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流程再造屢屢失敗,主要原因就在于企業能力與流程不匹配。邁克爾•哈默的PEMM模型這種新工具能為企業解決這個問題提供指導。
業務流程再造將流經企業的整條運營鏈從頭到尾整理一番,這必然會促進績效的大幅改進。然而,該過程的管理卻異常困難。
邁克爾•哈默經過廣泛研究,并由多家大型企業配合測試,終于開發出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幫助企業規劃流程變革、跟蹤實施進展,并找出阻止變革發展的障礙。
這個框架被稱為“流程和企業成熟度模型”(PEMM),它包含了確保流程持續取得高績效的五個因素,以及有助于流程文化在組織中滲透的四種企業能力。
PEMM并沒有具體規定特定流程的細節,因此我們可以視其為適用于整個企業的標準評估方法,有利于企業對各評估結果進行有意義的比較。
該模型可以應用于任何一種行業:先行者們已經在流程變革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方法將PEMM投入了實際應用。
流程和企業成熟度模型(Process and Enterprise Maturity Model,PEMM)簡介:
企業需要確保其業務流程日趨成熟——換句話說,它們需要持續提升流程績效。為此,企業必須實現兩類指標:與單個流程有關的“流程能動因素”,以及適用于整個組織的“企業能力”。
五個流程能動因素(process enabler):
設計(design):詳盡地規定流程的執行過程。
執行者(performer):執行流程的人,尤其是指他們的技能和知識。
負責人(owner):對流程及其結果負責的高管。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支持流程的信息和管理系統。
衡量指標(metrics):企業用來跟蹤流程績效的指標。
四種企業能力(enterprisewidecapabilities):
領導力(leadership):支持流程建立的高管。
文化(culture):客戶至上。團隊合作。個人責任感及變革意愿等價值觀。
專業技能(expertise):流程再造的技能和方法。
治理(governance):管理復雜項目和變革計劃的機制。
企業可以對能動因素和企業能力同時做出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規劃基于流程的企業變革,并評估變革進展。
邁克爾·哈默建立的這個框架,目的是幫助高管們理解,規劃和評估基于流程的企業變革。經過研究發現,運行良好的業務流程和穩定卓越的績效水平,有賴于兩組指標的實現(“流程和企業成熟度模型”)。其中一組指標適用于單個流程。我們稱這組指標為“流程能動因素”(process enabler),它們決定了一個流程的長期運行效果。這些因素包括:流程設計的詳盡性;流程執行人員的能力;是否任命高管為流程負責人;監督流程的實施和績效;企業信息和管理系統與流程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流程績效衡量標準的質量。我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企業都在上述能動因素上做好了準備.即使做好了準備,企業還需具備重要的“企業能力”(enterprisewide capabilities),即企業高管支持和關注流程;員工十分重視客戶,團隊合作和個人責任;企業優先招募流程再造能手;企業的組織結構完善,有利于實施各種復雜的項目。
能動因素和企業能力結合起來,就為企業提供了規劃和評估流程變革的有效途徑。2006年,邁克爾·哈默確定了模型框架的最終版本,并稱之為“流程和企業成熟度模型”(Process and Enterprise Maturity Model,PEMM) 。
在邁克爾·哈默看來是任何高績效流程所不可或缺的因素。首先,一個流程必須有具體明確的“設計”(design),否則執行流程的人就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或者應該什么時候做。其次,執行流程的人,即“執行者”(performer),必須具備適當的技能和知識,否則就無法實施流程設計。再次,流程必須有一個“負責人”(owner),一位有責任,有權力的高管,確保流程出成效,也避免項目中途而廢。還有,企業必須協調信息技術和人力資源系統等“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以支持流程,為實現流程績效掃除障礙。最后,企業必須制定和使用正確的“指標”(metrics),以評估流程的長期績效,否則就不能取得我們所希望的結果。一個流程如果具備了這些能動因素,就有可能取得高績效。
這些能動因素相互依存,一旦其中一個因素缺失,其他因素也會失效。流程負責人太弱勢,流程設計再好也無力推行;執行者缺乏培訓,就沒有能力執行流程設計;而如果流程設計不完善,那么不管流程指標有多周全,也無法優化流程績效。業務流程的實施中如若缺少一個能動因素,也許通過員工的超常努力或高層的干預,在短期內也能取得績效,但這種情況不會持久。當然,就算所有能動因素都齊備了,也不能保證流程一定運行良好。比如說,雖然有了流程設計,但如果設計不善那就毫無用處。
邁克爾·哈默把流程能動因素的強度分為P-1,P-2、P-3和P-4四個級別,逐級遞增(參見副欄“評估流程成熟度”)。拿執行者來說,P-1級別的員工僅僅是知道有這么一個流程及其衡量指標。P-2級別的員工必須能夠描述整個流程,以及他們目前處于流程的哪個環節。P-3級別的員工能夠說明他們的工作會如何影響企業的績效。最后在P-4級別,執行者必須知道他們的工作會如何影響客戶及供應商。能動因素強度越高,流程的可持續性績效就越高。
能動因素的強度決定了流程的成熟度,即流程持續創造高績效的能力。
業務流程的實施中如若缺少一個能動因素,也許通過員工的超常努力或高層的干預,在短期內也能取得績效,但這種情況不會持久。
你的企業是否為建立高績效流程做好了準備?
要發展高績效流程,企業還需要提供配套環境,具體說來,就是具備或培養四個方面的組織能力:領導力(leadership)、文化(culture)、專業技能(expertise) 和治理(governance)。首先,企業高層必須支持基于業務流程的變革方法。流程再造需要進行大范圍的組織變革,而這往往會引發上上下下各級員工的抵制。如果沒有企業高層的支持,流程再造就可能前功盡棄。其二,企業的組織文化必須重視客戶,團隊合作,個人責任和變革意愿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推動基于流程的變革項目。因此,執行跨部門業務流程的人必須擁有上述價值觀。其三,企業必須有一些人員具備流程再造的技能和相關知識,造詣不高或者準備不周的人是無法勝任這些工作的。最后,企業必須確保能夠管理各種項目和變革計劃,以免陷入混亂和沖突之中。
只有整個企業都具備所有這些能力,才有可能貫徹流程能動因素的要求,并保持流程的長期績效。如果企業能力欠缺,那么,即使企業高管能勉強確保部分能動因素符合要求,但流程的績效不會持久。因此,組織的企業能力必須達到基本級別,才能啟動的進展,就必須達到更高的能力級別。同流程能動因素的強度分級一樣,企業能力級別也分四級:E-1,E-2.E-3和E-4。
企業能力越強,流程能動因素就越強,也就能創造出更好的流程績效。
“評估企業成熟度”列出了企業成熟度的四個級別,并將四種企業能力分解成13個組成要素(組成要素的數量與流程能動因素的要素數量相同,這純屬巧合)。高管們評估企業成熱度的方式,同評估流程能動因素差不多,也是看表述的情況對組織來說是大致正確、勉強正確,還是不太正確。
PEMM框架的應用
流程能動因素和企業能力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可以幫助企業評估業務流程的成熟度,以及組織對流程變革的接受程度。該模型涵蓋廣泛,流程變革之復雜也可從中略見一斑。同時,成熟度有級別之分,說明企業從毫無基礎到臻至完美也不必一蹴而就,企業規劃只需循序漸進。再則,這種成熟度逐級遞增的結構也表明,只要一步步地努力,組織就一定能夠成為一個流程型企業。有了這種認識,人們也可以減輕焦慮,消除困惑了。
PEMM不同于其他的流程成熟度框架,如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構建的“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I)框架。該框架適用于軟件開發和購置等流程,對具體流程的最佳實踐進行了界定,并根據組織內已執行的最佳實踐數量來評估該組織的成熟度。而PEMM則不同,它適用于任何行業內的企業,而且不對特定流程的具體細節進行界定.它指出,無論是哪個企業中的哪個環節,若要設計和部署高績效流程,應該實現哪些指標。由于企業可以將PEMM應用于所有流程,因而整個組織就有了一套標準的評估方法,有助于方便地分享經驗,快速地比較結果。此外,每個組織都可以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流程,因為PEMM并不要求流程設計必須包含某些特定功能。
PEMM也很容易管理。只要稍加介紹,不懂流程的人員也能夠建立和解讀這兩方面的指標。由于該模型簡單易懂,人們可以自行應用,無須依靠專家或顧問。員工因此也更愿意相信評估結果,并根據結果采取行動。與此同時,該模型使用的是可檢驗的表述,而不僅是提供主觀意見,因此具有客觀性,有助于人們避免情緒化和不必要的爭辯。讓員工評估某個流程或整個企業,實際上是在引導他們進行參與,他們越是深入參與流程,對變革的投入就越高。所以說,參與PEMM評估好比是在對員工進行培訓,但又避免了培訓的正式性以及一些敏感問題.再則,這是一個結構化的模型,以公司自身的經驗為基礎,使用者可以直觀地判斷陳述的準確性,因而使上至高管下至一線員工的各級人員都更樂于接受基于流程的變革。借助PEMM框架,人們可以直接通過實踐,而不僅僅是旁觀的方式,來了解流程以及以流程為中心的組織。
許多企業已經在流程變革項目的不同階段,以多種方式應用了PEMM框架。在開始重新設計業務流程,或力求提升級別時,先進行成熟度分析是非常關鍵的。。
有了PEMM框架并不意味著公司就能輕松走完流程變革之路。高管們必須克服困難,甚至歷經痛苦才能設計出高績效流程,營造有利于流程發展的環境。事實上,PEMM分析的結果常常令組織大感意外,因為它們的自我感覺總是優于分析結果。然而,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再配備一張指路的地圖,總比在黑暗中跌跌擅撞要強得多。生活如此,流程變革亦如此。
流程成熟度模型
PEMM模型(所處級別,取決于使能器中得分最低的變量) | |||||
使能器與變量 | P-1 | P-2 | P-3 | P-4 | |
流程設計 | 目標 | 不是基于端對端的流程設計。 | 端對端的流程設計以優化流程績效 | 流程以適合企業本身的系統和其他企業的流程并達到優化企業績效的目標 | 以適合客戶和供應商的流程并達到優化企業間績效的目標 |
流程間聯系 | 已識別流程的輸入、輸出、供應商和客戶 | 流程客戶的需求被認知并得到一致認可 | 本流程的擁有者和其他流程的擁有者就流程界面建立了共有的績效期望 | 擁有者和客戶及供應商流程的擁有者就流程界面建立了共有的績效期望 | |
文件 | 流程文件是職能的,但已在組織內識別涉及到流程執行的相互連接 | 端對端的流程設計文件 | 流程文件描述了與其他流程的界面、期望并與企業系統和數據架構的流程相連接。 | 以電子方式表達流程元件,支持績效和管理并對環境變化和流程重新配置進行分析 | |
流程操作者 | 知識 | 能講出他所執行的流程名稱并識別流程績效的關鍵指標 | 能全面地描述流程,知道他們工作是如何影響到客戶和流程中的其他人員,知道流程所要求的績效標準和實際的績效水平 | 基本熟悉基本的商業概念和企業績效的驅動因素并能描述他們的工作是如何影響到其他流程和企業績效 | 操作者熟悉企業所處的行業及態勢,并能描述他們的工作如何影響企業間的績效 |
技能 | 具備問題解決技巧和流程改善技能 | 具備團隊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 具備業務決策能力 | 操作者具備變革管理和變革實施的技能 | |
行為 | 對流程有一定的忠誠,但更多地是對職能的忠誠 | 嘗試按流程設計正確的執行過程,并以能使其他流程執行人員能有效執行流程的方式工作 | 努力確保實現企業目標所需要的流程結果 | 操作者尋找流程變革的跡象并提出流程改造建議 | |
流程擁有者 | 身份 | 非正式的主管流程改善的個人或群體 | 企業領導創造正式的流程擁有者角色并任命資深誠信的高級經理為流程擁有者 | 流程在流程擁有者的時間分配、意識共享和個人目標中置于第一優先的位置。 | 擁有者是企業決策的最核心人員之一 |
活動 | 識別并以文件規范流程,與所有操作者溝通,發起小規模的變更項目 | 擁有者能清晰地表達流程績效目標和未來遠景,發起再設計和改革活動,計劃并確保按設計的流程實施 | 流程擁有者和其他流程擁有者集成流程以達成企業目標 | 擁有者制定流程的滾動戰略,參與企業級的戰略規劃,與同事一起為客戶和供應商工作,發起企業間的流程再設計 | |
權利 | 游說流程,但只能鼓勵職能經理進行變革 | 擁有者召集流程再設計團隊,實施新設計并控制流程的技術預算 | 擁有者控制支持流程的IT系統和任何改變流程的項目,對人員任命、評估、流程預算等有影響力 | 控制流程預算并對人員任命、評估具有強有力的影響力 | |
基礎設施 | 信息系統 | 破碎的傳統的支持流程的IT系統 | IT系統由職能模塊構成以支持流程 | 用流程理念設計的、遵循企業標準、支持流程的集成IT系統 | 遵循行業標準的標準組件架構的應用于企業間溝通的支持流程的IT體系 |
人力資源 | 職能經理因部門的優秀和解決流程連接中部門的問題而獲得報酬 | 流程設計驅動角色定義、工作描述、勝任能力。以流程文件為基礎進行工作培訓。 | 員工聘用、發展、報酬、獎賞體系注重流程的需要,并與企業的需求平衡。 | 員工聘用、發展、報酬、獎賞體系注重企業內和企業間的合作、學習和組織變革 | |
測評 | 定義 | 流程有一些基本的成本、品質的測評 | 有源于客戶需求的端對端的流程測評 | 有源于企業目標的流程和跨流程測評 | 有源于跨企業目標的流程測評 |
用途 | 經理通過流程測評跟蹤績效,識別績效不好的根因并驅動部門改善 | 經理通過與標桿、最佳表現、客戶需求的比較來設定績效目標 | 經理將流程測評作為對流程操作者的認知和激勵手段,一起建立基于測評的報表并用于日常的流程管理 | 經理定期回顧和更新測評和目標,并將其用于戰略規劃 |
資料:《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作者:邁克爾•哈默,翻譯:陳桂華
企業成熟度模型
|
| E1 | E2 | E3 | E4 |
領導力 | 了解 | 高管層意識到有必要改善運營績效,但對業務流程的作用認識有限 | 至少有一位高管深入了解業務流程概念,知道企業可以如何利用業務流程提高績效,以及流程實施會涉及哪些方面 | 高管層從流程角度審視企業,并未企業級其流程制定了愿景 | 高管層從流程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工作,并將流程管理視為管理企業的一種方式,而不僅僅是一個項目 |
協調 | 由中層管理人員來領導流程項目 | 由高管來領導流程項目,并對此負責 | 高管層對流程項目的看法高度一致,企業各層面都有許多員工協助推動流程再造 | 企業各級員工都對流程管理表現出極大的熱忱,并在流程再造中發揮領導作用 | |
行為 | 由一位高管支持并適當參與流程改進 | 由一位高管從客戶利益出發,公開設定長期的流程績效目標,并準備好投入資源,進行深度改革,排除障礙,以達成這些目標 | 高管層以團隊形式開展工作,通過流程來管理企業,并積極參與流程項目 | 高管層成員以流程方式來開展自己的工作,以流程作為戰略規劃的重心,并在高績效流程的基礎上發覺新的商業機會 | |
風格 | 高管層開始由自上而下的層級管理風格,向開發、合作的風格轉變 | 領導流程項目的高管層深信變革的必要性,并將流程作為變革的關鍵工具 | 高管層將控制權和職權授予流程負責人和執行者。 | 高管層通過愿景和影響力,而不是命令和控制來發揮其領導力。 | |
文化 | 團隊合作 | 團隊合作只見于項目共組中,其他場合很少進行,并非常規活動 | 企業內普遍采用跨職能項目小組以實施改進項目。 | 團隊合作是流程執行者的慣常方式,在管理者中間也是司空見慣 | 與客戶和供應商進行團隊合作已經屢見不鮮 |
客戶至上 | 員工普遍意識到客戶至上的重要性,但對于其內在含義卻不甚了解,在如何滿足客戶要求的問題上,也存在不確定的意見和分歧 | 員工認識到,他們工作的目的是創造卓越的顧客價值 | 員工認識到,客戶需要連貫的卓越服務和無縫式服務體驗 | 員工致力于與交易伙伴進行合作,以滿足最終客戶的需求 | |
責任 | 由管理者對結果負責 | 一線員工開始對結果負責 | 員工覺得自己對企業的經營結果富有責任 | 在服務客戶和持續提升績效上,員工有一種使命感 | |
對變革的態度 | 企業內部逐漸接受進行適度變革的必要性 | 員工準備好對工作方式進行重大變革 | 員工準備好迎接重大的多層面變革 | 員工認識到變革是不可避免的,并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現象 | |
專業 | 員工 | 只有一小群人深知流程的作用 | 有一群專家擁有流程再造和實施、項目管理、溝通,以及變革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 有一群專家擁有大規模變革和企業轉型方面的技能 | 整個企業有大量員工擁有流程再造和實施、項目管理、計劃管理和變革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企業還建立了一個發展和保持該技能基礎的正式流程 |
方法 | 企業使用一種或多種方法解決流程執行問題,并漸進地改善流程 | 流程再造小組擁有基本的流程再造方法 | 流程管理和流程再造已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并已納入一個正式的系統中,該系統包括了企業環境分析、變革規劃、變革實施以及以流程為中心的創新。 | 流程管理和流程再造已成為企業的核心能力,并已納入一個正式的系統中。該系統包括了企業環境分析、變革規劃、變革實施,以及以流程為中心的創新 | |
治理 | 流程模式 | 企業確定了一些業務流程 | 企業開發了完整的流程模式,并得到了高層的認可 | 企業流程管理模型已傳達到整個企業,用于排定項目的優先順序,并與企業層面的技術和數據架構進行連接 | 企業擴展其流程模型,與客戶和供應商的流程相連接,并在流程模型的基礎上制定戰略 |
責任 | 部門經理對績效負責,項目經理對改進項目負責。 | 流程負責人對單個流程負責,指導委員會對企業流程的整體進展負責 | 流程負責人對企業績效也負有責任 | 流程委員會是最高管理機構,流程執行者也對企業績效負責,企業與客戶和供應商共同組建指導委員會以推動跨企業的流程變革 | |
整合 | 一個或多個群體倡導和支持各種不同的運營改進方法 | 有一個非正式的協調結構負責必要的項目管理,指導委員會則負責為流程再造項目配置資源 | 有一個正式的項目管理辦公室,由首席流程官領導,負責整合協調所有流程項目,有一個流程委員會負責管理流程整合問題。企業從全局層面管理和部署所有的流程改進方法和工具 | 流程負責人與客戶及供應商企業的流程負責人合作,以推動跨企業流程整合 |
資料:《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作者:邁克爾•哈默,翻譯:陳桂華
摘自:《流程再造新工具:PEMM框架》,作者:邁克爾•哈默,翻譯:陳桂華。內容有所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