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吃白喝的奧運盛宴結束了,即將迎來各色人等均須自掏腰包的倫敦奧運會。為此,餐飲巨頭麥當勞在倫敦新開設了4個餐廳,一家在奧運村,一家在主新聞中心,另兩家設在為觀眾建造的奧林匹克公園--其中一家是麥當勞全球最大的獨立式餐廳,可同時容納1500名顧客就餐??催@強大的陣勢,麥當勞在奧運期間準備要猛撈一筆。
麥當勞的大動作引起了英國民眾的不滿。批評者認為,麥當勞這種快速食品會導致身體肥胖,與運動所倡導的健康生活背道而馳,因而對奧委會讓快速食品品牌麥當勞繼續贊助奧運會的問題提出質疑。面對壓力和質疑,奧委會主席羅格也想和麥當勞保持一定的距離。他表示,奧委會應對這樣的贊助商畫上一個問號。
飽受批評的麥當勞其實是有些無辜的。其一,麥當勞與奧委會已經合作了36年,難道此前麥當勞的食品就健康了?其次,作為TOP11的戰略合作伙伴,麥當勞為贊助奧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自然有理由要求得到回報,即成為唯一的零售食品服務供應商。
英國民眾的不滿情緒也可以理解。垃圾食品的確是個問題,但深層原因則是麥當勞過于霸道:炸薯條是英國民眾最喜歡的零食之一,而在奧運場館,想吃薯條只能去麥當勞購買。根據一份被英國當地媒體爆料的麥當勞發給奧組委工作人員的內部備忘錄透露,“鑒于需履行對贊助商的回報義務,組委會應該讓麥當勞將獨霸奧運餐飲點的單點油炸薯條供應”。也就是說,如果一個食客想買一份薯條的話,只能去麥當勞餐廳。這種壟斷的后果便是高昂的價格,在比賽期間民眾不得不支付高于外面餐廳20-30%的食品費用,由此看來,天下壟斷的確是一家親,別管它真正是資本家所有還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全民所有”。
其實,歷屆奧運會贊助商都存在壟斷的問題,但為何麥當勞的問題在倫敦奧運會上凸顯出來了呢?
這個罪魁禍首其實就是奧委會自己。從1984年奧運會開始盈利后,奧委會突然發現自己是個香餑餑,身價自然也水漲船高。因此,奧運會的規模越來越大,規格越來越豪華,到了2000年的悉尼,奧運幾乎達到了完美的頂峰。隨后到了奧運發源地的雅典,自然也少不了必須轟轟烈烈一番。然而, 2008年奧運會似乎遇到了難題:如何辦成一屆不同于以往的奧運會呢?這可難不倒見過大世面、熟悉于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官員。于是,奧運發展的方向就是:超規模、超豪華、超大方:所有的運動員、官員、裁判員食宿免費、交通免費,對窮國還有額外補助。甚至對記者都格外大方,大約一餐150元標準的自助餐僅收取10元錢的費用。由此,本該在北京奧運會爆發的食品問題、壟斷問題都因為主辦者的慷慨而消失得無影無蹤。
但是,倫敦奧組委卻沒有這么慷慨大方,由此問題便爆發出來。既然倫敦奧運會食品不能完全免費,那就只能讓食品贊助商進駐奧運場地。由于奧委會不斷追求完美,希望所有國家都能來參加奧運會,希望奧運會的結局完美之后再完美,所以只好收取贊助商更多的費用,這種贊助額竟然以每屆15-20%的幅度增長。假如北京奧運會TOP11戰略合作伙伴的贊助額是6000萬美元的話,到了倫敦奧運就起碼漲到了8000萬美元。想想看,為了掙回這8000萬美元,麥當勞能不搞點大手筆嗎?否則就要白白扔錢。而這種大手筆加上壟斷造成的高物價,嚴重刺激了英國民眾的神經,難免不引起民眾的不滿和抗議。
當然,奧運的舉辦還是需要經費的,如果不對奧運發展方向進行深層的改革,則可選擇的路徑就比較有限:8年后要么停止和麥當勞簽約,與其他“食品健康”的廠家合作,但有如此實力的廠家并不容易找到。要么只好讓麥當勞改善食品結構。正如羅格所言:“我們對它們說:‘聽著,肥胖問題有日益嚴重的趨勢,關于這一點你們打算做點什么?’” 他還表示,麥當勞應當增加了一些較為健康的菜品,證明它們認真對待自身在公共健康方面的責任。
如果奧委會不能正視其貪大求全的問題,上述問題將會繼續存在甚至惡化。那么,奧運會“更快、更高、更強”的精神豈不變成“撈錢更快,物價更高,實力更強”?這還是顧拜旦當初倡導的奧運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