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所需要的知識結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精深的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廣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豐富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
1. 精深的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術業有專攻”是做一個教師的基本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素養是由什么構成的呢?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在學校里教的是科學基礎學科,他應當能夠分辨清楚這門科學上的最復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于科學思想的前沿的問題。”教師應該深入鉆研自己所教學科,只有資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師的專業知識一般應具有理論性、基礎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等特點,以更好地適應教學的需要。一個教師如果經常在教學中顯露出對所教學科專業知識的無知和淺薄,甚至出現常識性的錯誤,那么他就已經失去了做教師的基本資格。實踐證明,學員或許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教學技巧的缺乏,但卻不能原諒他的不學無術。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其專業知識的不斷更新,以保持所教學科促進學員發展的教育價值。
2. 廣博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應當以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為中心,對相關學科知識盡可能多地了解和熟悉,具備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修養。教師的博學,是建立教師威信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學員往往把教師當作“無所不懂”的知識的化身。同時,處于信息開放環境中的學員,興趣廣泛、求知欲強,常會給教師提出超越專業范圍的問題,教師面臨這些問題,沒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修養是不行的。教師具備了廣博的相關學科的知識,有助于開闊學員的科學視野,喚起學員強烈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學效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教師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修養,離不開他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和堅持不懈地日積月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誨人不倦”地將知識傳授給學員,另一方面又要“學而不厭”地吸取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
3. 豐富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教育科學理論知識,可以幫助教師“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掌握教學教育的規律與技巧,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說:“我的教學不過是雕蟲小技。只要認真學習教育理論,把學與教的規律搞清楚了,人人都可以有上百種方法把學員教好。”“教書育人涉及一系列有關教育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方面的問題,越思考越覺得自己所面對的未知領域極其廣闊、新奇,這更激勵我潛心于教學實踐與理論學習中探求教書育人的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