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每到年末,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對過去一年做總結復盤,對新的一年做趨勢預測。其實縱觀2017年的新媒體發展,經歷了時間的大浪淘沙之后,優質內容才是平臺實力最有力的保障。所以,不敢說預測2018年的新媒體趨勢,只是想從3個版塊進行分析,和大家一起探討。
我們一共分為3大板塊:
第一部分是行業的趨勢,
分為內容,流量,變現這三大部分,
第二部分是企業的趨勢,
第三部分是新媒體人的趨勢。
行業
內容
1. 認真做內容依然有出路,不過需要極其優秀而且耐得住寂寞。
夜聽從0-10萬粉絲花了一年,從10-1000萬只花了半年,現在已經擁有2000多萬的粉絲體量。
今年9月夜聽公眾號后臺數據
去看夜聽的排版或者標題我們就能發現,非常樸素就是電臺的一個本質邏輯。
2. 新媒體將逐步告別草根時代,傳統紙媒的人才基本上也
“回流” 完畢。
傳統媒體人憑扎實的基本功,敏銳的嗅覺,用真正的好內容霸屏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多。
根據新榜的數據,今年超過10w+點贊的48篇與2015年的17篇相比,搞笑段子,情感雞湯和聳人聽聞這些明顯減少。
某種程度上《腦梗,心梗的先兆和預防!短短一篇文價值千萬》這種類型的文章,你爸媽轉給你的幾率也會大幅下降。
3. 人們喜新厭舊的速度比想象的要快,很多去年還風生水起的號今年閱讀量遭遇腰斬。
“Papi醬”今年的位置被“辦公室小野”取代。依靠單純的某個人生產內容難以高產。所以自媒體要么走平臺化,要么矩陣化。
①平臺化。
參考Papi醬做的papituibe,以及咪蒙舉辦新媒體大賽吸引寫手,這在國外叫做MCN模式。不過國內的MCN對內容的制作會介入更多。
平臺化相對難度較大,但是想象力大。可以預見的是明年會有更多類MCN機構冒出來。
②矩陣化。
就是多賬號并存,類似視覺志旗下的她刊,蛙哥漫畫等。矩陣化抗風險能力較大,但導流形式在明年難度會大點。
4. 少數的大號掌握了引導輿論的風向,同時其自身也可能變得危險。詳情請參照毒舌電影,關愛八卦的案例。
5.內容從文字,到圖文,及音頻趨勢化明顯。
從視覺志“謝謝,你愛我“4000萬的閱讀量,百雀羚長圖廣告,以及夜聽長期霸屏可以看出,大家越來越追求感官化和碎片化閱讀。
6.短視頻依然是少數企業的游戲。
短視頻的風口刮了一年了,騰訊領投了快手后,也偷偷復活了兩年前的微視。各類10萬+榜單里面短視頻出現的頻次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地方類方言,比如粵知一二,以及社會話題類短視頻,比如炮爺出擊等,明年會有更多冒頭。
但是大多數企業還沒想好怎么做短視頻。因為制作成本,以及回報周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沒有勇氣去搭建短視頻團隊。所以就算是明年,短視頻依然是少數企業的游戲。
流量
1.觀察互聯網發展這幾年,我們會發現很多成本在降,只有流量獲取的成本越來越高。2018年依然如此,隨著監管的變嚴,這個趨勢會更加明顯。
2. 類似星座匿名,左右腦這些小程序迅速被封,大家似乎摸不準騰訊的脾氣。
其實從營收的角度可以理解,要是大家都這么大規模獲取極低價格流量,那誰還去投廣點通呢?
3. 對于騰訊來說,流量這個黑盒子怎么去配比,尤其是對誘導分享等具體判罰非常含糊不清。
有時候它就像《三體》里面的歌者,哪天心情不好,就隨手扔一個二向箔出去,對一個普通玩家來說基本上就是滅頂之災。現在大家是敢怒而不敢言,但長期下去,大家也不敢押注了。
4.個人號營銷打擊越來越重,注冊個人號,養號,以及群發的限制越來越多。
今年3月份嚴打后,群控元氣大傷,再也沒有便宜的站街粉了。微信不會無止境割掉個人號營銷功能,只是大搖大擺的獲取流量時代已經過去。
網傳截圖
5.現在最便宜的流量肯定是社交流量,但是前提你抱緊騰訊的大腿。參考拼多多,下文還會提到。
6.線下流量的獲取可能會重新回歸,不同于簡單的地推,是另外兩種模式。
一種是圍繞著簡單流量吸粉變種,根據場景的自動化吸粉,比如說
wifi吸粉,現在娃娃機吸粉,包括紙巾吸粉也出來了。但影響更深遠的可能是第二種,借助小程序,把流量從線下翻轉到線上,借助大數據及智能硬件,后續可能是商業模式的一個革新。
7.市場教育周期越來越短,一套打法之前可能適用一年,現在可能會被壓縮到幾個月。
例如:社群裂變,其本質是一套活碼+群機器人的系統。但衰變的速度比想象得要快。
最出名的案例就是去年的有書,今年3月后又被唐詩宋詞這一主題帶火了。身邊陸續有朋友入坑,還有做完后賣號賣了幾十萬。但是到9月份由于玩家太多,用戶已經熟悉套路,整個裂變的速率明顯降了下來。
8.純營銷號會越來越難做,廣告主方面,黑五類徹底失去市場,只殘留一批純流量玩法。小說付費的今年起得很快,但隨著某會召開打擊得也非常嚴重。
9.刷量依然存在,價格還會上漲。
廣告界里有句名言: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是浪費了,可問題是我不知道哪一半被浪費了。很遺憾在新媒體投放里也是,假量依然橫行。
雖然每1000閱讀從去年的8塊漲到了超過30塊,但大家還是趨之若鶩。明年刷量價格依然會上漲,但是小玩家純靠刷量存活的會被淘汰。
10.網易和騰訊等大企業基本上已經壟斷了H5的制作想象力及精美程度,或者干脆有大渠道的分發,類似于人民日報換軍裝這種。
所以明年的H5要么好好做,要么更多的把錢砸到渠道上。
變現
主要聊聊廣告變現,以及今年爆火的知識付費以及社交電商。
1. 廣告變現
①雖然假量橫行,明年的公眾號投放市場會依然有巨大增量。但更多的廣告費會被頭部KOL占據。
之前有同學抨擊某平臺數據造假,說只有傻的廣告主才會去投。其實另一個層面,廣告主也不傻,這筆錢去投傳統廣告可能會浪費的更多。
我們要接受新媒體是一種相對性價比高,但是一不小心也可能會玩砸的投放渠道。
②PMP(Private
Market Place)互選廣告
去年就有一些苗頭了,這種類似直客的銷售模式,能夠保證流量,同樣也能保證效果。
當然目前更多的是存在大號和大品牌間的匹配,在文末的展示位置,或者是小程序插入文章廣告。一些大號類似于占豪,一起去suv,夜聽等都已嘗試過。預計PMP形式明年會逐步放量,更多中型企業及號主會完成匹配。
③今年是朋友圈廣告徹底放開的一年,從之前單一品牌廣告,越來越多的效果廣告開始出現。
更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進行了嘗試,但效果的話各家因人而異,有些行業標簽不太精準。
但沒有出現前幾年QQ空間廣點通巨大的價格紅利。騰訊在標簽,出價這塊明年會應該優化的更好。
2. 知識付費
①
在羅振宇倒數第 19 場的演講結束后,其押注的知識付費今年終于迎來了爆發。
不僅是得到,喜馬拉雅,千聊,荔枝紛紛融資,甚至成立僅9個月的小鵝通都跑了3.5個億的流水。
市場化的速度似乎比我們想象的快得多,就連一向慢吞吞的的豆瓣也入局了,而知乎估計KPI定的有點狠,有一段時間打開知乎live頻道,看內容推薦甚至會讓人懷疑誤上了今日頭條。
②
如此龐大的市場,出現魚龍混雜也不可避免。
知識付費本身的交付是非標準化的。衡量內容的好壞一般就看兩個率:一個是到課率,一個是續費率。但隨著大家購買的內容越來越多,到課率下降明顯。據說行業的平均到課率是7%。
對于得到來說,今年大肆圈地,明年是續費年,迎來了真正的考驗。
③
腰部以下的KOL能瓜分長尾,但付費大頭依然會被頭部KOL所占據。明年估計會引來第一批洗牌,腰部以下的小KOL除非技能過硬,否則會可能第一波清洗出去。
④
從單個付費產品上,薄荷閱讀可能是今年知識付費里最大驚喜,據說月流水超千萬。百詞斬同時嘗試了好幾款產品,但只有薄荷閱讀跑了出來。
3. 社交電商
①微商基本上沒有什么聲音了,傳統的微商邏輯是批發邏輯,一層層兜售給下一級代理,最后的個人代理基本上用刷屏的玩法。這套模式過時了。
今年比較火的是環球捕手的模式,其是之前小黑裙的進化版。下半年又迅速的被封掉。三級分銷肯定是不行的,但其組織架構值得研究。
②
騰訊押注了社交電商好多年都沒有起色,沒想到借助小程序拼團的玩法,拼多多和蘑菇街女裝特賣居然跑出來了。
根據獵豹智庫Q3報告顯示,今年3季度拼多多的周滲透率已經超過了京東,成為電商領域第二名。
馬化騰在前不久的致合作伙伴公開信中,提到了
“窄平臺” 和 “寬平臺” 概念。他說 “前者遵從零和博弈,后者則堅持共生共贏。”
騰訊希望通過真正讓商家擁有自主運營流量與粉絲的能力,破除目前零售行業中的“窄平臺”規則,幫助大家從
“二選一” 的困境中走出來。”
行業
1. 沒有定位的企業會被加速淘汰,電商是他們最后的救命稻草。
但是也不會掙扎太久。明年大批的企業會重新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新媒體究竟是干嘛的?
可以預見的是產品型定位和賣貨型定位不會受太大影響,影響最大的是以媒體品牌定位的新媒體。
2. 新媒體和變現無關的東西會原來越遠,與資本市場一樣,新媒體也越來越現實。不能給企業創造營收,比如說導流,廣告等收入,新媒體的地位進一步下降。老板已經放棄拿新媒體作為取樂工具。
3. 明年并購時代會來臨,特別是地方號。
廣點通無法養活一家公司。雖然不會像微博之前3家壟斷段子手號那么高的集中度,但更大的新媒體集團將會出現。抱團取暖將會來臨。
4. 想要新媒體真正突圍,很多企業只需改變一個觀念,從BCD(以老板為中心),改成UCD(以用戶為中心)。
職業生涯
1. 培養自己的核心技能
每個人有自己的能力圈,之前有人問巴菲特為什么不投微軟,盡管和比爾蓋茨那么熟。他的回答是IT圈看不懂,在我的能力圈之外。
看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很重要。比如我有一個階段學了python為了爬取公眾號的一些數據。學得很累,但進度就是不快。而且我覺得再努力,也拼不過那批專業玩這個的,所以就大概了解些基本操作,讓技術幫我做這件事。
在新媒體行業里一定需要有一項看家本事,內容,用戶或者活動干脆更細分也可以。其他的類型和自己邊界遠的,做到了解就行。
2. 新媒體轉型的門檻會高,一開始想清楚自己是什么方向很重要。
與2014年那陣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一樣,人人都是新媒體人今年已經上天,5W+的助理注定只有極少數人,現實會讓大家明白。明年新媒體市場會冷靜一些。
3. 絕大多數新媒體小編會淘汰。
未來培養新媒體人,而不是簡單一個會排版,會起標題的人。內容的倍數效應會放大,好的內容和普通的內容工資可能會差
10倍。
因為內容作為非標品,終究是一門手藝活,而這個不停的被放大。
4. 新媒體人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在市場,公關,運營各部門中流轉。新媒體越來越像某種渠道,而非一個獨立的部門。
5. 全職新媒體人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個
“偽命題”。
因為所有成功的職場人,不能只掌握一項技能,同時對于新媒體人來說,需要更多的思考。
6. 數據和產品,這兩塊是新媒體的新方向。
懂數據分析,去驅動公眾號進一步改良。尤其是對于大型的公眾號公司非常
重要。
懂產品,尤其是小程序進入后,對于新媒體人的要求會更高,不僅懂得怎么去傳播,還會直接參與產品類的設計。
最后無論怎樣,我們都在新媒體這條船上,也不用太焦慮,做好準備。
就像彭小東導師一直在講,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但行好事,莫問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