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遠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在這個追求的過程中,企業會不斷遭受著來自外部和內部環境的各種變化帶來的管理沖擊。比如:員工突然大量離職,導致企業服務能力無法滿足客戶需求而使客戶抱怨增加;原材料突然漲價,使企業生產成本一夜之間翻番等。這些不可控的內外部經營環境的變化,迫使企業必須靠“強身健體”來以不變應萬變。就如身處寒冬的人們都披上冬裝一樣,即使不能完全防寒但至少可以減少被凍的風險。所以對企業而言打造一個有效的體系管理,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至關重要。
一個聲音這樣說:管理體系過時了。它被運用太久了,已經沒有價值了。最明顯的特征是:企業目標和質量目標沒關系;為此,我又不得不從標準中拿出證據去告訴大家,體系與業務的關系是多么的緊密。
標準說:最高管理者應確保管理體系持續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 采用質量管理體系應當是組織的一項戰略性決策---是企業全局的一個思考
- 最高管理者應確保質量方針與組織的宗旨相適應---體系的管理方向一定是和業務保持同向的
- 管理評審的輸入應包括過程的業績和產品的符合性---體系要為經營業績發揮作用的
沒有過時的體系要求,只有不變的教條管理。標準對體系適宜性的要求本身就告訴管理者,你必須根據企業生存的環境狀態去“量體裁衣”你的體系運行方式,換句話說,每個企業的體系運行模式應該是只適合自己的唯一的一種運行方式。各企業運用標準的狀態可以用“經營各異,同出名門”來形容。同理,企業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會遇到各種變化和發生管理調整,那么“體系的外衣也需要隨之而動”,這種“動”需要確保全角度思考,否則就可能出現管理空擋點。而持續改進的道理也告訴我們,體系必須是動態維護和管理的,否則在不進則退的市場環境下,體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將很難維持。
我們說體系是為業務運行提供服務的,沒有經營效果就無所謂體系價值。所以了解標準的真諦,有效的策劃和運行體系,努力讓管理體系成為企業業績騰飛的平臺是每個企業的管理者和質量推進者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