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黨的富民政策的深入人心,為了盡快改變家鄉的貧窮落后面貌,楊斌利用在部隊學到的技術把幾十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組織起來,先后辦起了冷飲廠、修配廠、運輸隊等“鄉鎮企業”。從此,村民開始見到了零花錢。
1984年,楊斌兩次自費南下考察,遍訪有識之士,一番深思熟慮之后,終于提出一個“投資500萬元,建一座年產5000噸啤酒廠”的大膽設想。可那500萬元從哪里來?這可不是個小數字,等于全村人包括呱呱墜地的嬰兒也要負擔起5000元的債務。沒有風險也就沒有成功,軍營培養了楊斌的膽識。楊斌一方面到處求借資金,一方面調兵遣將拉石備料,經過一番緊鑼密鼓之后,于1984年8月在石河西岸扎下營盤,開始籌建他心目中的“第一關啤酒廠”。數月后,在市區有關方面支持下,通過農民集資和銀行借貸,500萬元巨資到位,建廠圖紙也從廣州運回,工廠動工興建指日可待。可是當一張張淺藍色圖紙鋪在地上時,全村竟無一人能看懂。情急生智,楊斌決定不惜重金選賢任能,公開許諾凡能承擔全部建廠任務并使啤酒一炮打響的“能人”,除每月發給180—200元的工資外(當時大部分人均月工資在百元以下),還一次發給15年退休保證金。
1984年11月,第一關啤酒廠在雪花飄舞中破土動工,以驚人的速度拔地而起。1985年9月,第一關啤酒廠順利投產,所產“秦海”牌啤酒的首批產品在秦皇島市鄉鎮企業啤酒品評會上獲得第一名,隨后又在九省市76種啤酒品評會上與北京“五星”等6種啤酒并列第一名。1987年,“秦海”啤酒再獲殊榮,被國家農牧漁業部評為部級優質產品,生產規模也隨著市場需求由年產8000噸,擴大到2萬噸,一躍成為當時秦皇島市生產啤酒規模最大的企業。
幾年后,楊斌在成功創建啤酒廠的基礎上,相繼興建了百畝果園、千頭豬場、萬只雞場、塑料廠、毛紡廠、建筑公司以及賓館、飯店等十幾家集體企業,組建了以啤酒廠為龍頭的第一關實業總公司。
1988年,我國輕工、家電、產品包裝等行業用的高精度薄帶鋼均系進口產品,國內市場奇缺。北京鋼鐵研究院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冷軋帶鋼機組可填補這項國內空白。但因投資多、風險大,竟無人問津。楊斌聞訊喜出望外,他說,“風險越大,成功率越高,干就干天下第一的事兒”。他絲毫不敢懈怠,拿上定金就上了北京。專家們對這位早有耳聞的“虎膽英雄”深信不疑,當即拍板將MS-6C-650型可逆式冷軋機組科研成果交與楊斌,作為與第一關實業總公司聯合試驗生產項目。興建第一座第一流的現代化軋鋼廠,總投資3000萬元,省科委將襁褓中的軋鋼廠確定為“七五”攻關項目,撥部分專款予以資助。經兩年苦戰,一座年產1.5萬噸高精度冷軋帶鋼廠初具規模。
1991年9月,由中國著名鋼鐵專家組成的鑒定小組鑒定后得出結論:該試驗線的成功,為我國高精度冷軋帶鋼提供了可靠的原料基地,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堪稱“第一”。1996年,在企業規模不斷發展與壯大的基礎上,大街村組建成立了國家級企業集團———河北斌揚集團,并利用企業及瀕臨渤海的區位優勢,在大批優質水產品出口的前提下,向國家外經貿部申報,擁有了自營進出口權。截至目前,擁有28家子公司(廠)的斌揚集團總資產已達5億元,年創產值3億元,實現利稅3000萬元,出口創匯達200萬美元。現在大街村在楊斌的帶領下,已初步走上富裕道路。全村的群眾家家蓋新房,戶戶有存款。楊斌也因此被選為區、市、省人大代表,被評為區、市、省勞動模范,當上了優秀農民企業家,為復退軍人在廣闊天地找到“用武之地”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