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工和駕馭教學內容的能力。
教師的教學并不是簡單重現教學內容,為了幫助學員更好地認識和掌握教學內容,教師常常要根據所了解的學員學習實際而對教學內容作教學法的加工處理,以使教學內容更便于教師駕馭和運用,有助于學員更好地學習。教師加工和駕馭教學內容的能力,表現為精心而巧妙地處理好教學中的矛盾關系:(1 )取與舍。(2 )主與次。(3)詳與略。(4 )簡與繁。(5 )小與大。(6 )含與露。
2. 多訊道教學表達能力。
(1 )音聲訊道。主要指口頭語言及副語言表達。口頭語言是最基本的教學表達手段,要求準確、精煉、生動有趣、純潔文雅、啟發思維等。而副語言一是指語言的音質、音量、聲調、語速、節奏等;二是指笑聲、嘆息等無固定語義的發聲。(2 )形符訊道。主要指配合教學語言表達的板書、板畫、模型、標本、掛圖、表格等。(3 )動姿訊道。主要指由人體本身的動作和姿態來傳播教學信息,如眼神、表情、手勢、搖頭、聳肩、站姿、步態等,可稱之為“人體語言”。(4 )時空訊道。教學表達的空間因素如師生在交往時的人間距離及占用空間位置等,也可以豐富傳遞的信息,溝通師生間的聯系,縮短心與心的距離。(5 )綜合訊道。主要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像錄音機、錄像機、幻燈機、教學電影等。
3. 組織管理能力。
(1 )制訂目標和計劃的能力。(2 )組織管理課堂的能力。(3 )對各種教育影響的協調能力。(4 )組織與管理班集體的能力。
4. 自我調控能力。教師自我調控能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根據客觀需要調控自身主體結構的能力。如教學和教育中根據社會的需要、科技的發展以及學員的反饋不斷調控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等的能力。
5. 教學實驗、研究能力。實踐證明,通過進行一定的教學實驗和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教學的水平。許多優秀教師都是一邊教學、一邊實驗、一邊研究、一邊著述,逐漸成長為學者型教師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長期在教學第一線,對教材和學員有深入了解,有著豐厚的教學經歷和經驗的優勢,學會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借助教學理論的指導開展各種各樣的課題實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6. 教學直覺、想象能力。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要成功地駕馭教學過程,還要求教師具備教學直覺、想象能力。實踐表明,教學最佳時機的內發、外現和準確把握,都與教師的教學敏感和教學直覺有著微妙的契機和直接的聯系。這里所謂教學直覺,是指教師直接觀照教學時機的一種特殊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