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管理中,最差的管理方式是上級命令,下級執行。
管理風格各異。但判斷管理水平的原則之一肯定是:您能從下屬或團隊哪里得到多少智慧的貢獻?通俗地說,下屬愿意積極思考并把他們的好主意告訴你嗎?或者,下屬愿意為了團隊的目標(那應當也是您的目標)不斷想出更好的辦法并付諸行動嗎?
有的領導者認為,領導者應該培養"威嚴"或學習"官樣"。您有"官樣"或"威嚴"嗎?這種"威嚴"是否會讓您的下屬望而卻步,不敢進言?怎樣的"官樣"才能讓下屬暢所欲言,知無不言?
部分管理者會在宣布決定前咨詢別人的意見(平級或下屬,大部分人都會在必要時請示上級),我們通常就會說他的領導(或管理)方式是高明的。卻往往忽略一個事實:對下級或別人意見的傾聽有時是象征性的,有時是功利性的(例如依照自己的需要而各取所需的)。
基本上,現在人們接受這樣一種看法:一個不會傾聽的人不是一個好的溝通者;一個不會傾聽的管理者(領導)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領導)。卻忽略了傾聽之后會否發生什么事實上的改變,或僅僅是形式上的"征詢意見"?
豐田管理方式著重于調動員工參與。在豐田,改善是由員工進行的。光這一點,就讓無數渴望學豐田的企業望洋興嘆。
我曾經服務的一家歐洲公司在推行精益之初,做了幾次員工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所列出的事實里,員工最希望企業改善的永遠是這3條:1. 調整工作時間(早上晚一些開始早班,晚上早一些結束晚班)2. 改善薪資福利 3. 改善餐廳伙食。
該企業實習2班制,早上6點開始早班(冬天的6點天還黑著,晚上12點結束晚班。薪資福利方面,對本地員工來說尚可應付,而外地員工每月扣除房租伙食后所剩無幾。餐廳伙食方面,由供應商承包,改善后每餐價格從2.5元漲至5元,菜色反而變差。
第一年的調查如此,第二年仍然如此。那么請問:企業若是在員工關心的問題上如此敷衍了事, 又如何能期待全員參與式的改善呢?
或者企業認為員工刁民也,人性永不知足。或許員工實屬刁民。無論如何,這不是一個可以倡導全員改善的文化環境。
今天的管理者,聰明些的,都明了在使用員工雙手的同時運用員工腦力的道理。但大多無法做到。原因何在?The Toyota Way這本書闡明了其中奧妙:尊重人。
尊重人,并非字面上理解的那么單純。尊重人,除了善于傾聽下屬意見并用于決策參考,更在于對下屬的授權。這么說,許多管理者會擔心:我怎敢輕易授權給我的下屬?尤其那些"沒有能力"的下屬?那么,不妨反問一句:為什么您的下屬"沒有能力"呢?
相信豐田也不會輕易將重要的事項隨便交給一個低層員工去決策。但,重要的是,豐田通過不斷挑戰下屬的能力---例如交給他們處理問題的機會,來培養下屬的能力。而這培養,給了下屬機會來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
另外,在招聘階段,豐田對員工的個人特質和價值觀嚴格考核。
培養下屬,從而授權給他們,是豐田對員工本質上的尊重。豐田的改善由員工自發進行,這便是一個授權的例子,而這授權本身,促成了企業的持續改善和追求完美。
說到這里,有人會質疑:我也愿意讓員工來自發改善,他們不肯做??!因循這個思路,在許多"精益企業",精益是由"精英"們來推動的。這樣推動的結果,造成了改善的斷層和持續改善的不可能。
那么,對這個問題,您需要檢討的是:為什么他們(你的員工們)不肯做?
答案寫在《The Toyota Culture》一書里,相信渴望真知的您,愿意學習和了解。
讓我們通過一系列問題來結束關于管理方式的淺層次探討:一般來講,怎樣的管理方式是好的?
作為管理者,您是否擁有一個團隊,還是有"一群下屬"?
您是否與下屬共享一個團隊目標?
您的團隊是否可以共同研究團隊事務并參與決策?
您是否身先士卒,起表率作用,或只是"運籌帷幄"?
您是否親自耐心教導下屬?
您是否通過社交活動凝聚團隊?
您是否挑戰下屬的能力并授權,培養下屬?
您是否為下屬制定個人發展計劃并給他、她機會來實現這個計劃,或者您認為這是人力資源部的工作范疇?
另外,2個簡單而有效的問題:
您的下屬把您當作上級多些還是當作伙伴和導師多些?
您的下屬害怕跟您溝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