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2009年4萬億元投資計劃民生投資占44%,沒有一分錢進入“兩高一資”和產能過剩行業,也沒有一分錢進入房地產行業。
此話將引發這樣一個追問:誰是千夫所指的高房價的真正罪魁?
按照公眾的切身感受和專家測算,2009年中國房價增幅創下近11年新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比如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做出分析,提出2009年70個城市房價累計漲幅為24%。此前也有專家通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得出2009年11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價格比2008年11月上漲了33.8%的結論。
高價并不是中國房地產最偉大的地方,而是沒有人確切滴知道誰是高房價的真正罪魁。
結果全社會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的游戲。各利益關聯方相互推諉,吵成一團,煞是熱鬧。
由總部位于紐約的高緯物業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的房地產投資增加了一倍多,達到了1562億美元,約占當年全球房地產投資總規模(3677億美元)的42%,是美國的4倍多。
“4萬億投資無一分錢進入房地產業”將使這場追問的路線圖更加清晰。
追問一:比4萬億規模更大的是各大銀行的10萬億信貸規模。在保增長的壓力下,多少該用于調結構、促創新的資金被用來支持房產,并拉動房價?
追問二:地方政府2009年成績清單中,比GDP數字更輝煌的往往都是財政增長的數字,而這些多少有來自賣地——而土地的所有權屬于全體公眾?
追問三:有多少壟斷國企放著主業不做,置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的核心使命于不顧,更不去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良好機遇去國外市場開疆拓土,而利用先天獲得政策、資金配置的優勢,積極投身房地產業,成為地王的主人?
追問四:多少本該用于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民營資本被地方片面靠房地產保增長的政策導向牽引,紛紛成為拉動房價飆升的超級投機客?
追問五:與之呼應,在祖國上下一片房產開發熱潮中,多少國際熱錢被吸引,來華撈取快錢?
這暴露了中央民生財政政策的示范效應沒有充分發揮,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沒有根本改變,中央地方財權、事權亟待重新調整,資本市場呼喚有效監管以及民營企業的國民待遇落實等問題,需要引起最高決策層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