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傳統企業被新經濟圍剿的真正原因
文/錢科宇
互聯網思維已經不提,取而代之的是“新經濟”這個名詞。而最近更熱門的詞是“區塊鏈”。
一年前,有一家在行業內全國排名前十的傳統企業邀我去當顧問。這家企業已有百年歷史,在業內形象高大,聲名卓著,深得地方政府器重,各類優惠政策也無一遺漏。
但,深感意外的是,這個業內前十的企業年營業額竟然不足三億人民幣!
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個行業中國排名前100位的企業年營收之總和,居然趕不上某一家國外企業。而那家家喻戶曉的國外企業之生產原料就采購自國內的各家同行。這說明不是某家企業出了問題,而是整個行業有問題。
歸納以上特點,就是一個特點:“戰略短視”,時間維度看不遠,空間維度看不深。
雖然無論從形象還是品質,這都是一家不錯的企業,從戰術上可謂面面俱到,可是在溝通中發現,戰略思維非常欠缺,而且自我感覺良好。
一管窺全豹,從一家企業看一個行業,從一個行業看各個行業。“傳統企業”今天已經被統一冠名為“傳統企業”,大致的特征都相似。
最初的電商簡單又粗暴,直接把信息不透明消滅掉,只用這一招,立刻就擠壓了傳統企業的利潤空間,可見全國的各行各業同質化現象是多么的嚴重。中間環節的客戶只看你的性價比(比如富士康);終端產品用戶只看你的價格再加上廣告效應(比如王老吉)。企業很少能表達出自己的個性特征和獨特內涵。
這么多火鍋店,海底撈脫穎而出;這么多銀行,招商銀行與眾不同。我們應該有所感悟了。
所以不要責怪馬老師,是我們傳統企業埋頭苦干多少年,但很少真正深入地設計過戰略。即便有,也大都淺嘗輒止。
最早很多人不知道要學習,后來又一窩蜂報名各類商學院。現在又換了形式,企業家們紛紛走上論壇和網上到處布道,樹立自己的的高大形象。很多人以為,企業家們講的東西應該比教授們更實用吧,其實你上當了。人家無非是給自己打打廣告,順便給一些用剩了的所謂經驗,這些過時貨非但無益,說不定還有害。
不應該喝馬老師們的雞湯,而是要看他們這一代、乃至更年輕一代的市場新貴們,值得我們學習的,不是成功的經驗、模式和技術,而是思維!是不斷升級優化的思維!
互聯網、新經濟、區塊鏈是時髦,時髦的東西太多了,下一個時髦詞不知道是什么,永遠學不完。那些走投無路的人,會在無限惶恐中,不斷地為永遠也追不完的時髦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