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網公司實施營配信息集成抓住了兩條線:一是降低線損,改變粗放經營;二是為客戶服務。這兩條線都抓住了管理中的核心問題。
——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熊志軍
通過營配信息集成,業擴報裝、線損、基建等都管起來了,客戶服務到位了,也促進了安全生產,通過內部整合,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了。
——南方電網公司總經理鐘俊
廣東電網公司“一把手”高度重視,持之以恒主動開展工作,應用扎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為全網推廣營配信息集成創造了良好條件。
——南方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賀錫強
最近,廣東電網汕頭供電局有些“熱門”。
8月2日,國資委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熊志軍來到汕頭局調研,高度肯定了南方電網公司通過應用營配信息集成對精益化管理的探索和實踐。
7月23至24日,在網公司半年工作座談會上,與會人員表示,廣東電網公司、汕頭局推行的營配信息集成,體現了現代電網管理理念。
6月26日,在營配信息集成第二次領導小組會議暨汕頭現場會上,南方電網公司總經理鐘俊,副總經理賀錫強充分肯定了廣東電網公司、汕頭局在營配信息集成工作上取得的成績。
會后,廣西、云南、貴州、海南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深圳供電局負責人分別帶隊到汕頭局交流學習。
汕頭局為什么“熱”起來?因為它觸摸到了電網企業管理提升的瓶頸,找到了解決之道,那就是,精益化管理之魂在“信息化”,要通過營配信息集成等信息化工具,實現供電企業精益化管理。一個“沉默”的電網,要通過信息技術變為看得見,摸得清,管得住。
電網保持“沉默”,管理難精益
南方電網公司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提出實施“兩個轉變”,其中一個轉變就是企業管理向精益化方向轉變。
很多國際先進電網企業,都將信息化作為實現精益化管理不可缺少的手段,這也是公司管理提升的空間所在。過去20年,新加坡電網經歷了三次飛躍,重要的一次就是建成了一個可以看得見的電網。
南方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趙建國強調,公司管理和技術的創新都離不開信息化這個工具,依靠信息化,才能實現管理流程固化,才能整合技術手段對電網進行升級改造。
公司總經理鐘俊指出,以前我們叫生產企業,現在叫生產經營企業,要有經營和市場的理念,要依靠信息手段反饋客戶的需求,并在相關業務鏈條傳遞,實現精益化管理和對客戶服務水平的提升。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沒有意識到通過信息化來實現精益化管理。這造成電網出現故障時是“沉默”的,不能說出“病疼”所在。我們處于盲人狀態,只能慢慢去尋找故障點。
“以前,我們看不到整個配網的情況,更談不上管理控制了,用戶停電停到哪里,會影響到哪些用戶,都是兩眼一抹黑。基層領導甚至要等到客戶投訴電話打過來才知道停電了。”廣東電網公司一位負責人說。
另一方面,電網運行越來越復雜,客戶對供電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負責任的中央企業,公司也越來越受社會廣泛關注。
電網企業必須轉變觀念,以客戶為中心,通過精益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但是,由于缺乏全面掌握、滿足和引導客戶需求的能力,精益化管理的目標變得遙不可及。
突破口在哪里?必須依靠信息整合與共享。廣東電網公司、汕頭局認識到,沒有準確的基礎數據和先進的信息技術,要實現精確地停電通知到戶等服務困難重重,或者說根本不可能實現。
“看得見”的電網,讓客戶感受真情
順應信息時代的潮流,廣東電網公司、汕頭局通過推行營配信息集成,讓電網看得見,摸得清,管得住。一方面,實現了營配信息有效共享,業務高度協同;另一方面,我們改變了以往只關注設備和供電的情況,開始關注客戶服務,關注停電應急時的輿情管理。
在汕頭局舉行的一場模擬停電演習中,墻上的大屏幕顯示,中心城區10千伏配網線路都標識為紅色正常運行。突然,停電故障發生,部分區域變成黑色,繼續點擊,停電區域內有哪些重要建筑、客戶、交通信號燈等清清楚楚,停電客戶的數量、類型、聯系方式等信息也能列表呈現。
同時,停電信息被及時發送給客戶、員工,匯報給政府,內部員工收到信息后,及時開展搶修復電工作。
當信息技術讓電網“看得見”時,我們能摸清它的“病痛”所在和原因,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當電網能“說話”時,它在客戶心中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滿真情。
在汕頭局客服中心座席員魏麗君的電腦屏幕上,“快速復電故障提醒”圖標突然閃爍,系統主動和她“對話”,告知有停電線路出現故障。點擊圖標,故障相關信息映入眼簾。幾分鐘后,魏麗君就接到客戶電話,她立即答復了停電原因和預計復電時間,“以前沒有信息共享,我一般要用10多分鐘給相關部門電話后,才能回復客戶。”
“最近,因內部操作失誤,醫院部分線路停電,在接到同事電話前,供電局的停電短信息通知已發到我手機上,供電人員隨即就趕到醫院協助我們啟用應急電源。”汕頭市中心醫院總務科科長陳培盛告訴記者。
營配信息集成,讓運行維護人員和客服人員都能及時了解電網的實時狀態,方便和客戶及時溝通,讓客戶看到了我們的努力,感受到了“萬家燈火南網情深”體現出的真情。
最大的障礙來自觀念轉變
“營配信息集成真有這么大的好處?我們哪里有這么多資金和人力投入?”部分基層單位表示這樣的困惑。
廣東電網公司、汕頭局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什么真正的障礙,如果有,最大的障礙就是觀念的障礙。我們需要捫心自問,真想明白了精益化管理之魂在“信息化”嗎?做系統是為了“秀”給領導看,還是實際應用?
從全網來看,汕頭局不是最先推行營配信息集成的單位,系統的功能也不是最強大的,但在轉變觀念和應用上走在了全網之前。
汕頭局的經驗其實不復雜,“每一種食材都很普通,但我們能做出精致的口味。”汕頭供電局的做法很像潮汕菜的風格,東西簡單,但貴在精雕細琢,持之以恒,一點一點地做好。
“首先要轉變觀念,達成共識。只有員工從內心認可了這項工作,才會自己想辦法,才會主動負起責任。”汕頭局負責人說。
22場培訓和功能演示,讓基層員工親身體驗系統運用后對實際工作的好處。“局領導親自抓營配信息集成,工作進展做成展板放在局長辦公室邊上,這些措施讓大家明白,這個項目是鐵了心一定要做好。”汕頭局生技部主管陳管丹說。
眾人同心,其利斷金。在項目實施的核心環節——數據普查中,各區局營業、配電基層班組就有約800名員工主動參與實際工作中。
剛開始應用營配信息集成,一些員工有抵觸情緒,但是真正用起來覺得好用了,大家都主動用于日常工作中。這就如同有些連電腦都不熟悉的人,卻喜歡用蘋果手機的各種功能,就是因為用起來方便。而在用的過程中,系統的功能也得到進一步完善。(專題采寫:本報記者 佘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