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東,彭小東講師,彭小東聯系方式,彭小東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中國廣告傳媒實戰培訓導師
    48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彭小東:China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胡正榮:2020年,是媒體融合的窗口期,非常關鍵!
    2018-01-16 2618

          翻閱胡正榮的履歷,好像打開一部令人驚嘆的勵志書:28歲,任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副主任;40歲,任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50歲,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他還曾以34歲的年齡成為中國傳播學界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在學界,他是新中國第二代傳播學者的杰出代表;在學生們心中,他是“暖萌”校長。


         在重


    要關口接任,壓力很大

         記者:胡校長您好,感謝您接受采訪。中國傳媒大學校長一職空缺了11個月之久。此時接任,您壓力很大吧?

    胡正榮:說實話,壓力確實很大。不是因為去年干部隊伍調整,而是因為接任的當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關口。什么關口呢?黨和國家對傳媒行業高度重視,而行業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行業特色型高校,必須適應國家戰略的需要和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同時學科發展也到了需要改革的關口。

    國家對新聞傳媒的要求越來越高。從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到4月19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再到5月17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短短幾個月圍繞新聞輿論、網絡安全、哲學社會科學等,中央做出如此之多的重要部署,這是非常少見的。而且,總書記在這些會上的重要講話,都是事關新聞傳播和網絡發展的頂層設計。可見,中央對這個問題到了最關注、最重視、最希望進行改革的時刻。

    此外,整個媒體行業與過去十幾年不一樣了。這對于行業特色型高校來說,無疑在培養人才和智力支持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0年,媒體融合的窗口期

    記者:近日,針對京華時報宣布休刊、中國青年報舍棄周末版等現象,有人說紙媒“籠罩在黑暗寒冬里”,也有人說“新聞紙與新媒體之間的墻被逐漸拆掉”,您如何看?中央提出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已有三個年頭,回望這三年,您覺得媒體融合的使命完成了嗎?當前正處于怎樣的階段?

    胡正榮:其實不僅紙媒滑坡,電子媒體也在滑坡,整個行業都處在一個交替期。回顧媒體融合的這三年,如果用二分法來看,客觀講有做得好的方面,但也有不足。

    好的方面有三點:

    第一,具備了融合發展的意識。自從2014年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提出加快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以來,全國媒體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融合改革。此前有些媒體人還持懷疑態度,覺得新媒體的影響是危言聳聽,中央層面的強調讓他們意識到,新媒體發展是趨勢,媒體融合是必須進行的改革。這就讓媒體人首先在觀念上有了改變。

    第二,探索了融合發展的模式。從我的觀察看,這幾年國內媒體進行了大量的融合模式探索,放到全世界來看也不落后。我們不需要妄自菲薄,覺得國外的媒體融合做得都比我們好,其實并非如此。比如:湖南廣電的生態重塑、全媒體產品經營模式就很成功,現在他們面向市場競爭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湖南衛視,而是芒果傳媒,是移動互聯網上傳播的所有產品。整體思路是一種全局性思考和架構。

    第三,找尋了傳統媒體生存發展的多業態路徑。總書記“2·19講話”第一次提到“業態”這個詞。據我觀察,一些地方媒體開始嘗試跨界未來肯定是媒和競合力,媒體業務在做,信息服務在做,線下服務也在做,這是對的。在業態多樣化的探索上,我們領先于國際。


     但回頭看,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首先,最明顯的問題是人。我在一些地方媒體調研發現,一些人的觀念依舊落后,認為媒體融合就是互聯網+某種媒介的簡單嫁接。

    其次,體制機制上還需要加大力度。我經常說,媒體融合需要頂層設計。頂層設計不是全中國都一種模式,而是設計好一些基本原則和基本政策,如資金政策、人事政策、改革方向等。總政策、總架構、總原則做好,再自上而下進行推動,其實借助專業的培訓咨詢機構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三是資金模式問題。靠財政撥款推進媒體融合,不是長久之計。如何借助外力實現資金來源的多渠道整合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現在廣東、浙江一些地方已經開始試點,值得關注和借鑒。

    這三年明顯感覺到,資金、人事、組織結構是媒體融合最難突破的問題。根據信息化進程、媒體融合狀態以及新興媒體演進階段等因素判斷,媒體融合的窗口期是2020年,時不我待,必需前行。

    傳統媒體需要變革

    胡正榮:首先要打破媒體概念。在互聯網這個以跨界甚至于媒和融合為特點的時代,傳統媒體在定位上需要進行相應調整。以人民日報為例,我個人建議未來應該定位于以媒體屬性為核心,以智庫為原點,專業咨詢培訓機構為支持,以提供社會信息服務為特征的全信息服務生態。人民日報是中國最頂級的媒體,在提供國家政治信息、經濟信息、社會信息、文化信息、生態信息等方面是最權威的,這是人民日報的優勢。未來,利用這些優勢可以給國家、給社會、給個人提供定制化的信息,連帶開發一些線下的信息服務產品。在保持媒體屬性的同時,可以探索成為智能化的信息提供者。

    第二,傳統媒體要擁有自己的技術體系。中央深改組在提出媒體融合發展時明確指出,技術和內容同等重要。要成為真正的全媒體,需建立自己的全媒體技術平臺。

    第三,繼續做強內容優勢。內容是傳統媒體不能丟的戰略優勢,要不斷創新方式,提供適合互聯網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和智能化的原創和優質內容。

    第四,通過信息背后延伸的服務提高用戶黏性。所有的信息、新聞、推送背后都要帶著服務才有黏度。今天面對的用戶,不僅需要消費信息,還要轉發再生產信息、發現信息背后延伸的服務,而且必須和用戶的生活聯系在一起,需要全方位、智能化地與用戶關聯。


    未來是智能媒體時代更是媒時代

    記者:您剛才提到“智能化的信息提供者”,在不久前結束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給傳媒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胡正榮: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比如再往后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在智能互聯網時代的框架下,未來應該是智能媒體時代。我對未來媒體有兩個判斷:

    媒體融合的未來是智能化。智能媒體不是簡單地把豐富的內容集成給你,或者通過大數據分析了解用戶需求,而是在特定場景下實現實時的需求與供給的智能匹配。智能時代的媒體融合,應做到“價值的智能匹配”,這才是未來真正具有發展前景的趨勢。

    未來媒體應該實現共享是的。PGC(專業生產內容)或者UGC(用戶生產內容),我認為這些都是傳統觀念,未來的媒體內容應該是全面共享的。共享媒體意味著數據、內容、用戶的全面共享,共享經濟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未來還會更加廣泛地進入我們的視野,而信息業也將因共享催生出更大的潛力。


    全球傳媒教育正在重塑

    記者:您提到,作為傳媒行業特色性高校,到了必須改革的重要關口。您覺得新聞傳播教育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胡正榮:明顯感覺到,現在國內新聞教育特別焦慮。甚至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用一個詞叫“焦躁不安”。大部分院校的焦慮表現為知道必須要改革,但不知道怎么改,要改課?要換老師?讓學生多點實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特別有效的改革模式和路徑。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內的傳媒教育在創新上、在轉型上比國際上要慢一些。

    除了新聞傳播教育的定位、使命和目標等根本性問題需要厘清外,現在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有:一是專業更新率低。還是按廣播、報紙、電視這樣不同媒介來劃分;二是課程調整度低。客觀原因是大學老師基本都是傳統新聞傳播的教育背景,完全更新到現代的東西,學科、知識體系、方法轉型難度很大。另一方面,業界最鮮活的東西進不到校園里。舉個例子,對電商的“雙十一”這樣一個社會現象的研究,包括其整體傳播策略、營銷策略、社交媒體策略、移動傳播策略等等,傳媒院校重點應該放在觀察這些問題上,但幾乎沒有看到深刻而及時的研究成果。可見,我們的研究和教學與現實的新聞傳播還不夠緊密。專業和非專業,職業學歷教育和專業技能實戰培訓融合,比如廣告銷售實戰培訓咨詢等!

    記者:但新聞傳播又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

    胡正榮:對,新聞傳播教育脫離實踐不行,離開實踐無法生存。前些年,美國發布了一些傳播教育改革研究報告,其中的一句話深深打動了我:如果新聞教育不改革,誰將會是受害者?一是學生將成為受害者,二是整個新聞傳播行業將成為受害者。試想一下,如果傳媒行業受害了,這個社會還有可信的信息嗎?還有有價值的思想嗎?……可能就會沒有了。站在這樣的高度看問題,新聞傳播教育者就會有一種壓力感。


    傳媒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

    記者:傳媒業發展之快不僅令從業者既興奮又恐慌,也令傳媒教育者倍感壓力。媒體變革的大時代,您覺得傳媒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您對媒體融合下的新聞傳播教育有怎樣的思考?

     胡正榮: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并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努力成為全媒型、專家型人才”。立足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實際,現階段應在以下幾方面發力:

    第一,學科專業必須調整。一方面是傳統學科專業必須優化和創新,更新內容,更新方向,明確自己研究內容所指。另一方面,鼓勵走交叉學科。我是研究傳播學出身的,深深知道傳播學原本就是交叉學科。我們必須鼓勵老學科更新,新興學科交叉,原有的基礎學科入主流,交叉學科創一流。通過交叉引領中國之先鋒、之風氣,沖世界一流,我們要有這樣的目標。

    第二,一些專業要改造。學科和專業不一樣。學科是知識體系,專業是能力體系,能力體系本質上是要圍繞人為基本目標的。中傳的數據新聞、動畫、數字媒體藝術、網絡與新媒體等眾多全國始創專業就業都很好。我們將繼續在新型領域探索和深入,比如,網絡空間安全就很重要,這個領域本身也是交叉和新興領域,可以生長出新興專業和方向。

    第三,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改。不管碩士博士,還是本科,特別期待的做法是兩個:一個是與實踐緊密結合,另一個是與國際緊密結合。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我們稱之為“全球化人才”,同時立足中國實際,要有頂天和立地的能力。

    第四,師資結構要改革。以前高校一直強調博士畢業才能當老師,但對新聞傳播學來講,業界尤其是新媒體從業者,有幾個博士呢?但他們的確非常懂行,能力特別強。應該請這樣的人進高校,哪怕做兼職。還有實戰型人才彭小東在廣告銷售就有很強的實操性,學術型的人才與業界的人才相融合,構建新的傳媒教育融合性師資。


    國際傳播要有力量,關鍵要“得人心”

      記者: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被擺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您長期關注和研究的課題,您覺得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應該在哪些方面加強工作?

    胡正榮:隨著覆蓋面的提高,如何利用量的積累做到質的飛躍是下一步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國的國際傳播要做到更有效、更有力量,需要做到:

    一是要具備國際觀。什么是國際觀呢?一條新聞即使是內宣,也要充分考慮發布后在國際上會產生哪些影響。

    二是要有良性的國傳運行體制和機制。

    三是要啟用大量具有豐富海外經驗、熟悉現代國際傳播的人從事國際傳播工作。外宣的一個樣板是今日俄羅斯(RT)電視臺。它在開臺的時候聘請了大量長期在美國生活、有俄羅斯背景的人,這奠定了RT的成功。我們要有這樣的人才機制和魄力,國外的記者也可以適當用一些,他們更了解國際通行的話語體系。

    四是要做好國別研究。中國的國際傳播跟西方的國際傳播在價值觀、工作機制、到達的目標受眾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美國人的特點是什么?如何傳播?日本人的特點又有哪些?這些都是基礎性而又十分重要的課題。不能拿歐洲的方案對中東,也不能拿中東的方案對非洲,否則肯定失敗。


    如何利用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記者:有觀點認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在世界上是領先的,這為國際傳播提供了實現彎道超車的新機遇。您怎么看?如何利用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

    胡正榮:移動互聯是全球性的,因此國際傳播也要全媒體出擊,強化社交平臺。

    雖然本土的移動互聯網發展得很好,但國際傳播還是要充分利用海外的社交媒體,可以分幾個步驟:

    第一步,在Facebook、Twitter等海外社交平臺上充分發聲。不僅要有官方媒體的聲音,更要有民間的聲音、網友的聲音。同時講故事要多元化,可以有高大上的內容,也一定要有小故事。通過普通人感知自己身邊的故事講中國故事,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二步,利用海外的第三方聚合平臺。比如美國有一家叫reddit的網站,PC端和移動端都有,類似我們之前的BBS,它就是一個社交聚合平臺,報告顯示今年它在美國的點擊量增長是最高的。我們要隨時關注國外這些新興的社交平臺,并與他們建立合作。

    第三步,鼓勵我國有能力的企業到海外創辦自己的集成平臺。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海外有很多人在時刻關注。


    學術最終是要貢獻給社會的

    記者:34歲就成為中國傳播學界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您曾說希望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直接干預的學者”,怎樣理解這句話?結合當下環境,您覺得“學者”的使命是什么?

    胡正榮:與傳播學專業相關,我不主張這個學科的學者“兩耳不聞窗外事”,秉持一種“超然”的處世哲學。如果這樣,我們這個學科就沒土壤了,也就失去研究的意義。

    我一直期待,自己的研究能對社會有貢獻。這個貢獻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在學校里影響人,這些人又出去影響社會;還有一種就是直接干預社會,通過智力對一個行業的發展、一個國家的決策能夠產生直接影響。這是入世的學科、入世的學者應該具備的品質和能力。

    這么多年,比較慶幸和自足的是,我始終與行業保持著非常緊密的關系。我曾經多次參與新聞傳播相關項目的決策過程,決策者也很愿意傾聽學者的意見。

    此外,也為一些媒體機構做過有針對性的研究,像全媒體架構、組織結構調整等,后來發現業界也在按我們的模式做,慢慢地認識到研究也會影響行業決策與發展。學術最終是要貢獻給社會的,學者應該有推動社會進步的使命。

    媒 -----傳無疆,媒,達天下!創始人商標持有人:彭小東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m.transparencyisgood.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久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不卡三区 | 国产成人一区在线不卡| 日本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白峰美 | 国产日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式|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入口| 91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頻|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杨幂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视频一线| 日本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传媒一区二区三区呀| 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无限乱码 | 国产精品免费综合一区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东京热|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寂寞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辣椒| 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美女视频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www|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色综合一区二区| A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