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與當時遙遙領先的大英帝國相比,德國乏善可陳。四分五裂的德意志邦聯,直到1871年才完成由普魯士主導的統一,并開始民族國家的工業化浪潮。但那個時候,德國只是粗制濫造地模仿英國的工業品,產品價格便宜,質量低劣,嚴重沖擊了英國的本土市場。為此,英國議會于1887年專門修改了其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商品都必須打上“德國制造”的標記,以示區別。
英國不曾想到,德國用不到20年的時間就后來居上。一戰之前,不僅僅超越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大工業國,其主要工業產品,從工藝、制造、質量各個角度,都已不輸于同時期的“英國制造”,并奠定了其百年輝煌的基業。
任何一種長遠的成功,歸根到底都源于制度或文化的成功。
德國是歐洲近代史最晚統一的大國,但卻能在短期內超越英法迅速崛起,原因就在于當時主導統一的普魯士將教育視為立國之本,早在1717年,普魯士就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強制所有適齡兒童進行義務教育,并逐漸對教育內容添加自然、科學、天文等最新科目。等到19世紀中葉,普魯士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97.5%!在大學教育上,德國更是開啟了現代大學制度的先河,由教育學家洪堡創建的柏林大學是現代大學教育的鼻祖。除了鼓勵學術研究和創新的綜合性大學,德國還陸續建立一大批專門的工科類院校,理論聯系實際,直接培養機械師、工程師和其他技術專家。除此之外,德國人發明的“博士”學位,更是鼓勵頂尖人才在理論或實踐領域進行高精尖的研究,占領知識最高點。
這種全面的智力與人才積累,在19世紀后期開始發力。第一臺發電機與汽車都誕生于那時候的德國,德國籍的諾貝爾獎得主在20世紀上半葉井噴,工科院校為德國源源不斷地輸入高質量的工程師,直到今天,德國仍然是世界上人均工程師比例最高的國家,并且量多而不濫,專業素質極高。通過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對人才的培養,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杠桿作用才被利用到了極致。這一點是“德國制造”最重要的前提。
此外,德國人做事有一種一絲不茍的精神,這種精神,大到哲學家嚴絲密合的邏輯體系,小到城市里公交車站精確的到站時間,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工業領域,德國人把這種精神演繹為成千上萬套不厭其煩、詳細無比的流程標準。任何一件產品的生產制造,都必須嚴格按照這個流程標準進行。這之中的每一步,又有著嚴格的檢驗核查標準。通過這種嚴格的流程控制及檢驗防范,最后的產品都會保證極高的質量。
從資源稟賦上看,地處中歐平原的德國,除了煤炭之外自然資源極度匱乏。所以它很早就將智力和人才定義為自己最重要最稀缺的資源,以高質量的工業產品出口立國。除了教育立國提高整體國民素質之外,德國還把其嚴謹無比的民族性格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再輔以嚴格有效的法律體系,德國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并將“德國制造”塑造成為質量與品牌的代名詞。
“德國制造”的崛起和享譽世界對中國有借鑒意義。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當了三十多年的“世界工廠”。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制造”都是廉價與低質的代名詞。這與德國19世紀末的狀態相似。但德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起點低并不可怕,關鍵是如何能通過持續的努力,強化基礎、優化流程、建立高質量的標準體系及嚴格的法律環境,讓“中國制造”也成為一個褒義的詞語。
當然,就方法而言,世界上沒有放之于四海而皆準的模式。而“德國制造”發展到現在,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或制度的總結,它的背后是一整套體現整個社會高效生產率的文化和理念。這種高效的文化和理念才是“德國制造”真正的精髓所在。
還要一提的是,德國足球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德國人沒有天價的球星,沒有花哨的傳球,但有著精確的分工、嚴密的流程以及高效合作的整體。
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德國制造”。(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