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中小企業一直承擔著經濟和社會的雙重責任,但它們卻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和地位。眾所周知,融資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小企業,其中80%缺乏資金,30%資金緊張。
中小企業因資信等級低、缺乏抵押資產、融資成本高等原因,銀行不愿對中小企業放貸。那么,還有什么辦法呢?上市直接融資吧,且不說中小企業板、創業板還沒開,就算開了,中國A股市場產生十多年,不過才發了一千多只股票,新的中小企業板、創業板短期內又能有幾家這樣幸運呢?所以對數以幾千萬計的中小企業來說,實在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當然,目前也有一些比較好的辦法,比如對投資前景不明,風險較大的企業的股權融資,采用創建各種創業投資基金或者創業投資公司等形式。同時,政府應給予適當稅收優惠,適當以參股形式支持,同時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機構投資者以有限制的比例投資。
鼓勵符合一定條件的中型企業發債籌資,對符合發行企業債條件的中型企業提供發債擔保,消除對中小企業發債歧視的政策。在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對符合我國行業政策發展的項目、環保型項目和出口型項目的商業銀行貸款,應予以一定的貼息支持。進一步擴大直至先放開中小企業貸款利率浮動幅度。針對中小企業信用風險高、信息不對稱的特點,先擴大對其貸款的利率浮動幅度,做到收益和風險相匹配,鼓勵更多的銀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美國以中小企業貸款和消費者信貸為主的財務公司目前有1000家左右,平均每家規模約10億美元,已占到美國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經營規模(包括商業銀行、儲貸協會、儲蓄銀行和信用社)的五分之一。我們應該借鑒他們的經驗。
發揮保險的特殊功能。地方政府與其直接投資支持某一個項目,不如通過開設保險公司或與保險公司合作,對轄區內主要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擔保的擔保公司發展擔保信用保險,在更寬的范圍內、以更大的倍數間接支持中小企業。
除了利用各種金融機構和正規市場解決融資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渠道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那就是民間金融的積極作用。比如臺灣地區、東南亞的民間金融活動,特別是在其早期存在非常嚴格金融管制情況下,對整個經濟增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據測算,中國臺灣市場活躍的民間金融活動使得它的經濟增長事實上增加了約0.7%到1.5%不等,在中國大陸預計至少不低于這個水平。大家都對浙江民營中小企業迅速發展印象深刻,而他們在發展之初,融資也非常困難。很多也是通過家族內、村莊內籌集資金解決的,屬于資金的私募方式。結果通過這種方式,使企業快速啟動。一旦形成了模式推廣開來,整個地區的民營經濟都迸發出了活力。
實際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融資需求恰恰是依靠私募形式來進行的。現在美國大量的股權融資、債券融資是通過私募進行的,其規模還往往超過公募融資的規模。
目前為止,由于中國政府基本上強有力地控制著金融資源,并對社會信用進行縱向的分配,私募市場發展空間非常小,制約非常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降低了經濟的活力。目前國有銀行改革的一個制度性的障礙,就是政府想讓它少制造不良資產,但是又常常自覺或者不自覺的不希望放棄對于金融資源的直接的支配和影響力。
獨木難成林,大家拓寬思路,采用各種方法多管齊下才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