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池笑旖
農村是不是電子商務最后一塊處女地?
答案不言而喻。
可是誰都知道,發達的物流和信息通道,使得城市居民購物的最后一公里難題得以解決,而農村的信息與物流通道尚是一片空白,這個問題靠誰來解決?政府還是農戶?
正是這個天塹橫亙其間,很多人只能望著農村廣袤的市場腹地,望“洋”興嘆。但在浙江西南農村,有一群人正在悄悄地布局,力圖改變這個現實,為農村電子商務破局。
偏僻山村服務站的故事
葉塢村隸屬于遂昌縣三仁畬族鄉坑口行政村,地處三仁畬族鄉的西部,距遂昌縣城約11公里,村口處設有一個新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門口掛著醒目的“趕街”牌子。
服務站里,工作人員陳紅正在幫一個村民在網上購買鞋子。她在電腦里打開51ganjie.com,將購買需求輸入,頁面轉到淘寶網的鞋類產品搜索列表。而另一邊,這張搜索列表被投影在墻上的大屏幕上,買鞋的村民邊看圖片邊和陳紅討論購買哪一款。沒過多久,他們決定還是選擇之前幾個老鄉買過的鞋子。“我看他們穿著挺好,”村民說。
遂昌縣網店協會副會長潘君躍告訴《天下網商》記者,村民們正在適應“網購”。從陳紅提供的村民代購清單來看,需求從農耕產品、家電、服裝到日用品等一應俱全,單價則從十幾元至百元不等。
離陳紅的電腦桌不遠,一桌麻將戰事正酣,邊上三三兩兩站著幾個村民,不時從他們嘴里蹦出“淘金幣”、“秒殺”、“包郵”等詞語。這個服務站被潘君躍戲稱為“村里的肯德基位置”,正是葉塢村最熱鬧的據點。
與葉塢村相隔不遠的大覺新村,村口的小賣部就是該村的趕街網點,負責人朱明華翻開他的2013年10月、11月淘寶購買記錄,里面為村民代購的產品主要是價格數十元的女秋裝、女冬裝和女外套。“還沒有仔細算過,11月大概幫村民在網上買了一萬元的東西。我們是不是買得最多的?”朱明華問潘君躍。
在得知王村口鎮的網上代買金額最高時,朱明華一副了然的神情,“他們那里最偏僻,買東西最不方便”。
越是不便利越需要電子商務,對于趕街模式而言,這就是核心。
趕街模式是如何煉成的
為了實現把電子商務的觸角延伸到每個自然村的想法,遂昌縣網店協會會長潘東明考慮了很久。在一步步將遂昌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淘寶縣”的同時,他想到的是如何實現效益最大化。“讓農產品進城,讓工業品下鄉,實現互利互惠,”潘東明說。
2013年5月,趕街(新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項目啟動,由建設運營中心、網站服務平臺、倉儲物流中心、青年創業中心等六大體系組成趕街區域服務中心,推出電子商務、本地生活、農村創業三大業務板塊的20多項具體業務。所有的業務都圍繞兩個點:農村收入來源與主要支出項目、農民日常生活中最不便利的事項。
“從村里坐車到鎮上買東西或繳費,來回既花時間又花路費,還誤工。”潘東明說。
趕街項目通過肯德基式的選址方式,選擇村里最熱鬧的地段設立服務點,譬如村里的小賣部。每個網點配備電腦、大屏幕、廣告牌等,一個網點大約投入一萬元。一般小賣部老板就是網點的工作人員,他們由遂昌縣網店協會統一進行培訓。
當趕街進入村莊,按潘東明的說法,是“將電子商務這棵樹種了下去”,然后,這棵樹會慢慢生根發芽,長出果實。
在趕街的網點,村民們可以請工作人員網上代購農耕產品、家電、服裝、日用品,實現“網貨下鄉”;也可以網上代賣農特產品、民俗工藝品,實現“網貨進城”;還能進行各類繳費,譬如手機繳費、固話繳費、寬帶繳費、有線電視繳費、水電煤繳費等;甚至還可以代收發快遞包裹,預約就診,預訂汽車、火車、飛機票等。
以解決日常需求為出發點,讓村民們慢慢“觸電”,從不懂電子商務到開始運用網絡語言,甚至學會拼單省運費等網購手法,在潘君躍看來,村民們對此“接受得非常快”。趕街從2013年7月份開始正式運營,幾個月下來已經在遂昌縣內布點一百多個,大部分網點的運營情況超出預期。
網點培訓與返利
當電腦和網絡普及到農村家庭,為什么趕街這種模式還能夠運作?在潘東明看來,“中國的網購是一件比較專業的事”。
潘東明給《天下網商》記者舉了個例子,為了做測試,趕街在一年前就在遂昌縣城設了幾個服務點,其中有一個網點的年營業額達到35萬元,而該網點的客戶來源是周邊兩三個住宅小區,“一公里范圍圈的生意”支撐起了這個網點的經營。
“一個是選貨的能力,如何選擇稱心如意的貨品,要比價、比店、比質量等;另一個是抗風險能力,購物后遇到糾紛該如何處理,怎么進行退換貨以及個人維權。這些都是網購中的專業問題。”潘東明說。
趕街網點的工作人員在上崗前都經過遂昌網店協會的培訓,學習操作系統、購物流程、選品流程以及與賣家洽談、客服、維權等內容。而在日常工作中,協會人員還會對網點進行遠程指導。如果有更復雜的疑難問題,協會也會組織相關專題培訓。
除了提供基本服務,網點的工作人員還肩負宣傳員的角色。“他們是村里最活絡的人,不僅人頭廣,還能說會道。”潘君躍說。口碑傳播的社會化營銷方式,在農村這種封閉的人際交往環境里得到最大程度的發酵。
信息渠道的雙向性
當一個快遞訂單到達遂昌后,由遂昌網店協會轉交本地的第三方合作物流,物流公司將貨物分車后送達各個村的趕街網點。但受制于路線和快遞量不夠,仍有一些偏遠的村落無法送達。這時,物流公司就會將貨物轉至鄉村巴士,由他們的班車來將貨物送達那些村莊的趕街網點。
用一種符合農村現狀的方式,曲線地構建起通往村里的快遞網絡,這是潘東明團隊目前所能想到的辦法。但在他的設想里,規范的物流體系延伸至鄉村只是時間問題,當業務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四通一達”的觸角向下延伸或是趕街自建物流都會變得水到渠成。
目前,趕街的物流費用統一為4元,這個價格對于潘東明而言是賠錢的。但他看重的不是這個,“對村民來說,我們是在做服務;對企業來說,我們是在做渠道。我們一起來承擔快遞公司的成本,為的是把渠道打通。只有渠道暢通了才能激發農村的消費潛力。以后貨物多了,自然會賺錢。”
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可能后者對于農民的作用更重要。當信息與物流通道做成以后,農村的特色農產品,譬如遂昌的竹筍、蘿卜、土豬肉、茶葉等,就能進入電商渠道,賣到城里。
“我們輸出平臺、技術服務、培訓、形象以及一些供應鏈資源。”潘東明說,“復制這種模式并不簡單,既要在操作中讓客戶有好的體驗,還要理順與各個平臺的關系,建立自己的體系,并處理好和銀行及政府的關系,每一項都很重要。”
將電子商務植入農村,除了開發潛在消費市場,這件在潘東明眼里“越來越好玩的事”,更大的價值在于能夠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
“當電子商務進入農村,村里變得更有錢,會有更多的年輕人留在農村。從這個層面而言,社會意義更大。”潘東明說。
新浪微博 @電商培訓師廖志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ackiel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