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學習的五個重要環節,中山大學將此作為校訓,孫中山先生于1924
學、問、思、辨、行五者是相互相成的遞進式辨證關系。
首要是博學,海納百川,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在一次講座上這么談到:
“我從小什么都愛讀,到現在我近九十歲,對自己的生活、求學的努力程度,同十二歲時沒有變動。沒有一天不求知,不增加知識,不讀書的。為什么?古之學者為己,為自己興趣,不是為別人,也不想拿學位。什么博士啊,碩士啊,哎,我同漢高祖有個毛病一樣的,看不起什么什么學位,我一輩子也沒有學位,我一輩子也沒有一張好好的文憑。可是我一輩子什么書也讀了。”
南老師講課從不照本宣科、不用電腦,九十多高齡時還可以不拿什么講稿提綱,談古論今神侃幾個小時。現在太多領導沒有稿子,上臺就講不出話。不少培訓師上課就是看著電腦念PPT,一旦電腦死機或是斷電了,這課就整個沒法上了。關鍵就是大腦中內存太小呀。
內存積攢的同時,就是審問,刨根問底,自己把問題鉆研清楚了,真正講起來也才有底,不怕學員還能難倒你。三為慎思,反復思考琢磨,精益求精。四為明辨,識別是非,一切從學員角度出發,運用最貼切生動的素材案例,采用最合適的授課方式,以學員快樂接受、有效掌握為最終原則。五為篤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好的課程都是幾度開發出來的,設計開發、修訂、試講、再修訂、再試講。
學、問、思、辨、行這是行動步驟,原文中接下來一句更是表明了行動態度:
除非不學習,學習了沒有學會就決不放棄;除非不詢問,詢問了沒有理解就決不放棄;除非不思考,思考了沒有獲得結果就決不放棄;除非不辨析,辨析了沒有徹底明白就決不放棄;除非不履行,履行了沒有切實做到就決不放棄。