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短板”,毋庸置疑的一步
在這里,我們先要明確一個概念:短板不單單指團隊中的人,也指團隊缺失的核心能力。 最近在網絡上有讀到一些批判第一代木桶理論的文章,他們認為“補短板”沒有必要,而應該發揮團隊的“動態比較優勢”。筆者認為:團隊要想強大,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學習馬太效應,揚長避短,也就是發揮“動態比較優勢”;另一個是尋找阻礙團隊強大的短板,然后“揚長補短”,迎頭趕上。所以說第一代木桶理論不是謬誤,也沒有過時。如果你的團隊不用“補短板”,那只能說明有些短板還沒有到阻礙團隊發展,讓團隊漏水的地步。
一般來講,組成企業團隊競爭力的有品質控制能力、新品研發能力、客戶服務能力、財務控制能力、市場營銷能力等“木板”,作為團隊的管理者,我們必須讓這些能力均衡發展,當有某項能力太弱,阻礙企業的發展,在競爭中暴露出來時,我們必須下力度及時地給予補上,因為在某一時段該能力的缺失就可能給企業致命的打擊。如TCL、波導手機代表的整個手機行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由于核心技術的缺失導致研發能力不足,使得企業在與國際大品牌的競爭中慘敗下來。
我們再來看看“同城兄弟”——青島的海爾與海信。長期以來海信一直忍受著“月朗星稀”的煎熬,始終無法超越海爾,經過多年的苦心修煉,2005年海信終于橫下心來,斥巨資收購科龍,通過整合科龍資源,補自己白電的短板。海信如果這塊短板能補好,加上其在黑電領域因為“信芯”而獲取的競爭優勢,我們有理由相信它將真正具備與海爾抗衡的實力,青島家電頭把交椅的位置未來由誰坐就很難說了。我們假設當時被收購對象不是科龍而是一個黑電名牌,那收購方不可能是海信,而可能就是海爾了,因為海爾的“短板”正是黑電。另外,2005年海爾競購美泰克,正是說明了海爾急切地想補自己在美國市場的短板:從1999年在美國設廠至今6年左右,海爾始終徘徊在美國的中低端品牌市場,而代表美國市場主流的中高端市場卻是惠而浦、通用、伊萊克斯等的天下。
當然,理論是死的,而市場是活的!一個團隊在不同的階段,它要補的短板是不一樣的。而一個團隊在某一階段,它可能要均衡地提升各項能力,此時我們就不能去鉆“補短板”的牛角尖了。但無論如何,“補短板”的木桶理論對團隊建設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協作與配合產生團隊效應
那么,如何促進團隊的“緊密度”呢?這就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首先,作為團隊負責人在工作過程中應善于營造團隊氛圍,提倡、鼓勵和強化每位員工的團隊精神;教導成員關注團隊目標,努力去完成團隊目標,防止個人主義思想蔓延。
其次,團隊分工要好,合適的人站在合適的崗位。比如,木桶的A位置應該站一個足夠胖的人,才能使木桶“密不透水”、不留縫隙,可是你安排了一個瘦骨如柴的人,即使他再高也不管用。
第三,強化團隊的向心力和控制力。充分發揮領導者的影響力,有意識地強化領導的核心作用,使團隊成員自覺主動地團結在領導周圍,緊跟領導的步伐(這是“由內而外”的主動跟隨);缺乏向心力的團隊必然是個人主義思想蔓延,一盤散沙的團隊;沒有向心力很難想象會有戰斗力!如下圖一所示:當團隊成員A沒有“向心”時,木桶的縫隙就出來了,水就會從箭頭所示方向滲出。但是,團隊管理只有影響力顯然是不夠的,如圖二所示,雖然每個成員都“向心”,但由于聯結得不緊,成員之間就出現了縫隙,水也從箭頭的方向滲出。因此領導者必須加強控制,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調整隊伍,規范各項流程與制度,強化考核與激勵,確保團隊成員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是“由外而內”的控制力量)。
第四,建設優秀的團隊協作機制,強化團隊的協同作戰與互相支持。如構建團隊的分享機制,從而使不同成員積累的經驗能成為團隊共同的財富,促進團隊成員的溝通交流;建立順暢的溝通渠道,使團隊成員之間以及上下級之間能夠保持順暢的交流,這樣一方面有利于消除溝通中的誤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養和諧的團隊氛圍;建立內部競爭機制,激發團隊成員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