有了商業化的可能,無論是天貓與央視的合作,還是我買網與各視頻網站的合作,都是在共同為《舌尖2》造勢,形成一股合力,讓“舌尖上的中國”這一品牌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食物鏈的擴張
《舌尖2》這樣的營銷窗口可謂是可遇而不可求,除了追逐熱點、趁熱打鐵之外,食品網站最重要的核心依然是供應鏈。
中糧的全產業鏈計劃,本身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龐大的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在生產端實現農業產業化,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供應鏈系統,通過各個渠道,把品牌化的高附加值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即“從田間到餐桌”,將農產品通過全產業鏈變成最終消費品的過程。我買網最早的定位是中糧旗下品牌的網絡銷售渠道,不過隨著電子商務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中糧集團原有的供應鏈已經無法滿足大眾市場的需求了。
目前的食品B2C,尤其是生鮮類網站,經常采取的一種營銷方式是爆款營銷,單品的規模非常大,短期內的銷量也會達到一個峰值。“這就好比春運,對前端、供應鏈、物流等各個環節的要求都很高,在壓力下可能難以保證每個消費者的體驗都是代表品牌品質的。”尚炎認為。
生鮮食品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實現標準化生產,而國內大量的農業生產依然處于靠天吃飯的階段。如果說電子商務可以縮短整個農產品市場的鏈條,讓農戶通過網站直接對接到消費者,那么最大的問題則是如何保證產品的品質和供應。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買網具備非常堅實的基礎,中糧的全產業鏈計劃為其構筑了堅實的系統。寧高寧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表示,在產業鏈擴張到一定程度時,要沿著產業鏈繼續生長,直到突破業務的關鍵點。
因此,單純拓品類并不是我買網的目標,他們更傾向于把每一條產業鏈做精做深,挖掘每條產業鏈上的附加值。
全球買手制讓美食無國界
現在我買網給自己的定位是“中國美食的引導者,世界美食的發現者”。依托中糧集團多年的進出口貿易經驗和海外合作伙伴,我買網與大量供應商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合作關系,所以除了國內采購外,我買網還形成了獨特的全球買手制運作模式。我買網有一支由十幾個人組成的買手團隊,人手一份全球產地地圖,常年在世界各地尋找優質產品。
在食品這樣的快消品領域,電子商務的價值就在于信息的對稱性,而食品除了生鮮等少數類目,大部分都是標品,供應鏈的成本可以直接體現在零售價上,消費者的比較成本非常低,價格的驅動作用也非常明顯。所以幾乎可以這樣認為:食品百貨類的購物網站反映在后端基本上就是供應鏈的比拼。
進口食品是現在各大食品B2C網站的必爭之地,前段時間的“進口牛奶大戰”就是一次對各家供應鏈的突擊大考。
在通常情況下,進口食品一般都會由國內經銷商代理,接著零售商根據自己以往的銷售情況分批次購買,在進行大促時,往往無法預估活動期間的銷量,所以賣斷貨是很常見的現象。但是我買網采取的是向供應商直購的形式,一方面縮短了供應鏈,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夠保證貨品的供給。
“我們有穩定合作的供應商,這意味著我們有源源不斷的貨源。”現在我買網主要經營的三個牛奶品牌分別是好沃德、愛氏晨曦、上質,“好沃德這個品牌在德國是非常大眾的牛奶品牌,當地超市就可以直接買到;愛氏晨曦是荷蘭的牛奶品牌;上質則是德國的奶源,在當地灌裝后貼上中糧的商標進入國內進行銷售。”
目前,進口產品和國內產品在價格上越來越接近,進口牛奶甚至賣得比國產牛奶更加便宜,在這種情況下,進口產品在國內市場上非常具有競爭力。“一方面,我們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導消費者的需求。”中國消費者可能是被各種負面新聞嚇怕了,所以對進口牛奶的接受度非常高。
尚炎還向《天下網商》記者分享了國外食品商對產品的態度——既充滿愛意又嚴謹。在和美國最大的蔓越莓品牌Ocean Spray合作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小故事。比如,“采購人員到當地農場,遠遠地就看到山丘上升著一面中國國旗,對方告訴我們這是為了感謝我買網將Ocean Spray的產品引進中國。當時感覺特別自豪。”又如,在談判過程中,農場主一定要讓工作人員親身體驗一下如何收獲蔓越莓。蔓越莓的采收過程非常奇特,一般采用“水收”的方式,果農會將蔓越莓田注滿水,然后開著水車巡回打水,等果實脫落后就會浮在水面上,形成非常壯觀的“蔓越莓湖面”,然后就可以用欄木聚攏收集了。
這樣的故事很有意思,很多人吃過這種果實,但是不知道它的成長過程,也不知道它收獲時的美景,這些其實都能夠成為營銷的亮點。事實上,《舌尖》系列也關注食物背后的文化,每一種食材背后也都有各自的故事。
在記者采訪結束后的第二天,號稱“食品電商第一倉”的中糧我買網華北常溫新倉正式開倉,使用面積3萬平方米,日處理訂單能力達5萬單。尚炎表示,新倉的投入使用,能夠有效地釋放中糧集團全球采購鏈的優勢,我買網下半年將大力推進海外直采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