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啟發,孔子在《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宋代教育家朱熹對這段話做了精辟的解釋:“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即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可見啟發就是讓學員有求知要求和想說的欲望,啟發的要害就是“求”和“欲”,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就在于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變學員被動聽講為主動思維。要做到啟發教學,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傳道”要引人入勝。教師“傳道”必須在課堂上能“拴”住學員,“迷”住學員,使學員集中精力聽講,把聽講作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講課要引人入勝,切忌照本宣科,平鋪直敘。
(2)“授業”要教人一漁。古人曰:“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教人一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師教授知識,傳授技術,要著重傳授方法,啟迪思維,提高應用能力。如布置作業,注意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應用題,對作業題不是教現成答案,讓學員死記硬背,而是才教思路,教辦法,舉一反三,啟發學員思維。
(3)“解惑”要引導問題。朱熹說過這樣的話:“讀書不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發揮學員的主動性,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要發揮學員的主動作用,就必須經常及時提出問題,讓學員思考。
教師提問要根據講課的需要,課程的難易,有目的的提問。要搞好提問,就須掌握講課的重點,提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還要摸清學員的難點,提出帶有關鍵性的問題。教師提問要適度,既不要太難,也不要太易,要給學員留有思考的余地,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問題,解決學員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